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离骚》的欣赏?

如下所示: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宋祁说:“离骚是辞赋之祖,后人所作。完美的话,不能太严格,也不能太圆。”也就是说,《离骚》不仅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写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公元前305年和公元前304年),屈原被释放到北汉后的两三年。汉北之地,是汉水东弯东流的一段以北。今天的天门、应城、京山、云梦郡是汉朝北方的土地。怀王弯十六年,起草宪令,主张变法,主张联秦。他被内外反对势力陷害,离开了左派的岗位。后来楚国在丹阳、蓝田接连被秦国打败,屈原被招回朝廷,被任命为出使齐国的使臣。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楚成亲,二十五年,秦楚与黄基结盟,秦回归楚地,屈原被释放到汉北。

汉北西北,离楚故都(今翼城)不远。《离骚》是屈原游览先王祠和群臣祠堂后所作。诗的开头追溯到楚的远祖,屈的大祖,结尾写“故里游”,不忍离去,中间写的是灵异占卜,巫术占卜,都与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段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如“始与玉成各说各话。”后悔逃跑和拥有他。.....伤魂命理”指的是王怀的政治外交和对屈原的态度的几次重复)。但在表现上却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不仅使用了神话传说的材料,还大量运用了具象的手法,用花鸟来抒发感情,“以情为内,以物为表,沉郁愤懑”(《刘杂文》)。而诗人所使用的比喻符号中喻体的调配,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总给人一种意味无穷的感觉。

由于诗人无比的悲愤和难以抑制的激情,整首诗就像一条河流,浩瀚无边。但仔细琢磨,无论是意境的立意,还是外在的结构,都体现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匠心。

在概念上,这首诗描述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堂、神、古代人物和拟人化的太阳、月亮、风、雷、风和鸟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个超现实的幻想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的补充。地上看不到王,天上看不到帝;在地球上,是“都争贪欲”。找不到同志,求天女,一事无成。这有点类似于《聊斋志异》中Xi·方平描写黑社会的角色。只不过在《Xi方平》中,主人公通过人变鬼去了另一个世界,而在《离骚》中,他则是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天地之间。这种立意更适合表达抒情诗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在高海拔和传说中的昆仑山之上,与从原始社会形成的普遍意识和原型神话相吻合,所以非常自然,比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通过死亡、梦境、永生去另一个世界的处理更具神话色彩,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呈现的背景广阔、雄伟、壮丽。其意境之美、之强、之悲,前所未有。特别是诗人把龙马的意象作为从世界到天堂,从天堂到世界的工具。《尚书·侯》佚文,说帝尧继位,“龙马披甲冠”。中国古代动物龙的原型之一是神化的骏马。李周说“马逾八尺为龙”,吕春秋说“马之美是青龙之马,是遗骑”。地球上的马被举起来就是龙。本来只是地面和天空的区别,但是由于沈骏的变化所起到的暗示作用,天空变成了天堂。诗人借助自己从人间到天堂、从天堂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的内部结构。诗中所写片段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来外化思想斗争和情感变化。但这些情节却有效避免了长抒情诗容易流于空气的弊端。

从外在结构看,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和一个仪式。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虽未改心,不可诛”,叙述了自己的一生,回顾了诗人为了现实的崇高政治理想而不断完善自我、与环境抗争的心路历程,以及悲剧失败后的情感变化。这是他在最激烈的动荡中思想的真实表达。第二部分是从“女儿让我为难,我感激她”到“我不管你,我怎么忍心死在这里?”其中女儿的指责,说明连亲人都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这就引出了向钟华做陈述的情节。这是一个从现实社会到幻想世界的过渡(强调古代圣人,已经死了一千多年,所以称呼他显得“空”;但诗人想象的是苍梧埋葬他的地方,所以多少有些“真实”。然后是天空之旅。进不了天宫就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政治斗争和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从“索茅夜宴喜满”到“仆之哀多于马怀西,而不能为也”,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来让人心酸!最后一节是仪式。虽然字数不多,但说明诗人的爱国之心是和他对美国政治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高潮之后的点睛之笔,用来包裹全诗,深化诗的主题,表现更明确的流向,如长江澎湃的情感。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以接近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他自己的历程。后两部以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幻的境界。它往往表现出一种广阔而神奇的景象。如果只有第一部,虽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杰作,却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如果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该诗的政治思想就会更单薄,其主题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含蓄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首先,他有突出的外在形象特征。“高危矣,而沛远矣。”“长点没坏处。”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没有写“屈原”二字,也能一眼认出是屈原,因为都是基于诗中的这种特色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个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行而不至”),推崇人才,赋权于人。第二,他主张美国政治,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上帝是无私的,人民的道德是没有错的”),反对统治者的放荡暴政和臣子对私利的追求(一段言论可见一斑)。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我心亦善,虽死未悔”,“虽身未改,不能罚心”)。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它给了无数仁人志士品格和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离骚》的语言相当优美。首先,隐喻和象征被广泛使用。比如采药比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草药比喻保持清洁。但诗人的表达手段比一般的比喻要好得多。比如“莲花以为衣,芙蓉以为裳。”不知道已经很尴尬了,感觉自己信了。“第四句中的‘方’自然来源于‘莲花’和‘芙蓉’,照顾到了前两句,但也是用来形容‘爱情’的。因此,虽然没有使用或解释“如”、“像”、“如果”等词语,但其隐喻不言而喻。其次,许多香花和香草的名称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政治和意识形态中的抽象概念,这不仅使作品含蓄而长于神韵,而且直观地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从屈原开始,“香草美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象征。(柳宗元《芙蓉花·护城河畔》狂风骤起,斜雨抽打藤。" )

第三,全诗由四句组成,每一节由“Xi”二字连接的上下两句不连贯组成,加上固定的偶韵,使全诗在节奏感很强的循环旋律中进行了。最后运用对偶修辞格,如“夕次于穷石,晨兴满怀”;“苏粪土满愁,谓沈椒不香”;如果去掉“Xi”二字,对偶作品与唐宋律诗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