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300字。
元宵节的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被称为元宵节和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之为“晓”,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被称为农历正月,元宵节或元宵节,它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全国各地过元宵节的习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赏灯、舞龙舞狮是几个重要的民俗。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初一晚上在甘泉宫祭祀“太乙”(太乙: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神灵的先声。但是,正月十五确实是汉魏以后的民间节日。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0多年前,汉文帝在位时,就下令把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元宵节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正月十五,和尚们观舍利子,点灯拜佛,于是下令当晚在宫殿、寺庙点灯拜佛,让所有火葬的和普通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