论元宵节手抄报的内容
1,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根植于开灯祈福的民俗。开灯祈福一般从正月十四夜开始,十五夜为“正光”,百姓点灯,又称“送灯”,进行祭祀神灵、祈福的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明帝永平年间,为弘扬佛教,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殿、寺院“燃灯示佛”。
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烧灯笼的习俗是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和道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南北朝时期,元宵灯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梁武帝信仰佛教,正月十五宫殿里灯火辉煌。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兴盛,官员和普通百姓一般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于是佛灯遍布民间。自唐代以来,在元宵节燃放灯笼是合法的。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灯节。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日形成时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满月,隋以后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响,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尔叫元宵。但自宋代以来,它也被称为邓溪。在清朝,它也被称为元宵节。在国外,元宵也被称为元宵节。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国人民有一系列传统的民间活动,如看灯笼,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和燃放烟花。
2.元宵节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广大人民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在物质生活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节日有很多独特的食物。在元宵节,全家人一起吃汤圆。“汤圆”的声音类似于“团圆”,象征着团圆与和谐。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一场全民狂欢,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因为古代元宵节开幕,人潮如织,男女相遇,容易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不绝于耳。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群众娱乐,但它的社会文化意义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宗教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元宵节也是寻子的好时候。宋代陈的《岁书》卷十二《盗灯》解释当时人们偷灯的原因时说:“一片云,谁偷灯,谁就是男人的吉兆。”这里“光”的谐音是“丁”,意为男性。
这样看来,偷灯象征着儿子的诞生,偷灯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延续下去。同理,看花灯也有寻子的意思。所以古代女性以这个理由出门看灯,是有道理的。
节日文化没有国界,比如春节和元宵节。上亿人的热情、豪爽、张扬,可以和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相提并论。
3.元宵节的历史价值。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汉永平年间,由于明太祖提倡佛教,又恰逢蔡瑁从印度归依佛教,说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贡舍利,是参加佛教的吉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殿、寺院“燃灯示佛”。
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烧灯笼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无论元宵节、灯笼、烟花怎么变,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习俗始终不变。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永远是人们不断割舍的感情。
5.元宵节的经济价值。
元宵节临近,灯笼、饺子、烟花生意红火,山东省日照市的“元宵经济”蒸蒸日上。商家吹响了元宵经济的“集结号”。2011二月17是元宵节。每个市民都在努力抓住春节的尾巴,在元宵节享受年味。元宵节来了,节日经济又被搅起来,酒店爆满,超市元宵热销。
近几年,一些春节没时间聚一聚的同事、亲戚、朋友,以元宵节为契机,一起聚餐,大大提高了元宵节酒店的预订率。元宵节点的饭几乎不比年夜饭少。一些酒店专门在元宵节推出“忆苦思甜”菜、粗粮、野菜、窝窝头,深受市民欢迎。
6.元宵节的节日意义。
元宵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超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春节,从除夕关门到元宵节,是人们不断扩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过程。第一天给父母拜年,第二天给父母拜年。以后会逐步把拜年的范围扩大到普通亲戚朋友。在此期间,人们的活动仅限于熟人之间。
第五天是第五天,所以农活可以开始,商店可以开门营业。这期间,社会开始正常运转。正月十五,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来。因此,元宵节具有确认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互不认识的人)之间关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