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埋葬死者的习俗
一、开头和结尾?
人死后,大家都注意在尸体还没有僵硬的时候,尽快为死者换上预先做好的“寿衣”,也就是“送旧衣服”。还有一些地方是死前提前改的。这是因为死尸僵硬后换衣服更困难了。“寿衣”包括单衣、双衣、棉衣、棉袍或棉衣。件数为单数,不是偶数,禁止使用兽皮、羊毛、坯布。更换衣物,注意随便堆在屋顶,掩埋时烧掉或让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驱散不祥。?
给死者穿上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漱、整容。把一些纸钱和面粉放在死者的袖子里用头发揉成一团,然后用麻披肩把袖口和裤腿扎紧,称为“打麻搭档”。晋中祁县等地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年龄相等的小饼,称为“咬牙饼”;把鞭子或灰尘放在死者的右手上;用纸包好死者烧焦的锡纸,放在死者怀里;最后,用麻绳缠绕的丝带拥抱死者。死后灵魂回归地狱,纸钱锡纸做路费;要下地狱,就得穿过恶狗村。有了球、饼、鞭,就能抵御恶狗的撕咬。沁县地区死者袖子里包的小饼,称为“狗饼”。?
死者死后,要往嘴里塞一枚古铜钱,称为“口中钱”。这一习俗是从古代的“带玉”葬演变而来的。逝者亲属不忍遗言空留逝者,口中含玉五谷。后来有的地方直接把米饭放在死者口中,称之为“包饭”。他们都认为死者嘴里有钱,坟墓里有饭吃,在阴间不会饿死。?
给死者穿好衣服后,家人把他从床上移到一块木板上。注意“雌雄同侧”,即男性死者仰卧,女性死者侧卧。这叫“止丧”或“殓房”。安置后,死者脸上要盖一块布,俗称“好纸”。蒙面布或蒙面纸在古代被称为“面衣”。据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是始作俑者。东汉应劭《风俗依桐》说,夫差不听吴子谦的劝谏,连国家都毁了。死的时候,他不好意思在冥界见到先死的伍子胥,让人在他脸上贴了块绸子,才咽下一口气。人们遵循这一习俗,但并不是因为死者生前做了错事,就羞于在阴间与死者相见。有的说家属不忍心看到死者的脸;有的说是因为死者死后脸色不太好。其实都是对逝者表示尊重,让他们安息。这些程序就是传统葬礼中的“小型葬礼”。?
埋葬死者时,注意不要哭。认为死者临终时哭泣迷途,死者的灵魂没有归宿;或者认为眼泪落在死者身上,会出现行尸走肉、僵尸等不祥的意外。给死者穿上寿衣,摆放到位后,全家男女老少大声哭喊,焚烧纸钱,俗称“焚尸纸”“下炕纸”死者死后傍晚烧纸,称为“烧晚报”。其意是用金钱贿赂阎王,收买小鬼,将死去的灵魂附体,回归人间。烧完纸钱,很长一段时间,逝者不复生,家人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俗称“丧”。?
死者去世后,家人邀请同家长辈和邻里乡亲商议丧事,再亲自到亲友家或请人参加治丧。长辈去世,儿孙要穿丧服,持丧棒,到亲友家磕头吊唁。?
白纸黑字的讣告,也叫“门道”,要贴在死者的门口,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丧事安排等事项。晋中祁县,街门要贴白纸。死者是一户人家,年龄已进入七十岁。街门贴满了白纸。60岁以下,或者夫妻一方健在的,只能贴半个街门,一般是男左女右;如果死者是大三学生,父母健在,他只能在额头上挂一张白纸。金南把纸折叠起来,剪成条。死者年龄多大,他割了几块挂在大门外。太平间期间,死者在头前或脚后点油灯或蜡烛,俗称“魂灯”,也叫“路灯”、“街灯”、“长明灯”。阴间一片漆黑,死人只能借助灯光看清道路。同时还要时不时的烧纸钱,把纸钱灰放在瓦罐里,和棺材一起下葬,供死者在冥界使用。这叫“倒烧纸”。在逝者身旁放一个陶罐,每次祭奠的时候在里面放点酒和食物,下葬的时候留着,以为逝者不会成为阴间的饿鬼。这就是所谓的“倒饭”。?
死者去世当晚,会到当地的土地庙、城隍庙或五道寺举行“抑魂”、“告庙”的仪式,意思是向冥界报案。鼓乐下,死者之子托着一张纸,到庙里磕头,放在香炉里,俗称“接纸”。
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二天晚上,介休讲究一家人在街上走来走去,一边烧纸钱,一边哭泣,称为“知死”或“寻魂”。榆次等地在我院土地神前设香案,焚烧死者生前穿的纸钱和衣服。全家痛哭,称之为“华电钱”。?
太平间期间,要有人在边上,防备猫、狗等活物从上面跳过去;如果是夏天,就要防雷击打雷,怕“震尸”“爆尸”。沁县等地的防范措施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镇物。?
尴尬?
用于埋葬的棺材主要是木棺。以柏木、樟木等硬木的木材为最佳,其次是油松、楸树、槐树,以柳树最为常见。晋中祁县不管用什么木材,棺材前挡板都要用柏木,或者至少要镶嵌一块。板厚板厚,最厚的有六寸,五寸(五寸五分)以上的都是一等,再往下。底、盖、边全的称为“单宽”,有几块的根据拼接在一起的块数称为“X块头”。整个棺材呈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材被漆成黑色、紫色、红色和黄色。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红漆,称为“红棺”;50岁以上的涂成金黄色,称为“金棺材”。棺椁外部一般都有彩绘图案,细木以天然木材为底,配合素色俯卧撑漆画,显得富丽堂皇。一般图案是百年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者是“万字不停”。棺前绘云纹莲花台,上书“X X的精神支点”;小头上画着香鼎,点着香,有的地方画着白菜。有的棺材正面写着“福如东海”、“声声皆在”等吉祥的句子。棺材用松香或纸制的用黄麦纸涂上,寓意“黄金入柜”,“子孙留”。棺材上还会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日月北斗图案。在平陆、雁北、祁县、晋中等地,棺材底部贴有七孔的内胆,称为“七星隔断”,表示逝者“驾鹤西去”。棺底是晋中祁县一带,用石灰、彩丝、线、粮食铺成,然后上面放七枚铜钱、生铁,上面放七枚金纸剪的钱,再上面放一个褥子。?
安葬的时候,死者的儿子要把尸体抬进棺材。注意用红布把死者的头包起来,然后他的大儿子托住他的头,其他四六个人抬起尸体,先用脚离开屋子。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称为“不见天日”。进入棺材时,死者的脚要向前,然后平放在棺材里。原来,绑在死者袖口和裤腿上的麻披肩,此时应该被取下。有的地方男性死者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馒头;把馒头放在女死者的双手上。鞭子叫“打狗”,馒头叫“打狗要干粮”。在祁县、晋中等地,死者头部要放置特制的凹型空心枕,绘有日月、山川、花卉等图案,内填香粒。死者身上盖了七片银箔,最后从头到脚盖了七尺红布。这种布必须是嫁出去的女儿准备的,俗称“遮女儿”。?
给死者铺垫后,棺材里要放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心爱的东西,但绝对禁止放呢绒、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毯、皮褥子、皮鞋等。人们认为,犯了这个忌讳,就“成了有毛的畜生,投胎生错了孩子。”
葬礼结束后,棺盖斜盖在棺体上,留有空隙。经死者亲属最后检查后,灵柩将在夜间或阴阳师选定的时间建造。?
盖棺又称“合棺”,是指家人、亲友聚在一起,将死者脸上的蒙面布或纸揭下,送别死者。如果死者是女性,也要让侄子或家人检查一下她的衣服和被褥,看有没有异议。然后正式盖棺钉棺,家属亲友鞠躬告别。在晋中祁县,合棺前要把盖在死者身上的红布从脚上拉下来露出脸来,然后顺手撕下一块红布,迅速合上木锁,即棺盖与棺体之间的榫卯。用七个钉子把棺材钉在一边,每个钉子上放一小块撕破的红布。钉棺材的时候,全家人都避免哭。只有死者的儿子曾向袖手旁观的棺材大喊“把钉子藏起来”。参与钉棺的邻居、朋友都要穿上红布条,奖励钉棺者,称之为“爱财”。棺材盖好后,死者的子女还要拍几下棺材,俗称“醒神”。
葬礼的第二天半夜,要准备好纸马车、香炉、锡箔、纸人,由死者的子女哭着送到将来葬礼要经过的十字路口,为死者送行,俗称“送魂”。
吊唁?
死者哀悼日一般是葬礼的前一天,俗称“开丧”或“开吊”开追悼会时搭起丧棚,将灵柩搬进丧棚。它被称为“游魂”。在彭羚前将竖立一座牌坊,举行盛大的葬礼。丧棚里挂个帘子或竹帘,后面是棺材,前面是灵堂。灵堂内有供灵花、陈列牌位、祭祀器皿和祭品、悬挂逝者遗像的桌子。两侧摆放着各种纸扎和随葬品,如少男少女、两斗金银、两座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指路菩萨、鬼怪、方想、挽联、手捧花、花圈等。开馆仪式结束后,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不分辈分大小,都按照“逝者为大”的规矩焚香祭拜。死者的后人皮马·戴孝跪在纪念堂西侧的稻草或草席上,拄着一根悼念杖。
葬礼期间,外国亲友以三种形式悼念死者:上吊、敬酒、交钱。注意使用香烛和酒果;使用货币、丝绸和金币;酒后烧纸是吊。在丧活动中,还有一种“理炕”的习俗,即由家人、邻居或亲友帮助丧亲者招待客人的食宿。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邀请了康。殡仪馆根据宾客人数确定所需炕数(一般每个炕家负责六至八人),然后准备水和酒,邀请炕主前来座谈。征得同意后,康家安定了。二是管理好康。第一天祭祖结束后,总经理会指派康参谋,将名帖抄给康家。康家把客人接回家,用烟酒茶饭招待。一般晚上吃面,说明亲戚联系时间长。第二天,葬礼结束后,客人们要在殡仪馆“坐老庄”,也就是吃丧事饭。饭后,康家在家里接受了短暂的休息,到了下午,康家的义务就完成了。第三步,答谢康,下葬后第二天中午,设宴犒赏康家人。谢康说完,经营康的活动就全部结束了。康的管理有两种:干和湿。以上称为“湿炕”,即住且吃;
在葬礼的前一天,家人,亲戚和朋友应该拿着牌位,举着招魂的横幅,提着灯笼,打着鼓,去附近的寺庙或其遗址参观,以招魂。祭祀结束后,一家人对着死者大喊大叫,一路哭着回家。放好牌位后,斜盖的棺盖被掀开,死者的大儿子拿着一碗清水,用新棉球擦拭死者的面部,俗称“开光”。象征性地,擦完后,碗里的水不会倒,儿孙们会分着喝,以示对逝者的孝心。大家会依次绕着棺材走一圈,瞻仰死者遗容,然后请木匠重新封好棺材,打上“银爆”的标记,以示不会再开棺。?
“送行”的习俗是,黎明时分,死者的长子出门焚烧纸车、纸马、“家奴、医护人员”以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当地称之为“送乌木纸”。然后拎一罐红豆粥,天亮前从家里铺到坟前。
葬礼前,死者除了各种悼念祭品外,还像生前一样欣赏烟火。一日三餐必须由他家提供,早上洗漱用品照常,连饭后漱口杯都少不了。每次祭祀,家里人都会痛哭流涕。这样,在葬礼之前,死者将被视为离开了家。?
葬礼?
葬礼结束后,有必要为葬礼定一个时间。一般不是“热死葬”,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孝,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至于出殡的时间,往往要看准备情况,季节,近亲是否到,墓是否完整。时间可长可短,最短的三天左右,其次是五天、七天、九天...老人能达到百日以上,都必须是单数。阴阳师在旧时代也讲究选个吉日,把坟墓定在“空”,也就是所谓墓地可以出入的时候。?
葬礼时间确定后,要通知亲朋好友“送孝”。去的时候要带一块孝心布,看关系。大的穿着丧服,小的戴着丧巾。晋中祁县等地,出殡当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条幅;纸与纸的连接不需要浆糊粘合,而是用铁器或石器将纸折叠起来,一起捣实,称为“捣纸”这和上面说的“年代纸”类似,只是挂的时间不同。当死者到了八旬老人的“新年纸”时,当地人有时会撕一张给子女穿,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贴在骨灰盒上,这样就没有虫子了。旧时,有些地方在大门外立“避讳牌”,男左女右,不仅标明生卒年月、丧事年月,还标明避讳物品。?
“埋葬”。也就是“墓葬”有的墓是提前建好的,有的是死后临时打开的。旧时要请阴阳师坐观风水,定穴。然后撒五粒,用银针在设定的穴位上开“十”字,称为“破土”或“破土”。“挖”完了,就可以挖坟挖了。合葬的只需要在旧葬地旁边再开一个洞。如果死者进了祖坟,他的坟就在上一代的脚下。依次排到坟不能再开,然后请阴阳师看风水,选个新地方建个新坟。?
旧社会出殡前,祁县等地有“订主”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在碑上原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变成“主”字。俗称“大师”,即成神。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人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种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不举行幼死者。?
葬礼那天,亲戚、朋友和邻居聚集在一起哀悼,并献上一杯酒以示哀悼。奠酒通常包括一个祭祀垫、一个馒头、一个勺子和一个纸领带。至亲送祭品。俗称“祭祀”,以菜肴为主,每对要插上大小不一的纸花,然后是馒头,也就是用碗蒸的一种面食。大多数亲朋好友都让他们去拉胳膊,绑对联,后来就变成了一块布。普通街坊送花圈。?
吊唁者献上公饮后,死者长子跪拜致敬,即把棺材的大头背在背上,在众人的帮助下移出棺棚,俗称“灵柩”。在醒来之前,死者的儿子们要在晋中祁县举行一个按“食压碗”的仪式。他们把各种各样的菜和食物放在一个瓷缸里,然后依次按压,直到装满。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一个洞,上面放一些红色的粉条。这罐食物,连同“馒头”和“长明灯”,将在葬礼上随棺材陪葬。?
灵柩抬出灵堂后,放在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架子有豆腐架、两条龙杠、一条龙杠等几种形式。?
棺材盖在葬礼上很受欢迎,它的形状像一个长轿子,有一个锡制的葫芦头和一个金色的顶。四角男被害人用龙头龙尾,女被害人用凤头凤尾。它们用红色、蓝色和黄色的窗帘装饰,并绘有吉祥的图案。这种器皿是专门在商店里租的。?
沉重的棺材,加上巨大的棺盖,人少更难。于是,担数从8个增加到16、24个甚至32个,俗称16、24、32杠。抬棺材的人多,这样做不仅方便,而且有气势。?
在棺材被抬起之前,死者的大儿子跪了下来。拿着烧纸钱的陶罐,哭着,然后把玩的罐子摔在地上。民间认为,如果葬盆破了,死者可以把烧过的纸钱全部拿到冥界使用。?
摔倒在“丧盆”上后,葬礼正式开始。棺材离院时,大头要在前面;出了门,大家都会转头,抬着去墓地。原来,人们认为逝者躺在棺材里就像一个人站着一样,头朝前走出去,相当于回望自己的家,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出门的时候头朝后,就是不回头,直奔西方的天堂。?
如果送葬队伍前方有开阔的道路,沿途会插上一面“路旗”——五色纸或白纸制成的小三角旗,为逝者指路;扔纸钱引路,以示可以收买沿途的鬼。接着是礼仪仪式,各种纸(兴县地区称之为“纸写”),粗中有细的音乐课,侄子或孙子扛着的引魂条幅,凳子,然后是孝子拿着绳子和丧棍,后面是棺材,后面是坐在轿子里的妻子和走来走去的亲友。?
送葬队伍会去很多地方或者路口,会有灵路祭祀和鼓乐停止。古代一般都是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是自己为丧亲者设祭,可见丧事之铺张隆重。?
到达村外后,参加葬礼的亲友停下脚步,死者的儿子叫“小谢”。然后取下棺盖,停止祭奠仪式,只有家属和至亲带着纸棒和祭品随棺入土。到时候马上埋了。棺材进入墓室后,阴阳师会放下指南针,左右移动,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一般来说,方向是东南-西北(干亏位置),当地有“紫金山架空,直逼雁门关”的说法。死者的儿子来扫墓,然后家里人往墓里扔“有钱”“有钱包子”。土堆好后,死者的儿孙手持的“哭棒”和“引魂棺”要插在坟前(引魂棺也放在棺顶),然后把所有的纸都烧掉(把“少男少女”头或脚都翻回来,放在棺边),大家再祭奠一次,痛哭一场,然后悄悄退出,这样死者就可以永远。?
建立
葬礼后第二天一早,家人送饭到坟前倒酒,表示死者和家人又吃了顿便饭。第二天家属上坟祭奠时,要用铁锹给坟添上新土,使坟的前后平直不偏,俗称“撑山”。太原地区下葬后,直到三年后的清明节,才允许给坟墓加土。两地风俗不同。?
新坟加土、献纸,多数地方是在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天,称为“伏三”,也叫“圆坟”、“暖坟”。一般都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有的地方是所有有“衣”的亲戚都去。
从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必须有一次追悼会,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17称为“前七”,37也称为“散七”,57和77也称为“满七”、“断七”或“竭七”,这是比较重要的。?
“17”这一天,为死者家属立了牌位,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
“三月七”,逝者子女要带香到三岔路口给逝者打电话,或在坟前烧香引逝者回家。?
“五月七日”,人们认为这一天,逝者回家“探亲”,除了举行追悼会,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亲朋好友前来拜祭。晋中祁县,蒸祭中,男死者多蒸一个“莲花”,女死者多蒸一个“如意”。按照死者的年龄做了纸花和剪纸旗,又贴了一个“升”。纸旗用稻草杆扎穿,从门口一路插入墓地。?
7月7日,殡仪馆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亲朋好友都来坟前烧纸或祭拜。?
一个人死亡或下葬后100天,即“百日”,也是祭天的盛大日子,又称“百日祭”。这一天,穿容重丧服的人要穿常规丧服,大部分人脱去丧服。在祁县等地,纸必然是“桶”。俗话说“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去世后,其子女要服丧三年,俗称“服三”,一周年烧纸,称为“周年”或“周年烧”,古代称之为“潇湘”。二周年叫“大祥”,我们也会去墓地祭祀。过了三周年,死者的亲友都到了,各带供品和纸张。三周年后,死者子女可以脱下丧服,换上普通衣服。所以三周年也叫“脱衣”或“除孝”,古代称为“坦坦”衣。按照传统,葬礼礼仪至此正式结束。?
在死者去世后一年的清明节当天或之前,晋中地区还有“烧心”的习俗。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亲戚和朋友,特别是结婚的女儿,必须来墓地提供一杯酒。祭祀时除了用各种纸扎衣服、鞋袜外,还要蒸空心面作和(霍)“面心”葬在墓前。“烧心”又叫“心安”,意思是安慰死去的人。从现在起,你不必想念你在师洋的亲戚,所以你可以安息了。?
“役三”后,死者追悼会转移到普通坟前,没有特别的忌日。一年三次左右上坟:即清明,升新火;7月15日,品鉴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一年也有五个节日,即除了上述三个节日外,还增加了元旦和冬季至日。就这样,家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继续与逝者保持着“联系”,寄托着他们无尽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