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忙着祭祖

?■张运美

“七月半”是我家乡的名字,也就是中秋节。也有人称之为“鬼节”、“祭祖节”、“月亮节”。小时候,我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祖先崇拜的意义。“万物靠天,人靠祖宗。”知有所居,心可托。祭祖就是要记住祖先走过的路,感恩,珍惜当下,和亲人过好每一天。

在我的家乡微山,7月30日是一个非常盛大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祖。

7月30日始于农历七月的第一天。在我的记忆中,这个节日与奶奶紧密相连。七月初一的第一天,她开始忙碌起来。七月初一拂晓,她在大门外摆好桌子,小心翼翼、整整齐齐地献上“三祭”和茶酒,恭恭敬敬地举行了庄严的“接祖”仪式。

祖先们把它带回家后,在佛寺里供奉了水果、鲜花、酒、肉、茶和糖。佛寺一般是楼上中间的一个房间,专门用来祭祀祖先。墙上有写在红纸上的对联。对联中间写着“天地为师”几个字。楹联前摆着牌位和香炉的桌子。桌子前有烧纸钱的旧铁锅和祭拜用的草席。有名有姓的祖先,都在祭坛上有牌位。奶奶常说,自己一个人服务几代人,很骄傲。

接祖后的半个月,要在祖宗牌位前献上早晚两餐。每顿饭吃的东西要献上,纸钱要烧好,全家人才能开始吃饭。这是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微山人从小就被长辈教导要尊敬死去的祖先,拜完之后才能用筷子吃饭。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让巍山人对传统节日更加敬畏和尊重,也培养了尊重和缅怀祖先的孝心。祭祖仪式要到7月14日晚才会停止,直到祖先告别仪式结束后才会停止。

?这半个月对奶奶来说意义重大。她总是用各种方式用最新鲜的蔬菜做她最拿手的菜,一日三餐,毕恭毕敬地奉上,从不落下。在食物和酒被放置之后,熏香被点燃。奶奶总是磕头低语:老祖宗,你要保护你的子孙平安幸福...每次祭祀,她都把死去的亲人一个个叫出来,请回来。她经常大喊大叫,眼泪夺眶而出。烟雾袅袅,散发出独特的味道;红色的火焰映着奶奶的脸,她的表情充满了虔诚...

在送走我们的祖先之前,我家乡的每家每户都会做炒花。这朵花不是另一朵花。七月半的花是炒面花,是孩子们心目中节气的象征。据老人说,这是祖先回来路上的干粮。

通常在7月13日,奶奶会带领我们一起扣花、做炒花。

扣花是个技术活。奶奶将小麦粉、红糖水、少量土和碱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厚度适中的面片。我和妹妹被教把硬纸剪下的图案压在摊开的面皮上,按照图案小心翼翼地挖出来。只要我们有耐心,各种小动物,水果,鲜花等。会陆续出现。我最拿手的就是翻凤凰,剪出一个长方形的补丁,我就能翻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凤凰。我用筷子在头上插上生动的眼睛,在翅膀上剪下羽毛,在尾巴上编上辫子。很可爱。也可以用零碎的面粉翻草鞋。奶奶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面花,是祖先回去的路上戴的。

我妈把面条放在温度适中的油锅里,炸得又黄又脆。很快,这些面条在油锅里膨胀膨胀,变得更加立体,看起来更加俏皮可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稍微凉了一下,我和妹妹就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酥脆的里面全是红糖,真是回味无穷的美味。

炒花既好吃又养眼,成了记忆中七月半的象征,成了家乡的特色小吃,成了家乡人抹不去的乡愁。

现在很少有人在节假日自己做“炒花”了。七月半的前几天,古城里的店铺纷纷在店前搭起大锅,现炸现卖。一盆盆“炒花”油香四溢,成为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凸显小城生活的热闹与香浓。

奶奶回来的那天很忙。她总是抽空做各种牺牲,比如“开纸”(人们用白纸黄纸做的纸钱),做“包边”,做“金铲”,捏“金银条”...一捆捆的纸在簸箕里变成了“纸钱”和“金元宝银花”。“信封”是纸盒的一种,可以理解为寄给祖先的快递。在每个“信封”里放三张纸币和几根金银条。信封和纸币的颜色很精致。一般祖先把它们做成白色,阴间有官衔的人把它们做成黄色。奶奶还让我们在每个“信封”的正面写上祖上三代人的姓名和地址,她说,这样祖上就不会弄错了。

奶奶手到擒来。她还用彩纸为死去的亲人制作衣服、鞋子、帽子和挎包。她不允许在街上买,并说自己做更虔诚。

虽然是七月半,但是七月十四的晚上烧包子祭祖是我家乡的习俗。这天晚上,全家人在奶奶的指挥下摆上了丰盛的饭菜、炒好的鲜花等贡品。都说豇豆要当祖宗的拐杖,炒花要当路上的小吃,所以豇豆和炒花一定要列入供品。家属们一个个跪拜后,给祖先烧了纸做的衣服裤子,一边烧一边喊着他们的名字。还有一些信封是烧在屋前的。这些袋子没有名字,还得给饭泼冷水。据说这是给鬼鬼用的。祝他们有钱花,地下不寂寞。这个小小的仪式,表现了普通人骨子里的善良。

7月15日“送别先人”。告别仪式在县城以西一公里的西河桥(又名永春桥)上举行。俗称“七月桥访”、“捉阴阳街”。

徐霞客《游云南日记》记载:“路在长江北岸东行,半里,江南有三座石桥。”据相关记载,早年为木架桥的永春桥,在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多孔石拱桥,是巍山较为繁荣的民俗活动“七月半桥访”的举办地。古桥横跨国际河流红河的源头阳瓜河,巍山被称为西河,故称西河桥,是滇西茶马古道“入三地”时进出缅甸的必经之路。

微山的“七月半访桥”、“踏桥消灾除疾”、“阴阳相会”等古老民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一天,巍山的人们会来到这里,让“阴阳街”热闹起来,不仅是为了告别祖先的灵魂,也是为了祈求家人和自己消灾。来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小市场,有香纸火摊,有小吃摊,有玩具摊。只有一天的时间,但也很热闹。

古西河桥是一座横跨西河的三孔石桥。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微山人眼中幽冥和人间结合最紧密的日子。这一天,各村男女老少齐聚西河桥,先在河边的三官殿,祈求天地水三官的保佑,赦罪解厄,然后沿河送走融化了半个月的纸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到了七月半。现在,为了西河的生态环境,政府在西河边设立了撒钱、撒纸、撒灰点。虽然形式变了,但人们的孝道精神没有变。

站在西河大桥上,浑浊的红河,承载着祖先的思念和寄托,通过桥洞缓缓向南流淌。滚滚的西河让我想了很多。我突然意识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遗忘才是。只要家人还在,假期还在,回忆还在,爱情和生命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