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为孩子“搬了三次家”,你愿意搬到衡水吗?

在某个平台上,一位父亲给我留言:

在古代,孟母搬了三次家,但现在有两只猴子,一只8岁,另一只9岁。在山西临汾读书,成绩好,潜力满满!当地的教育体系相对僵化落后。为了孩子读书,打算搬到河北衡水。老师怎么看?为什么?

好久没遇到这么好的问题了。真诚、具体、典型;有深度,有温度。

看完问题,我第一次被感动了。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思考得如此之深,实属罕见。在每一个字里,你看到的都是一个父亲的亲情和期待。

第二是骄傲。我一直认为,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教育,想办法帮助孩子成长,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也是老师的一大安慰。

——至少,我目前经历过的父母,大多处于两个极端:放养型的忽视和监控型的跟踪。

平时答题,看完题,马上回答,根本不用打草稿。那一刻,我愣了一下。我又把问题仔细看了一遍,抬头沉思,过了一会儿才回复。

我的态度很明确。从老师的角度,我支持“高考移民”。

功利,一切能帮助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学,收获精彩人生的合理手段都是可取的。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不把全家搬到东部去呢?

能否成功“移民”,我只给了一个条件:费用。

从本质上来说,培养孩子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这也适用于经济学的“成本理论”。

在“孟母三大运动”时代,社会整体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孟母家境贫寒,带着孩子四处流浪。他不需要租房子,也交不起学费,所以可以“偷师”。

时代变了,现在“流浪求学”的成本高了很多。首先要考虑如何规避国家政策的限制;二是争取入学资格,进入理想的学校。当然,只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我的担心都是没有根据的。

再说衡水,一个很多家长向往的教育名城。

四年前,我作为单位考察团的一员,有幸去衡水考察了两天。河北省衡水市并不比家乡安康发达多少,但却有一个民族特色:以衡中为核心的教育产业。

衡水市的发展围绕着教育。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只有在衡中离校,举办各种校外参观活动,他们才会都去上班。道路将永远堵塞,旅馆将爆满...而且会有衡中品牌下的教具、培训、夏令营等等。

衡水人感恩天平。一所学校带动一方繁荣,这在衡水之外是史无前例的。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最好的案例是衡水中学。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衡水?为什么那么多老师不远万里来衡中取经?

盛开了,蝴蝶就来了!

在衡中的校门口,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停下脚步感叹。在醒目的光荣榜上,当年考上北大清华的104名学生,他们阳光的脸庞,朴实的名字,被一群群路人用镜头储存,成为全国高考的励志班会资料。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光这个数据就秒杀全国所有高中。

荣誉的背后,也让我看到了衡水学子们满满的青春气息,以及衡中老师们的细心、爱心、关心和渊博的学识。

是的,作为一个在高三一线教学的老师,我是赞同衡水中学的。我也赞同有充分条件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衡水中学,或者其他教育先进的地区或学校,让孩子享受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追求教育公平从来都是官方的忽悠主张,或者是民间弱者的呐喊。没有差异化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层次、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我看来,未来教育的成功一定不在于集中的“统一高考”,而在于日益分化的人格培养,尤其是高中和大学。

我在农村长大,是“教育不公”的受害者,但我不抱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帮助更多的孩子,进入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