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玉莲,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351,000余人,其中西盟、沧源自治县654380+0,800余人。原名“佤族”,1963,经国务院批准更名。
佤族地区位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群山重叠,少有平坝,故称阿瓦山。山区气候复杂,经济树木丰富。森林深处,有大象、老虎、豹、熊、鹿、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佤”,是周秦“百步”的一个分支。清代有“嘎次”、“哈瓦”、“卡瓦”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佤族,意为“住在山里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亚孟高棉语系的佤族分支。在过去,木刻和实物记录被使用了很长时间。佤族文字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佤族以农业为主,喜饮酒,喜嚼槟榔。嚼槟榔让很多人染黑赤的红唇,很美。饮用器具大多由竹筒制成。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待客议事,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所以有“无酒不成礼”的说法。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圈舞”和“闪烁舞”。“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们手牵手,载歌载舞,气氛十分热烈。
佤族历史
“四岗里”的传说在佤族地区广为流传。西盟的佤族解释“四岗”是山洞,“里”出来,说明人类很早就从山洞里出来了。传说佤族最早是从山洞里出来的。该洞穴位于西盟县以西约60英里的阿瓦山中部。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都把洞穴视为“圣地”。沧源佤族解释“四刚”是“葫芦”,“李”出来,就是人从葫芦里出来的意思。
虽然不同地区的佤族对“四岗里”有不同的解读,但他们都把阿瓦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都反映出他们是阿瓦山地区最早的居民。“四岗里”是佤族在古窑洞里生活的记忆。
佤族音乐
大约有266,000佤族人生活在云南省。佤族有自己基于拉丁字母的文字。他们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系,佤族信仰原始宗教。
佤族以歌舞闻名。每逢重大宗教节日,身着盛装的人们连续数日载歌载舞,音乐伴着木鼓、竹鼓、葫芦笙,描绘佤族人在竹制建筑前载歌载舞。
佤族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以酒待客为先,以为无酒为礼。佤族招待客人和敬酒的习俗多种多样。一种是敬酒的主人先从自己身上抿一口,以驱散客人的各种警告,然后依次递给客人。客人必须喝下提供给他们的酒,并尽力将其干以示诚实,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另一种形式是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稍微落地或用右手将酒弹在地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酒。佤族有不知心不敬酒的习惯。每当儿子出门,客人离开,主人也会送上一份“送别礼物”。也就是给亲戚或者客人敬酒。那时,主人会用葫芦(盛酒的容器)盛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远方的客人或亲戚口中。客人需要把葫芦喝光,以表示他们的感情和友谊永远不会忘记。
佤族庆祝这个节日
过去,佤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论,部分地区的佤族信仰佛教,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祭祀活动除了杀鸡杀猪,还需要独特的猎牛。比如播种节(阳历三月),全村人聚在一起进行赛牛,赛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届时,主人会用铁锹刺穿牛的心脏将其杀死,然后将牛肉平均分给顾客,以祭拜祖先。牛骨属于它们的主人,牛头骨被视为财富的象征。祭祖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吃了午饭,开始播种旱谷。
“南泥塌”是庆祝新年的新年节日。它应在日历年最后一个月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举行。当晚四点,全村的领导,青壮年,都会聚集到王家,凑钱买一头猪和一只鸡宰杀。每家都会带一盆糯米和一块粑粑,用小桌子给他们。之后,他们互赠巴巴,互相祝贺。黎明时分,他们祭拜圣树,开始打猎,捕捞鱼虾,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其他节日如赶新水节、点新火、拉木鼓等活动,要杀鸡杀猪祭祀。其中拉木叶的牺牲较大,整个过程需要十多天。全家需要买酒庆祝。拉木叶前后,不准吃姜,可以用芭蕉叶盛饭,可以用碗和筷子。
宗教信仰和节日
过去,佤族人一年的宗教仪式活动都是从供奉水开始的,总是祈祷确保来年人们有水吃,风调雨顺。献水时,村里的男人都有参加,祭司为新引进的水祈祷,收到第一管水,然后用第一管新水在负责水管理的沃朗家里做饭。有些家庭还单独举行祭祀,以便为自己祈求水。除了提供水,每年在村庄里还会举行古老的新火仪式。在沧源县诺良一带取一把火,当新火燃起时放一炮庆祝,然后拿一把点燃的火把在家里升一把火。此外,播种、狩猎等。必须举行燃烧和削减牺牲。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牛将被献祭。
解放前,佤族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拉木鼓”、“割牛尾”、“猎头祭谷”。
木鼓最初是佤族原始氏族使用的一种音乐鼓,也是一种祭祀用的器皿。后来木鼓在战争中作为警报,伴以舞蹈,召集群众议事时以鼓为号敲打。木鼓被神化,被视为神器。因此,许多村庄为木鼓建造了木鼓房。木鼓屋是一个带有成人形状屋顶的小棚子,由层压竹片制成,类似于屋瓦。房架以牛角叉、竹为材料,无墙,有一对木鼓(公母,母鼓大,公鼓小)。有的人把头放在木鼓房里,包在麻袋里,绑在木鼓房顶上。如果猎杀了新的人头,旧的人头会被送到大门外的集中人头堆里,祭鬼的时候,牧师会把新的人头拿到木鼓房里。木鼓屋真的是佤族的原始寺庙。每年播种前,他们都要打一次牛祭鼓,一年或三四年换一次新鼓。木鼓由粗大的树体制成,粗端为尾,细端为头。上部两边挖空,到处挖一对木鼓。由于各地挖的深度不同,敲门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更换新鼓时,村里的男女开始一起拉着新鼓下山,佤族人称之为“拉木鼓”。从制作木鼓到拉木鼓都要举行宗教仪式。在开始制作木鼓之前,要先祭牛,祭司要念诵一句口头禅,大意是我们要把木鼓拉回来,砍头,祭牛给你,希望能保护我们的庄稼不受外族村落的侵袭,过上好日子。如果我们被外村欺负,我们会报复。祭祀结束后,这头牛的头、四肢和脖子被分发给亲戚,其余部分与参与者平分。在木鼓节期间,青年男女日夜载歌载舞。
佤族的婚姻习俗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制。过去,佤族的婚姻是基于他们的自由选择和父母媒妁之言。佤族择偶的主要条件是对方是否强壮、勤劳朴实、长相一致,其次是家庭经济条件。佤族同姓不结婚。如果同姓的人发生性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得罪“社神”。这样,社会神就会严惩村里所有的人,强加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 * *的人,或者同姓的人要结婚,全村人都会以“扫村”(除去)的仪式来惩罚他们,社神也会原谅他们。
在过去,佤族认为表亲婚姻是最好的婚姻,叔叔家有优先权。在婚姻问题上,叔叔的权利高于父母。佤族的婚姻要经过“串女”才能自由恋爱,订婚要给酒钱才能结婚。婚礼一般在秋天后举行,春节后不宜举行婚礼。
佤族男生一般十六七岁就开始“串女生”。串串女孩可以是一个团体活动,也可以单独进行。女孩睡觉的地方也不固定。今天,她睡在家里,明天晚上,她和伴侣睡在另一个家。有时她一个人睡,有时351人一组睡。“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去姑娘住处玩。女生要起身和来“串串”的男生坐在一起,不管喜欢不喜欢。如果你不和我坐在一起,会被认为是粗鲁的。一般都是晚上10点以后,男青年串女生。这时,如果女孩正在做切猪食、煮猪食等家务,小伙子就会帮忙。老年人看到年轻人来串串也不干涉。其实父母也喜欢年轻人把自己的女孩串起来。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得结婚。如果男生不来串自己的女生,父母会不高兴的。如果女孩到了一定年龄,她们的父母也会担心。一是怕姑娘们出事,二是怕自己的姑娘嫁到别的村。佤族人都喜欢他们的女儿嫁给这个村子里的男孩。有句话说得好:“不洒好汤,好姑娘嫁不到别村。”弦乐女通常坐在壁炉旁谈笑风生。如果一个年轻男子拜访一个女孩的住处(床)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如果晚了,女孩已经睡了。小伙子进屋,会先点火,再叫醒姑娘。女孩起床后,坐在壁炉旁。只是和那个年轻人说说笑笑。完全表达她的感受和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好几个伙伴陪着她。那么,众生的希望就在于梳头。
青年男女互相认识后,小伙子拍了拍脑袋,“邀请”小女孩给他梳头。如果女生一个人,有几个男生,女生会依次梳理几组的头发。如果有几个女生,几个组,女生会选择谁给她梳头,或者男生会要求他喜欢的女生给她梳头。阴沉沉的屋檐下梳头,一个人坐在凳子上窃窃私语。一般是小伙子先开口,给姑娘各种东西,梳子、毛巾、银手镯、耳环、戒指或者几块钱。如果女孩接受了,她不会介意小伙子送的礼物有没有价值。这只是真情和爱情的象征。如果女生不愿意收,小伙子就会强行塞给她,所以她得留着,过几天再还给小伙子,这样小伙子就不会被得罪了。佤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是自由的。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爱上几个女生,一个小姑娘也可以同时接受几个男生的求爱。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小伙子认定其中一个女生最合适,可以和其他女生分手。小女孩决定,最满意的年轻人将退还其他年轻人的所有礼物。年轻的佤族男女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恋爱结婚。这也是佤族在婚姻方面比较强势(很少离婚)的原因之一。只要青年男女意气相投,父母是拦不住的。如果父母强烈反对,两个恋人可以相约逃出寨子,在野外过几天,“生米已经煮成熟饭”,那么双方父母别无选择,只能为他们举行婚礼。
在恋爱过程中,青年男女常常会梦想结束自己的爱情。佤族认为,恋爱时,如果梦见大树林、香蕉林,或者水槽里的流水,梦见摘瓜果,他们认为是吉兆,婚后会幸福。因为梦是好兆头,所以爱更近。如果梦见老虎,一棵树倒了,一座桥断了,被水冲走了,或者梦见穿着新衣服和爱人相亲相爱,都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两人不能结婚。如果你坚持要结婚,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在恋爱过程中一定要尽早分手。过去,佤族也有脱包头的习俗。如果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就把姑娘的包头脱下来(当然,小姑娘也喜欢小伙子),带回家,向父母宣布,可以杀鸡看鸡卜,决定对婚姻是好是坏。
自由恋爱订婚后可以结婚。过去,佤族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一般是男性20岁,女性18岁。女孩的嫁妆通常是行李、衣服、一个背包、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把铲子等。也有父母给女儿一根竹子,女方父母给父亲一管手帕,母亲一条裙子作为礼遇。在一些地方,结婚时,新郎会给女方的叔叔一份礼物。礼物一般是3元50分或者7元50分,要奇数。同时可以加一双鞋,一条管手帕,一条卧毯。有些地方结婚的时候,新郎还要给新娘的母亲奶钱,因为姑娘是吃着母亲的奶长大的,现在姑娘长大了要嫁别人家,所以给母亲一些奶钱是一种礼遇。
佤族家庭在形式上地位平等。* * *维持着完整的家庭,但实际上夫权思想更为突出。在家庭中,农业生产、纺织、采集、烹饪和家务都由妇女承担。妇女无权支配家庭财产,在家或在村里不准参加宗教活动或参政,即使在场也无权发言。女人可以参加社交活动,比如唱小调,弹曲子。女人一结婚就要严守妇道,否则就会被丈夫抛弃。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无论哪一方先提出离婚,女方都只能空手回家,或者带着嫁妆在家人陪同下回家。如果有孩子,谁来养,对方没有责任养。以前女方要再婚,新婚丈夫也要支付前夫结婚时支付的彩礼。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逐渐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佤族男人结婚后,可以分家成家。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他会和父母住在一起。如果有几个兄弟,老人会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个儿子,其他的儿子都是一个人生活。留在“老房子”的儿子是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没有继承权。
佤族服装
佤族崇拜红黑,服饰多以黑色为质,以红色为饰,基本保留了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的装饰独具特色,喜欢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环,预示着佤族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装除了黑头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我喜欢纹身,大部分纹身都是胸口刺牛头,手腕刺小鸟,腿上刺森林图案。外出时,常背花包,佩长刀或火枪,给人一种威武之感。
而且女性的服饰特征鲜明,各不相同。最突出的是戴3厘米左右宽的银箍,留长发;穿着靛蓝色无领右后卫衬衫和条纹筒裙。腰间系着一条红布宽腰带和几十个细藤环。垂肩大圆耳环,大银领,细项链绕颈。年纪大的人喜欢戴五厘米左右的伞状大耳管,管顶刻有各种图案。有的女人在耳膜里放上香花和草药,有的放上人民币,很方便她们出门赶集,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在佤族聚居的西盟,妇女无论贫富,都有一对宽大的手镯,常年戴在手腕上。手镯大约五厘米宽,由银制成。上面刻有精美的图案,美丽而有光泽,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佤族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锡盟地区的佤族喜欢把菜、盐、米煮成稠烂的米饭。其他地区的佤族人吃的米饭更多。农忙季节吃三餐,平时吃两餐。鸡粥,如山茶花粥,是家常菜中的上品。现在经常吃旱稻,男女老少都吃辣椒。民间流传着“辣椒不缺粮”的说法。
佤族的肉类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包括猪、牛、鸡。此外,还有捕食老鼠和昆虫的习性。在一些地区,佤族也有捕食昆虫的习惯,甚至吃竹蛹、寄生在植被上的红毛虫、寄生在冬瓜树上的扫帚虫、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食用昆虫和大米煮成粥,加入蔬菜、盐和胡椒,麻辣鲜香。
佤族养蜂很普遍,但养蜂的方法很特别。先用空心圆木,两端密封,留几个小洞供野蜂进出,放在树林或屋顶椽子下繁殖、酿蜜。它们每年被割2到3次,和蛹一起吃。
佤族普遍喜欢喝酒,喝苦茶。所有的饮料都是自酿的“泡酒”。经常喝泡酒不仅对身体无害,而且有益健康。近几十年来,低收入者开始喝烧酒。
佤族人更喜欢苦茶。有些苦茶煮得太烂,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来说,有着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的共同爱好。他们通常在休息或聊天时,嘴里嚼一块槟榔。嚼的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的替代品,据说嚼槟榔有健齿的作用。
典型的食物有:山茶花粥、烤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炒柴火虫等。
西澳建筑
佤族的房子陈设简单,没有桌椅,竹席和木板当床,没有被褥。他们只用棉被或亚麻布床单作为被子、枕头和衣服睡觉。
佤族的住房因地区而异。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墙触地的草房,也有土墙草房和个别瓦房。但大部分佤族地区的房屋结构和形制与傣族相似,建筑材料都是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条等。)和草(茅草、椽子、檀香木、木板等。).木柱顶端预留树叉支撑横梁,横梁上支撑一些细竹,再用茅草覆盖,搭建一个架空的“竹楼”。房子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畜禽活动。个别铁匠楼下也有风箱和一套打铁工具。
佤族习俗
不能骑马进村,必须在村口下马;避免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避免给人吃辣椒和鸡蛋;避免随意进入木鼓房;忌讳给女生送装饰品;忌讳客人坐在妇女坐的鼓墩上或在家数钱;如果在门前放一根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外人禁止入内。
女人不准随便抓男人的头发,男人不准摸女人的脚;不要让别人摸你的头和耳朵。
佤族人家里数钱被认为不吉利,会有灾难。
佤族宗教
西盟等地的佤族普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因为过去佤族社会生产力极低,人们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所以对自然现象和疾病感到恐惧,认为山川河流、生物以及他们所不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灵”(或“魂”、“鬼”、“神”)支配的。锡盟的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义吉”(沧源佤族称之为“明治”),并将其视为主宰一切的最高精神。它就像光、水、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是开天辟地的木义吉、管理地震的达利吉、格拉鲁姆、打雷的达阿萨、佤族始祖格里诺的儿子。所以佤族的猎猪、猎牛、猎头血祭都是为了支持木义基,“拉鼓”是为了要求木义基接受奉献。新房落成时,会请木义基坐在竹凳上观看舞蹈,以祈求木义基等鬼神帮助他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各种灾难。
过去,佤族信仰原始宗教,每年照常举行许多大型“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全村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拉鼓通常在公历65438年6月至10月进行。这时,莫巴(巫师)举枪轻敲,召唤村民。举行祭祀和猎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