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宵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构成。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结束的意思是“开始”和“开始”。初五可称为端午。在农历中,地支标志着月亮,阴建在正月,二月为基,五月依次为午,所以五月称为午月,“五”与“午”相连,“五”也是阳数,所以端午节又叫端午、崇武、端阳、中天。从史料记载来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朝的地方习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必备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能镇邪。虽然每年都庆祝端午节,但是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很清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纪念屈原。这一理论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之和》和北周《荆楚之时》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丝绸粽子来驱蚊。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第二,英涛说。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

第三,端午节说。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第四,恶日论。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畜兰是五月五日洗澡”,还有很多传说认为重五是洗澡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五,至日所说的夏天。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岁记》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并不一定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岁时美景》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亦可称为仲夏节。因此,正午节日的最早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端午节最早的食物应该属于西汉的“猫头鹰汤”。引用《史记》、《武帝列传》说:“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给百官喝的是猫头鹰汤。吃它是因为恶鸟。”大约是因为猫头鹰很难捕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下去。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风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过这两天节,再用糯米叶包好,拌小米,用纯灰汁煮。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端午节食品,叫做“甲鱼”,在晋代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唯有粽子,在《风土人情》中被称为“粽子”,成为千百年来屈原传说中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根据《地方风俗》记载的做法,当时的粽子以小米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馅料。然而,在注重饮食的中国人的巧妙管理下,我今天能看到的粽子在形状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边形、枕形、小塔形、圆棍形等等。粽子叶的材料因地而异。因为南方盛产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叶包粽子。大多数人喜欢用新鲜的竹叶,因为用干竹叶扎的粽子煮熟后没有竹叶的香味。北方人习惯用芦苇叶扎粽子。芦苇叶细长窄,要两三片重叠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万别,有两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珑、不到两寸长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咸。北方的饺子以甜为主,南方的饺子甜少咸多。素材的内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种:一种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一种是枣粽子,以枣和果脯为主馅。第三种是红豆沙粽子,比较少见。华北还有一种粽子,用黄米代替糯米,馅是红枣。蒸熟了,看到黄澄澄的红枣嵌在黏糊糊的小米里,有人称之为“黄金包裹的玛瑙”。

浙江湖州粽子香软,分咸甜两个品种。用鲜猪肉腌制,用上等酱油浸泡。每个粽子里面都是一块肥肉和一块瘦肉。汤圆里面是枣泥或者豆沙。加一块猪板油在上面。蒸熟了,猪油拌豆瓣酱,非常爽滑适口。五芳斋生产的粽子尤其有名。馅料都是专人挑选,有八宝饺、鸡肉饺、豆沙饺、鲜肉饺等等,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角饺子也很有特色。先将糯米和红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盐和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小汤圆。大火煮三个小时,然后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吃起来外酥里嫩,还挺有味道的。

广东中山鹿豆粽子的特点是圆棒形,手臂粗细。食材也有甜咸之分。甜的有莲蓉、红豆蓉、栗子蓉、枣泥;咸的有腊肉、烧鸡、蛋黄、扇贝、香菇、绿豆、叉烧。

闽南的粽子分为碱粽子、肉粽子、豆粽子。碱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出来的。它又粘又软又滑。加蜂蜜或糖浆的冰特别好吃。肉馅饺子的材料有红烧肉、香菇、蛋黄、虾皮、笋干。厦门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欢迎,是用九月豆拌一点盐,用糯米包着做成的。蒸熟了,豆子闻着香,有人就着糖吃。

谈论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是一种常见的民间食品,最初并不是在端午节才固定下来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对屈原的祭祀,是后人依恋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众的意愿。其实吃粽子(清明节前一天)的起源比端午节吃粽子还要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仍然有清明节前一天吃粽子的民俗。

端午节吃粽子作为一种民族习俗,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初所写的地方习俗中:“仲夏端午,烹粟。”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方言的演变

春秋时期,小米用茭白叶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

东汉末年:草木灰浸泡小米,因水中含碱,小米用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后做成成广东碱粽子。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做粽子的原料除了大米,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粽子叫“益智粽子”。

南北朝:杂粽子出现。品种增加了,饭里混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包好的粽子也作为礼物交流。

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粽子的形状出现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

宋朝:有艾叶包的“艾香粽子”和“蜜饯粽子”。见苏东坡诗“粽子里见杨梅子”。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

元代:粽子的包裹材料由野菜叶变为野菜叶,突破了野菜叶的季节限制。

明代: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附加的材料已经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火腿粽子”出现。

现在的粽子有上千种,五颜六色。现在的糯米一般都是用糯米壳包裹,但内涵和颜色要看当地的特产和风俗。比较有名的有桂圆、肉、水晶、莲子、蜜饯、板栗、麻辣、酸菜、火腿、咸蛋。

大江南北品明宗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独特。除了鲜肉粽子和红豆沙粽子,还有以鸡丁、鸭丁、叉烧、蛋黄、香菇、绿豆沙为馅料的什锦粽子。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腊粽子、碱水粽子享誉海内外。烧腊水饺的米饭一定是最好的,猪肉是五花肉,先腌制香烂,再加上香菇、虾仁、莲子、红烧肉汤、白糖等。吃的时候蘸上蒜泥、芥末、红辣酱、萝卜酸等调料,香甜爽滑,油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呈四边形,品种有碱水粽子、红豆粽子、红枣粽子等。其代表品种酸水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酸水,用老黄叶包裹而成。糯米煮好后变成淡黄色,可以蘸白糖,又香又好吃。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呈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比如鲜肉饺子,瘦肉里往往夹着一块肥肉。饺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进米饭里,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小,呈斜四边形。在北郊农村,人们习惯吃大黄粽子,又粘又香,馅多是红枣和红豆沙。

其他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和湖北的辣粽子,贵州的腌粽子和苏北的咸蛋粽子。

上海有很多种粽子。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口感绵软,味道浓郁。它的形状底部是平的,正方形和五边形,一个角朝上,其余的向四面八方延伸。广式饺子的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枕包饺子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等,其他还有碱水饺子、豆沙饺子、鲜肉饺子、鲜肉蛋黄饺子、红豆饺子等。

淮阳的特色水饺,以老板斋、扬州饭店为代表,有“八味八式”,正宗的“小脚”粽子,四角形红枣红豆粽子,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子,元宝形火腿粽子,三角豆瓣咸肉粽子,抱枕鲜肉粽子,长枕鸡肉粽子,菱形豆沙粽子,各具特色。

Kutokuhayashi供应的蘑菇汤圆、豆板汤圆、豆沙汤圆、红豆红枣汤圆、松子白米汤圆、罗汉汤圆都是素食。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清真,外壳微绿,棱角分明,外表细腻,味道纯正,尤其是“牛肉粽子”,是其他帮派没有的。

沈大成,嘉兴粽子店,五芳斋和其他传统专卖店供应各种粽子,如红豆沙,鲜肉,白米饭,红枣和红豆,以及新鲜的蛋黄。沈大成首创了咖喱鸡粽子,这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粽子的品种、形状、味道、颜色都不一样。广式抱枕包裹的大粽子450克,而迷你粽子只有25克。

洋粽子

日本:粽子被称为毛娟,在农历五月五日吃。它是用竹叶或竹叶包裹米粉,长成圆筒状而成。

越南:农历端午节吃粽子。咸水饺用糯米、虾仁、瘦肉、红豆包着,咸蛋半个;碱性粽子是用椰丝、虾米、绿豆把糯米粉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饺子用糯米、排骨肉、虾、绿豆和五香调料包好,煮熟,去皮切片食用。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主要是甜粽子。它是用椰汁浸泡糯米,配以椰肉、黑豆、芋头、红薯,用芭蕉叶包裹,蒸熟后食用。

墨西哥:有一个庆祝玉米丰收的“粽子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用芭蕉叶包裹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在吃之前把它们煮熟。

此外,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你对端午节昵称了解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端午、端阳、崇武、重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龙舟节、玉兰节、粽子节等等。

《荆楚岁时年谱》中记载了端阳节。因为仲夏爬山,太阳在天上,所以五月是盛夏,它的第一个下午是天气好的一天,所以五月五日被称为端阳节。

中秋节属于12个分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与五、五谐音,所以端午节也叫中秋节或五月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太阳重的时候,称为“中元节”。

端午节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曹兰汤洗澡和去污。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古人在端午节吃棕的时候,有一个比赛,比较每个人叶子的长短,长辈获胜,所以也叫“解宗节”。

女儿节帮《万部杂记》:“五月女儿节是一条端午绳,戴和一个五毒咒。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为这叫女儿节。”沈邦万《杂记》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燕京家将小女儿妆饰大美。已婚妇女也会回到刘桦的家中,这一天被称为女儿节。

古人认为“重午”为忌日,此时五毒已尽。所以端午节的习俗多为驱腥避毒,如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所以端午节又叫“菖蒲节”。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不让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的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或者芦苇叶和荷叶包粽子?《初级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朝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绑上五色丝线。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用“叶子裹小米”做成“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朝乾隆皇帝,端午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子后,闫隆喜出望外,赞不绝口,并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四季太美,九子粽子求新。”

九子粽子是粽子的一种,就是九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它们形状各异,非常漂亮,是用九种颜色的丝线织成的。九子粽子多用于馈赠亲友,如母亲给出嫁女儿的礼物、婆婆给新婚媳妇的礼物等。因为“粽子”与“中子”谐音,所以民间有吃“粽子”可以生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过一首赞美九子粽子的诗:“连桶米裹春,九子五彩缕缕扎重,绿叶皆白,笑说炊藕松。”

粽子不仅形状多,品种多,而且各地的口味也不一样,主要是甜的和咸的。甜的有白水饺、红豆饺、蚕豆饺、红枣饺、玫瑰饺、瓜子饺、豆沙猪油饺、枣泥猪油饺等等。有猪肉饺子,火腿饺子,香肠饺子,虾饺,肉丁饺子等等,但猪肉饺子更常见。此外,还有什锦饺子、豆沙饺子、蘑菇饺子等。南方风味,还有一甜一咸的“双饺”。这些粽子都配有不同的口味,让粽子家族多姿多彩。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我国包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在圣诞节吃粽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粽子,一边庆祝圣诞节。甚至有些出嫁的女儿也要在这一天回娘家,品尝母亲亲手做的粽子。

缅甸人也喜欢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为主要原料,熟香蕉和椰子作为馅料。这种粽子很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很独特。

日本的端午节在阳历的五月初五。他们饺子的主要成分是米粉,看起来像一个铃铛。

马来西亚人包的饺子,形状和中国广东的很像,特点是个头比较大。除了鲜肉饺子和火腿饺子,还有豆沙和椰蓉饺子,吃起来非常好吃。

菲律宾的粽子长,和浙东的粽子味道一样。粽子也是菲律宾人庆祝圣诞节的必备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