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的风俗
重庆梁平县的民俗
蓝色印花布料
梁平蓝印花布是梁平木版年画、贴花、牛皮灯影的姊妹艺术。民间艺人在特制的油纸板上绘刻各种图案,铺在白布上,用豆腐和石灰粉做成的灰浆印刷,用蓝色颜料水浸染纸盘,干燥后擦去灰浆。其图案多为龙虎跃起、凤凰朝阳、戴牡丹、喜鹊作梅花、双狮作吉祥、金鹿献寿、蝴蝶迎春等。,象征庆祝生日和康泰的象征,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梁平的蓝印花布遍布城乡,有蓝底白花,也有白底兰花。李行顺(1879-1966),祖上雕刻绘画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主产于梁平市、任县、云龙、平金、袁遗等地,曾赴湘、鄂等地学习工艺美术,后回到家乡龙街开办“染坊”,毕生致力于改良和提高梁平蓝印花布,做出了突出贡献。
玩舞龙舞狮,漂船。
与龙和狮子玩耍
逢年过节,比如生孩子、过生日、过节,尤其是每年春节,庆祝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舞龙舞狮更是火爆。它的龙是竹纸做的,龙头、龙身、龙尾有7结、9结。龙灯何时开始表演还有待考证。
舞龙舞狮在正月十四、十五晚上举行,从六点一直玩到第二天凌晨。龙灯先去寺庙和神灵会合。入神后,龙灯和龙族队员都聚集在铁神仙庙稍事休息。狮子和罗汉,还有两个扑克牌灯(扑克牌灯,长方形,内置蜡烛),从入口沿着左右店铺挨家挨户参拜,庆祝吉祥的新年。罗汉狮到那家做客,主人会鸣枪烧纸钱欢迎。
狮子沿街顶礼膜拜后,开始打龙灯。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挂着不同形式的路灯。只见灯火辉煌,人潮如潮,锣鼓喧天,好不热闹。玩龙人穿着红布,赤膊上阵。有些人甚至用水浸泡内裤,以避免燃放鞭炮时内裤着火。“鸭脚”插入龙头、龙身、龙尾(纸、竹条编织,放入浸有松脂的油锅中煮沸,取出,点燃后插入龙头、龙身、龙尾)。整个龙身五彩斑斓,明亮通透,配合玩龙人的技巧,摇头晃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花管的燃放(自制烟花,原料有生硝、钢沫、硫磺、对脑、木炭等。)很像现代的烟花。放花筒的人总是把烟火对准龙族玩家。烟花太猛了,像蚂蚁一样把人烧死。但是耍龙人真正害怕的是鞭炮。在靠近他身体的地方爆炸,轻的会在爆炸的地方麻木,重的会流血。也有极少数人把鞭炮挂在龙族玩家身上,然后点燃。这种情况下,龙族玩家会有不同严重程度的伤痕(因为是土粉做的,爆发力不大,很难造成大伤害)。有人说,放花管鞭炮,就是把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让少数人看着玩。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因为玩龙的人都是喜欢捣乱的心甘情愿的参与者,经常互相竞争着玩,而不是花钱买来这些人玩。这些粉丝也以能打第一第二回合为荣,证明自己身体素质好,不怕冷,还能克服大炮和花管的攻击,尤其是那些玩龙头虎尾,左右翻滚,起伏不定的。鞭炮和花管凶猛的时候,如何用龙保护(身体无法刚性抵抗花管大炮,但需要一个技能来阻挡大炮靠近)。还有人得了疥疮,也愿意参加玩龙。花筒里的鞭炮里有硫磺。被花筒里的鞭炮袭击后,疥疮会自然愈合,所以玩龙不痛苦,大家都开心。当然,放鞭炮,玩恶作剧是不应该的,尤其是现在的炸药鞭炮,更不能直接炸龙玩家,否则会出大事故。
正月十四、十五,只限在街上玩。此前,从正月初九(甚至更早)起,会头就下乡传话,用红纸写着,定于月前让青狮黄龙来你家祝贺。提前预约,收到牌子的人会安排烟火。乡下玩龙的规矩比街上的更讲究,灯笼、龙把都不许落地。首先,狮子们去正殿加入神灵,签上灯笼和龙灯,排队站在大坝上。他们必须用脚背垫标志灯笼柄和龙灯笼柄。否则当晚不仅得不到局长的热情招待,会议领导还得给局长道歉放鞭炮。极少数业主还在地上铺了一层豌豆,给龙族玩家走动带来不便。一旦放鞭炮,龙族玩家往往很容易摔倒。这看似一个恶作剧,其实是在考验玩龙人的技巧。还有一种龙叫看龙,玩的时候不允许燃放烟花。这种龙制作精美,外表是用红绫糊做成的。里面不是普通蜡烛,而是填充了特殊的矿物蜡烛,避免烧丝,水龙头也镶嵌了金银玉石。龙族玩家都装扮成各种角色,通常玩八仙,三国和水浒传。参加舞龙的都是富家子弟,一般都是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它们不仅是为了观赏,也是为了保护燃烧的巨龙。当花筒里的烟火激烈的时候,观龙者马上就去。那些在花筒里放烟花的人,一看到龙来了,就会转身。正在燃放烟花的人会立即把烟花放向天空,这样既不会灼伤玩家,也不会灼伤观龙者,鞭炮也不再燃放。花筒里的鞭炮烧到了龙,可它就麻烦了。龙族的损失可以估计,但是这些玩龙族的少爷们的价值却无法估计......梁平玩龙灯、插花的名声由来已久。
车灯,彩车
车灯和彩车是同一类型的,一个人在车上或者船上,几个人在车外。这比玩龙文明多了。我们不放鞭炮,但当灯或花车到达某户人家时,主人会放鞭炮表示欢迎。车灯和花车是娱乐和宣传当前形势或中心任务。歌词因时而异,曲调也多种多样。比如解放初期,宣传推翻三座大山,控诉国民党罪行的一句歌词:“推翻三座大山,人民翻身...母鸡捉了悠悠球,不下蛋,乡长牵着爸爸悠悠球,两手可担伤痕。”识字的歌词是“误亚硫酸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盐,等等。”。大跃进、四清、文革时期,各种唱词都有,中间有锣鼓,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久。
另一方面,车灯、花车的娱乐性表现在乘车、乘船、划船的人身上。坐车坐船的多是年轻姑娘(旧社会男扮女装)。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羞答答地“坐”在车船里,美得令人动容。歌词委婉优美,大家都喜欢。人力车夫(前面有人力车夫,后面有人力车夫,还有护士在一旁摇蒲扇)和船夫(或者两四个拿着“船桨”的船夫)都装扮成喜剧演员,戴着帽子或者草帽,穿着奇装异服。他们学男女,插科打诨,用人车船的歌词讲一些高雅的好笑话,常常让观众捧腹大笑。
在农村电影电视还不普及的那个年代,过年或其他喜庆场合的花灯花车,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给百姓带来了欢乐,还宣传了当时的政策法令。
偷青,偷灯笼,偷冬瓜。
“偷青、偷灯笼、偷冬瓜”是梁平的民俗,不是那种道德败坏的“偷”。
第一,偷绿
老人们说:元宵节“偷吃青,一年无灾。越活越年轻。”“偷青春”的民俗是什么时候来的,有待考证。“偷”什么?那是象征性的。有两种绿色蔬菜,只有少数其他蔬菜。更多的“偷”不是“偷青”,而是真的偷菜。“偷”谁的?家里特别挑选的女性更“恶”,会骂人。他们偷了,让她骂,就骂“灾难”。你什么时候“偷”?正月十五晚上,在街上或其他地方看到灯笼、花管、狮子,就按照预先选定的目的地偷回来。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半夜一两点了。我已经饿了,就用元宵节剩下的高汤、酥肉和菜做青菜,然后吃得很响就睡觉了。今年将愉快地过去。
至于“偷青春”,很少被骂,因为谁都知道“偷青春”只是一种享受。有时候有人偷别人家的东西,他骂什么?这种民俗盛行的时候,多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
第二,偷灯笼和冬瓜
“偷灯笼,偷冬瓜”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为孩子祈福。“偷”完之后会“送”给结婚几年没有孩子的小两口。这两种民俗既喜庆又富有戏剧性。在偷窃之前,通常会以开玩笑的方式征得“接受者”的同意。比如,小区里有一对年轻夫妇,结婚好几年了,还没有孩子。聚在一起,有人说:“你和你老婆该生个儿子了!”有人在问“要不要我们送你一个“灯笼”?(或“冬瓜”)如果年轻情侣只是笑而不答,说明他们愿意接受。于是演讲者上台了,言语变成了行动。几个人一商量,某某家儿孙满堂,运气好,就偷了他的灯笼(或冬瓜)。偷灯笼送人,一般是由腊月偷灯笼的人决定,在次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行动。当时农村习俗是“三十夜火,15夜灯”。走私者准备好了。花灯导演半夜睡着后,几个身手敏捷的年轻人偷偷把大师的花灯摘下来,贴上写有“早生贵子”字样的红纸,然后找两个男孩(八九岁的男孩)抱着,后面跟着一群有福的男女,欢天喜地地送到接受者手中。有时会燃放一组鞭炮。接受灯笼然后用岩茶热情款待的年轻夫妇。一会儿祝福,一会儿玩笑,然后开心快速的散去。
“偷冬瓜”的过程与“送冬瓜”、“偷灯笼”、“送灯笼”基本相同,只是对受礼人说“送儿子”的时间是在六七月,偷送冬瓜的时间是在八月15的傍晚。8月5日晚,从一屋子儿孙的主人那里偷得冬瓜后,用红纸包着,上面写着“趁早生下你的儿子”,让一个带着孩子的小伙子抱着,后面跟着一群祝福的男女,鞭炮满天飞,闹得沸沸扬扬,送到受礼人家里。小两口拉着他们的手,放在床上,用岩茶治疗,然后欢喜地散去。
收到灯笼或冬瓜的年轻夫妇,有了孩子,大家自然开心欢笑。在制作“三朝酒”(待客庆祝孩子出生十日后)时,邀请所有送灯笼(或冬瓜)的人坐在桌前,并特别邀请原灯笼(冬瓜)的主人坐在桌前,表示感谢。并取与灯笼或冬瓜有关的孩子名字作为纪念。这两种民俗也发生在太平盛世。
成为合适的年龄
当婴儿满一岁时,称为“合适的年龄”。像往常一样,父母应该庆祝宝宝的生日。奶奶家除了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还会推粑粑,煮好了就红了。有的人会送二三十斤粑粑(每个五块钱左右)。
生日那天,把算盘、尺子、笔、纸、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宝宝拿东西,预测宝宝成年后的爱好。但一般先取卵的宝宝比较多,预测往往不准确。这只是成年人的愿望,反映了古代民俗的遗产。
个别客人去的时候,主人家让一个客人给若干粑粑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称之为“免灾”。
结束无肉饮食
这是婴儿第一次吃肉。出生后五个月左右,这个仪式很简单,由长辈来进行。结束无肉饮食时,给婴儿喂一两片肉只是象征性的。父母都希望宝宝长得壮,将来有实力。除了用猪肉做肉,他们还会选择牛肚来喂养宝宝,因为大的牛肚意味着吃得多,宝宝会长得壮。现在
“戒荤”的习俗在农村依然流行。
给孩子取个名字
宝宝出生后,应该给它起个宝宝名字。也叫“外号”。一个人有:出生名、学名、字、号、别名等。,而有些人从小就只有一个名字。命名这个名字的任务由长老们承担。名字的含义代表了长辈的希望,比如“来福”、“来生”、“发财”。有的人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取了一个基名,比如“猪、牛、羊、狗”,姑娘们取的是“英、蓝、宝、玉、翡翠、粉粉”。
在过去,命名取决于出生日期。如果“金、木、水、土、火、土”五行缺了一个,就要用名字来弥补,比如“辛、舒、洪、颜、地”,农历年号“甲、乙、丙、丁、戊、吉、克、辛、地”也是有用的。按出生月份,女孩取名春兰、菊花、冬梅。
建国初期,给婴儿起名字都带有时代特征,如“翻身”、“解放”、“拥军”、“兴国”、“建国”,有的还采用了外国名字,如“飞飞”、“苏军”。大跃进时期,命名为“跃进”、“永刚”、“卫星”。
“超级英语”等等;四清期间,分别命名为“四清”、“四创”、“反修”、“永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被命名为卫东、湘东、永中和季红。出生在梁平县的婴儿喜欢用“平”字命名,如、西平和,有些婴儿的名字很简单,如、王平和。
玩三朝:
旧社会把结婚、生育、死亡的第三天称为“三朝”。这里指的是婴儿出生,亲朋好友前来庆祝,这叫“打三朝”。
按照民间习俗,妻子生下头胎婴儿后,丈夫会去丈母娘家报喜。在房子周围走动之前放鞭炮。如果你拿起一只公鸡,它将是一个男孩,或者一块肉,它将是一个女孩。婆婆不用问就会知道宝宝的性别。
所谓“三朝”,并不是在婴儿出生后三天举行,而是在坐月子期间,选择“生肖吉日”,然后通知亲朋好友,女方的父母、亲戚要准备婴儿四季的衣服、帽子、鞋子,以及鸡蛋、红塘、利口酒、鸡肉、猪肉、腊肉等食物。礼物的多少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五六担扒手装在一个洗衣筐里,在女婿家门口放鞭炮庆祝。普通亲戚朋友和邻居也不限量送糯米、挂面、鸡蛋等食物。
中午坐。每位游客都有一个染红的鸡蛋,叫做“吃开心蛋”。有多少客人就煮多少鸡蛋。都是外婆家送的。酒过三巡,婴儿被奶奶抱了出来,奶奶跪拜着奶奶的来访者,要钱买礼物。结果阿姨、阿姨、奶奶等人都得到了回报。最少五毛钱,最少一元钱,三天后,外婆家的客人走了,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