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彝族是怎么葬的?具体?详细?
彝族有火葬的习俗。只有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下才进行土葬。一是满月前出生的婴儿去世后,觉得尸体太小,不能火化。安葬前,婴儿尸体被穿戴整齐,做成一个小抬架。婴儿尸体被绑在小抬架上,找了几个人抬到野外,在水沟附近找了个人畜不能踩踏的角落,挖了个坑。婴儿尸体和抬架被直立放入坑中,用土覆盖,随身携带的两个竹制火把被点燃并燃烧,这意味着象征性的火葬。其次,麻风病人埋在地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麻风病人活着的时候被隔离生活,死后由亲属出高价安葬。把尸体抬到野山沟里,挖个深坑,放在尸体里,头上套个铁锅盖,盖上厚厚的土,填起来。二是部分麻风病人患病时间较长,对邻居有影响。大家都煞费苦心。经过讨论,他们把病人放在大木桶里,盖紧,调好面糊,深埋。意思是麻风病怕就这样死了,再也不会得麻风病了。第三,还有一种彝语叫“雀城洛棱支索”(牛皮冢)。先杀一头牛,剥下来,裹在病人身上,深埋。凡是参加过麻风病人安葬的,暂时不能回家。他们必须用水和酒清洗后才能回家。
按照彝族的习俗,为老人举行葬礼是比较隆重的。成熟的男人死了,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少年死后,就像挖出了父母的心。他当然很难过,但除非死者是英雄,否则只能举行一般的火化仪式。老人去世后,祭奠仪式显然比壮年和青年人的更隆重。至于庄重程度,主要看去世老人的亲属和子女的经济承受能力。富裕家庭可以为葬礼宰杀一百头牛;有些贫困家庭只能杀一头猪。这就产生了尊卑之分。为了赢得面子和荣耀,一些家庭在老人去世后,在葬礼上大肆挥霍,到处借钱。事后为了还债,生活艰难,甚至倾家荡产。这种情况在县城并不少见。
彝族是一个尊敬老人的民族。每当老人病重的消息传出,远房亲戚邻居都带着酒肉鸡蛋前来探望。孩子们夜以继日地呆着,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老人病重,知道自己快死了,就把自己的儿女和村里有见识的人召集在一起,当面立了遗嘱,清点了老人的财产。* * *同意承担老人丧事的费用,一个一个的放到孩子头上。
老人去世后,祭奠仪式一般持续三天。子女和亲友们立即忙碌起来,有的为老人整理好遗体,轻轻闭上嘴和眼睛,卷起脚(正常死者的脚必须卷起来,非正常死者的脚要直),拳头交叉放在胸前,用白毛巾盖住腹部。有的给老人穿寿衣、裹头巾、布鞋、盖毯子;有些人立即去拉一只角扭了三次的公羊,作为祭品,向老人的灵魂表示敬意;有的绑木制抬架(略像担架)停放尸体,用两根木杆做主杆,用瓦片画出等长的木条,用白布横绑。如果死者是男性,要绑九条杠;如果是女的,和七并列,说明男的要活九十九;女人应该活77岁。为什么要用瓷砖做横杆?因为瓷砖是杉木,象征着老人们会像杉木一样天长地久。经历了这一切,孩子和亲朋好友都哭着为老人哀悼。把尸体搬到担架上。羊肉熟了以后,放在一个矮木托盘(菜提)里,上面有羊的前肩和棺材用的喂食盆。
村里的人约定祭祀吉日(彝语叫“子”)。太平间之所以长,有几个原因:第一,孩子要等孩子回家。第二,直系亲属没到。第三,祭品还没准备好。第四,根据彝历计算吉日。派本里宁村的人通知四面八方的亲友前来吊唁。亲戚朋友闻讯,都带了准备好的食物来参加葬礼。其实是一种互助的形式,作为主持丧事的“苏诺”(正门),准备迎接前来参加丧事的亲友和“吴沙”。同时,丧亲挂白旗。
老人的女婿接到出殡消息后,立即通知了家人、邻居和亲友。准备好你的东西,去参加葬礼。吉日一到,女婿家的送葬队伍就会集合起来,由懂行的人主持,指定送葬的顺序;安排谁带枪,谁舞剑,谁骑马,但要保证有一个人带着“润色”(国旗哀悼)走在队伍前面。接着是被选中的年轻人。他们戴着丝绸围巾,穿着绣花领上衣,穿着耀眼的丝绸裤子,腰间系着鲜红的腰带。一条白玉镶嵌的“Dusigh”(英雄的丝带)斜挂在胸前,手持宝剑,舞动着古代勇士的英姿。后面跟着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女孩。他们很可爱,受到大家的称赞,小伙子趁机选对了人,后面跟着持枪的帅气战士。枪上绑着各种装饰花,笼头上嵌着白玉,马脖子上挂着铃铛,比漆雕还鲜艳。队伍即将进村时鸣枪致哀,主人家也鸣枪呼应。一度炮声震天,山谷回荡,增添了一个宏大的喷水孔。
殡仪馆门口,小伙子跳着唱着“请让一下,让某某女婿哀悼。”主人家也是同样打扮,载歌载舞:“请让开,请让开,让某某女婿去吊唁。”迎客进屋,让别人靠边站,让女婿吊唁。办完丧事,他们退到院坝,跑向赛马场。群马各显神通,疾驰而去。哀悼者中还有演奏唢呐、秦越和长笛的民间艺术家。人们围着他们坐着,东堆西堆,手里拿着眼镜。有些人兴高采烈的时候,会忍不住脱下毯子,或者把钱给铺天盖地的民间艺人。给予者因此而闻名。
因此,已故老人的家属或同住一家、关系密切的勇士,可以持“俄杆惹首都”(爬树杆)。战士指定了一个地方,种了一棵十几米长的杨树,把树剥皮后抹了一层猪油,做成“杆子”。木杆顶端绑一块毡或一块官银,参与者不分主客。谁能爬上去把物品拿下来,谁就有。但是因为木杆太滑,不容易拿到想要的东西。所以,那些不灵巧,拿不下文章的人,也以此为荣。
还有一种叫“土捏”。人在院坝时,有人迎曰:“土为捏”(过银桥)!过了银桥,地上有一坛酒,坛旁有一块木板,框成桥的形状。这座桥覆盖着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上面装饰着银元。红布上有一把剑。过银桥的人用手撩起毡子的一角,轻轻拂在红布上,大声说:“我过了银桥。”然后放下礼物或钱。手握银桥的人一定是已故老人的近亲。过银桥的人不受限制。但是,送的礼物一定很贵,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所以,谁过了银桥,谁就远近闻名。
“要古”(大家围坐一圈),无论主客,都要按照主人的意志坐成一大圈。于是,在已故老人的家里,所有过门的媳妇都穿上了花花绿绿的衣服,排着队。队伍前面,一个人举着白旗,媳妇们跟在后面,绕着圈子走。边走边抽客人。叫“媳妇”。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和安慰,也为葬礼增添了气氛。在座的很多女生,因为不是这家的媳妇,没有资格参加,而是一副抱怨的表情。原则上,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提供自己的钱用于吸烟,并且在吸烟后。在另一个大坝,负责肉的人要给他们打折,每个人都要有一份食物。然后去给圈子里的人分发食物。拿到食物后,大部分人都各自回家了。
留下来的大多是女婿和远房亲戚朋友。开饭前,男主人和客人都在指定的院坝围坐成一圈,准备喝公婆酒。顺序是先喝大女婿家的,再喝二女婿家的,以此类推。每个女婿都雇了一个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当酒被倒进大盆时,这位才华横溢的员工出现了。他拿着酒杯站在圈子里,请大家喝酒。同时,他用精炼、丰富、生动的语言赞扬了老人的功绩。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死人都有那么多美德。在他的演讲结束时,他以一种遗憾的语言结束。生命中会有死亡,但由于贫富差异,老人去世后,并不是所有的祭奠仪式都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从下面这句古老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很久以前,一些重要的人去世了,
“支嘎鲁”①死了。
掉进太平洋淹死了,
水淹没胸部致死,
朋友和亲戚都不知道。
中型人物死亡,
皇帝“任丹”驾崩(2)
为了避免传染病,
死在雪山上,
蚂蚁和虫子吃光血和肉,
亲戚看不到尸体。
劣等人死了,
独子“河西”死了,
死于东“海图鲁”(地名),
摔成碎片,
肉和筋是不相连的,
亲戚看不到尸体。
你也看到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可惜的是,即使是重要人物也不一定能举行仪式。人生难以掌控,前途命运难以预料,这并不奇怪。也说明了人死后的葬礼仪式规模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固定过。正如传说所说:
汉高祖死后,
纪念仪式特别隆重。
祭品,
牛羊就不用说了,
我和千人陪葬,听说出了一身冷汗。
彝区“朱尔”(格格)的母亲去世,
葬礼载着一艘船,
哀悼之旅,
四年,四月零四天。
祭品,
4444头牛。
来自东方的朋友和亲戚,
骑白羊哀悼。
来自西方的朋友和亲戚,
骑着母猪哀悼。
一流的人会死,
一个烤面包死了,
葬礼并不奢华,
只杀了1000头牛。
其中三只水牛的脚上有花纹。
中型阿尔萨斯死了,
杀了一千头牛。
杀了一条鱼,
重达36000斤,
鱼骨和鱼皮,
三个家庭用它来建造房屋。
劣等人死了,
“Buzza Shizha”(大家)死了。
只杀了一头老母猪,
不能吃猪肉的人,
干咽口水。
喝完女婿家的酒,我开始吃晚饭。夜晚,陵前和院坝里,点着灯,烧着几堆火。热身时,通过小旦表演传统的“东哥”(丧歌)。丧歌嘉宾丰富,有历史、天文、地理、哲学。还介绍了当地的特产、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都是用诗歌的语言,悲伤的曲调,优美的声音表达出来的。所有男青年都可以参加,但要从“苏诺”(主人)家开始,然后依次从女婿家开始。参与者伸出手臂,放在彼此的肩膀上,然后排队。主唱手拿铜铃,边摇边唱。其余的人也跟着唱,唱得有点像葬礼的曲调,但押韵丰富。每句话都以“一个俄罗斯——一个俄罗斯”开头,人们跟着节拍翩翩起舞。歌词不同于一般的丧歌。给一小段话:
好好配合,好好配合,
动作要协调。
蓝天上飞翔的大雁,
领头雁向东飞去,
这些鹅紧随其后。
羊群跑向山丘,
一只羊领先了,
一群人热情高涨。
傻子不听好话,
聪明人不会拒绝建议。
最后,主唱唱了《摩玛》(即《导经》),意为引导老人的灵魂回到祖先的出生地。这个时候,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韵要悠扬,不能有错。看完《引路人》后,大家又一起唱起了悼念歌,哭声感人肺腑,让人潸然泪下。简要描述如下:
从没想过老人会死,
走之前没来得及吃一顿好的。
我没有说完我的遗言,
将来谁来掌管这个地区的司法?
你的孩子,
你不懂问谁?
你做不到的事谁来教?
以后看到别人的父母,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老人想吃什么,
我再也尝不到了。
变成一只鹰飞翔,
远走高飞,永不回头。
变成一只老虎,离开森林,
永远守护这座山。
化为浮云,覆盖山川,
化作细雨,洒满山谷。
火葬的黄道吉日,在醒来之前,穿着华丽衣服的女人在尸体前点燃两把火把,男人跟在后面。他们都放声大哭,走了一会儿,哄着活人的灵魂留下来。火葬场是全村共有的。但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界限。
木柴用于火葬。湿木在下,干木在上,尸体放在东西方向的柴堆上。人们围成一圈,向遗体投掷松枝,最后痛哭告别。尸体俯卧着,头朝东。向东走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的祖先在西方。俯卧位是为了防止火化时肌肉收缩,使身体坐直。点燃柴火后,留下一两个人。负责火化的人,虽然他们的工作不是职业,但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很高。第一,我没吃过狗肉和马肉。第二,没有狐臭。第三,不要丢了面子。第四,没有人被杀害。
人们离开火葬场,来到村子里,就在指定的空地上坐下来,等着散去的时候得到应得的肉和食物。分配完了,大家都可以回家了。对于当天因为路途遥远而不能回家的客人,在征得已故老人亲属同意的情况下,由一家或几家共同杀一头牛,招待留下来的客人。叫“威勒”,就是家里杀的牛。
火化后的第二天早上,老人的儿子和几个邻居去了火葬场。如果有人在炭灰上留下脚印,那就是不祥之兆,意味着人会死。如果有牲畜脚印,说明老人会带走很多牲畜。然后捡起一堆散落的骨头,盖上土。再剪一些刺,把它们压上去。葬礼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