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八大谜团:武则天叫什么名字?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她聪明、机智、精明、谋略出众。在辅佐唐高宗李治近30年后,登基称帝,自称“圣灵帝”,改大唐为大周,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正统女皇帝。然而,她的一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八大谜团,无数后人却始终无法解开。

1,面孔之谜

武德七年(624),武则天出生在山西中部的文水县。武则天上台后,因为出生在这里,就改名为武星郡,并模仿汉武帝刘邦,免除人们在这里的租税。武则天退位后,立即恢复了文水县名。

关于武则天的长相,老唐叔称之为“美人停”;《新唐书》说她“多姿多彩”;唐的称号是“才子”;但《太平广记》引用《干定录》渲染她“皇帝的模样”。

他的父亲武士请宜州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全家算命,说他家都很有钱。武则天还在怀里,穿着男孩子的衣服,被奶妈抱起来。袁天罡“举目”惊呼“天珠凤颈贵极”。并预言如果她是女人,将来就是世界的主人。

武则天脸之谜

唐新语还说,袁天罡不仅看武则天的脸色,还让她试着走了几步,才确定“如果她是女人,就应该是天子”。史书中的帝王,或有吉祥,或有灵异之象,证明了“君主是上帝赋予的”。那么,武则天也不例外。

2.男宠之谜

冷静分析武则天的男宠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她作为“人”和“女人”的生理需求的角度,二是从她作为政治家和皇后的角度。

作为一个女人,她需要一个男人来满足她,但这种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

天意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帝。她作为女人的需求也被激发出来了。她所宠爱的薛怀义被她暗杀了,因为她又高又壮,但她并没有“驯服”。

男宠之谜

她青睐沈南蓼,中年因身体虚弱被拒。她最喜欢的哥哥张易之长得像一朵桃花,把她伺候得很好,这使她精神上得到满足。春情暂时留了下来。她感谢张的奉献,册封大官,委以国事,成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作为皇后和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抬高男宠主要是为了显示皇后的权威。武则天自二张入役以来已年满73岁。即使她生活优裕,身体健康,服用春药,也很难让一个老女人返老还童。她在向所有人炫耀:既然男人当皇帝可以有成群的妃子,女人登基后也应该有男宠服侍。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性是独特的。

作为一个女政治家,她想在男皇帝专制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单打独斗的困难。为了说服臣民,我们必须人为地、主动地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应该在各个领域行使和男皇帝一样的权力,享受一样的福利。所以在“性”的问题上,她也会效仿男皇帝。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有几个年轻的异性可以排解寂寞,缓解晚年,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武则天的一生是伟大而独特的,她的后半生充满了“性福”的光辉。在众多领导的陪同下,作为一个大女人,她从容应对了作为一个帝国领袖的巨大工作压力,完成了对男性气概沉重而有力的致命一击。

3、名字的奥秘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用过三个名字:媚娘、、齐。台湾省学者考证,在她叫媚娘之前,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岳”。

《新唐书·武侯传》中载有媚娘的名字:“太宗十四岁听说一个书生漂亮,就叫他才子”,“见了皇帝,就封他为媚娘”。嗯,武则天用媚娘这个名字也就20年左右吧。因为在她从坎耶寺第二次进宫后,她的身份已经成为唐高宗的象征。从伦理和政治两方面考虑,继续叫“媚娘”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明确的是,她即位后立即抛弃了媚娘这个名字。

《唐人诏书》中载有孔明的名字:“我再听一遍,人就出名了...我应该把它命名为孔明。”明,在天下;空,佛教术语。四个都是空的。可能是刚刚登基,为了表现低调,所以选择了这个略显负面的名字。

名字之谜

棺名载于《子同治简》:“太后改棺名为圣旨。”很可能是武则天在取名为“孔明”后不久,又改名为“齐”。“明”字加“空”字构成“气”字,读音为“昭”,表示光明。她原来的十二个字里,第一个是“气”字。为了避讳,他把圣旨改成了中书,他的孙子李也只好改名为李仲润。此后,武则天的名字一直沿用到去世。

据台湾省学者考证,武则天还有一个名字叫“岳”,主要是根据《旧唐书》中“避宫讳,改称毛道”并引用旁证所作出的“孙出曰者”的结论。因为没有实证,只能这么说。不过应该说她在叫媚娘之前,也就是十四岁之前,就有名字了。

4.“亲生女儿猝死”之谜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在襁褓中夭折。为了这个婴儿的死,武则天和王皇后都被控“谋杀”。但是,对于真相,众说纷纭。宋人司马光曾从“虎毒不食子”的伦理常识中断言“恐武侯非如此浅薄”,但大多数人宁愿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旧唐书·列传》中没有记载此事,但《米切尔》中提到“振动喉咙的襁褓中的孩子”,细节不详。《唐·姚辉》记载:“昭仪女儿猝死,被皇后所杀。”

“亲生女儿猝死”之谜

《新唐书·武则天传》详细记载:“赵翼生了一个女儿,然后她照顾,走了,赵翼潜去杀了儿子,等着皇上,杨大笑,照看儿子,死了。”他震惊地问左问右,他们都说‘我一会儿就来’。赵翼是悲哭,皇帝无法观察。他很生气,说:“杀了我女儿后,我去找公主是因为贪婪,现在我是邪恶的!"

佟健对此做了简要记录,并在永辉记录了五年。总之,武则天有个女儿“猝死”是事实,不管是不明原因死亡,还是意外窒息死亡,还是真的被武则天“潜伏致死”,这件事也确实成为了武则天攻击皇后的利器。

5.“杀妹杀弟”之谜

王批评武则天“弑妹弑兄”。“杀我妹”是个伪词,因为连她大姐韩夫人的死因都没有明确记载在账本上。不过,韩夫人的两个女儿都是被武则天害的,其中一个女儿贺兰的死和武则天的“屠哥哥”有直接关系,这是事实。

武则天的“屠兄”成立,但剧情略有不同。比如在毒死贺兰家之际,老唐叔说是在武则天母亲的府邸;作为一面镜子,据《天记》记载,它是在一次纪念泰山的宴会上举行的。

武则天的姐姐魏夫人死后,她的女儿贺兰被封为魏夫人,住在宫里服侍。当时贺兰才二十多岁,而武则天已经47岁了。因此,她嫉妒这个年轻的侄女。

于是,在拜祭泰山后,数百名官员向皇帝和皇后敬献食物的宴会上,她在食物中放了毒药,以至于石州刺史吴伟良和子洲刺史吴怀云向魏夫人敬献食物,导致她在食用后猝死。后来,它被归咎于的兄弟,谁被杀害,并改名为“毕”。伏为毒蛇,与“武”字谐音,即结合其谐音姓氏与毒蛇之形来诋毁。

“屠兄妹杀人”之谜

吴伟良和武怀云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据《新老唐书》记载,武则天父亲去世后,他们“遇杨无礼”。杨,武则天的母亲。“不敬”的意思是不知道。

在武则天参政初期,因为需要亲戚的帮助,吴伟良的兄弟们不顾仇恨,都被提拔为官员。但他们的兄弟们却不领情,甚至威胁说,如果我们因为女王而被提拔,我们将“忧而不荣”。武则天趁机先杀了侄女,再杀了表妹。

6、陵墓之谜

如果说世界上最难挖的皇帝墓,那么毫无疑问就是武则天的“长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砍倒,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炮轰。然而在1200年的漫长岁月中,甘陵得以独善其身。

陵墓之谜

难道说,偷甘岭的人没有?不,从武则天躺在甘岭的那一刻起,梁山就没有停止过。第一个到甘陵的人是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他率领40万农民起义军,几乎铲平了半个梁山,却因为误判了方向而一无所获。

第二个向甘陵伸出罪恶之手的人是五代时我们的耀州使者陶文。在乾陵之前,此人已经发掘了17座唐墓,只剩下乾陵。黄莉可朝时,他还动员了数万军队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甘岭。没想到,三次上山,都是狂风暴雨。部队撤退时,天气立即放晴了。陶文实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放弃了这个想法。甘岭在这一点上躲过了第二次抢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军孙连仲出动现代整编师,以一次军事演习为掩护,用黑火药炸开墓道第三层,竖起石条。当他准备进入时,一股浓烟突然出现,盘旋上升,变成了龙卷风,将整个军队摧毁成碎片。就这样,甘玲终于躲过了最后一颗子弹。

7.长寿的奥秘

正史中关于武则天的生日有三种说法: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考证:《旧天纪事》八十三岁崩。唐历、焦璐《唐代志》、《通辑》、《马宗志》、《云升图》、《惠惠》共八十一部。十三年,唐璐和贞观入宫。按武入宫十四年,离吴京《天记》八十二,故定今年。”

十四岁入宫,是决定武则天一生的参考年份和事件。笔者对此有专门研究:贞观十一年(637)末至十二年(638)初,唐太宗在今河南、山西两省巡察。

十二年二月,他离开了东方的都城洛阳,开着他的车往西去了。唐太宗此时应该“闻其美色”,将武则天作为人才带入后宫。据此,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卒于神龙元年(705)。按照中国传统的虚岁算法,她81岁了。

长寿的奥秘

8.“无字碑”之谜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于东都洛阳仙居堂。唐中宗和他的大臣们商量,他的母亲应该葬在他父亲的甘陵,但他遭到了燕山的反对。他引用风水理论和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主张“甘陵之旁,择其地,择其活墓之法,不建陵”,即另建墓。唐中宗命群臣详细商议,最后遵照武则天的遗诏“归陵”,葬于甘陵。

甘岭位于陕西省赣县北梁山。陵墓前有两块6.3米高的石碑。一个是武则天为唐高宗立的“神圣时代”碑。另一座是唐代为武则天所建,因无字而被后人称为“无字碑”。中国皇后陵墓从未设立过纪念碑。

“无言的纪念碑”之谜

但武则天陵墓破例立碑,却破例不在碑上留字,令后人津津乐道。一般认为,武则天一生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但是,没有记录显示是她生前设定的。有句话叫皇帝的功德普照天下,无需立碑赘述。这不是真的,因为《叙圣纪》是唐高宗的纪念碑。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作为李家的媳妇,生于唐朝周代,后来被皇帝推翻,变成了李家的媳妇。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而且已经用丧书来辩护了。根据乾陵前两座碑高6.3米的规定,笔者作出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座碑,一座为自己,一座为自己,百年后再镌刻。

没想到,武则天被退位,不久就去世了。由于唐中宗的君主和臣民满足了她只葬甘陵的愿望,她生前准备的纪念碑就立在了甘陵。那时候写丧书,念在纸上,是权宜之计。如果把类似的话刻在石碑上,会让她永生不死,那就另当别论了。

显然,当时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纪念。那么,当逝者入土为安,逝者生前准备的纪念碑竖立于陵前,这场葬礼就不得不称之为“圆满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