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永远是青春的源泉。

革命者永远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中的一段唱段。歌剧1950 12由东北鲁迅文学院在哈尔滨首演。侣朋是编剧和导演,强盗作曲,而杨栗和刘著指挥。该剧以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歌颂了一支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勇于战斗、燎原的伟大精神。革命者永远年轻来自该剧的第一幕和第二场。老游击交警老黎头和女主角小凤在山里相遇,相约送小凤去游击队。这是两个人的二重唱。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以独唱和多次二重唱的形式出现。

李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13 165438+10月17出生于吉林农安,1976 65438+2月17死于沈阳。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延安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音乐活动,创作了《唱二小牛郎》等歌曲。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北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团长,创作了《坚决打他不留情》等歌曲。65438-0948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65438-0953任东北音乐学院院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音协辽宁分会主席。作品有《我们走在路上》,为毛泽东诗词作曲,《梁祝答李淑一》,《四绝,为女民兵题词》,大量毛主席语录。他还创作了歌剧《火花》和几部歌剧。1964,《劫持丈夫歌曲精选》出版。

这首歌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48,当时强盗从晋察冀转移到东北的哈尔滨,离开了农村老根据地,进入了大都市。有一天,他和著名剧作家侣朋商量,“既然到了东北,就要用我们的作品来表现东北的英雄事迹”。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东北抗联运动。1949年,强盗和其他战友前往白山黑水,深入生活,寻找抗联英雄的足迹。他们在走访中也体会到了当时抗联战士的环境是多么艰苦——没有坚实的根据地是致命的弱点,180里林地范围内往往只有几户人家,斗争方式只能是游击战;没有固定住所,就不可能实现稳定的食物供应。抗联战士经常没饭吃,没衣穿,非常困难。当他们缺少食物时,他们经常不得不吃草树皮,喝雪水。强盗深入森林深处,他一直在那里打游击。在山里,他看见一只黑熊扛着一棵树。它原本是被猎人布下的套索困在树上的,但在树最终被黑熊连根拔起后,绳子无法挣脱,只能抬着树走。这件事虽然是作为“奇闻”讲给大家听的,但可想而知当时劫匪所经历的环境有多危险。东北抗联就是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冬天爬冰铺雪,“火暖胸,风吹背后寒”,夏天蚊虫蜱虫叮咬,顽强坚持了14年。

在走访中,这位强盗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到了很多当年抗联战争的老兵。其中一个给强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老黎头医生”,东北抗联的老交警。李博士,1867出生于山东德州,运河码头一个贫穷的搬运工家庭。28岁那年,他以闯关东,开大马车为生。“9.18”事变后,日伪军攻占方正县,烧了半条街,烧了博士的房子,杀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1932年博士参加汤原中央县委领导的汤原抗日游击队,1933年在冯仲云介绍下入党。因为博士人生阅历丰富,机智敏捷,腿脚敏捷,虽然年纪大了,但更容易掩饰。党组织决定让他专门从事交通工作,完成无数次送文件、送新闻的任务。李博士还为杨靖宇、李、、、赵一曼、周宝等领导干部做过护卫。,并在“父子”“父女”“儿媳”关系的掩护下由李博士保驾护航,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李博士也被亲切地称为“抗联之父”、“抗联爷爷”。李然博士不畏艰险,在小兴安岭、完达山、松花江、牡丹江、长白山南麓、鸭绿江畔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常常一个人四处奔波,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无论风雨还是冰雪;利用业余时间做做短工,打打零工,挣钱旅游。1938年初,北满临时省委和冀东省委派李博士寻找失去联系的南杨靖宇抗联运动第一路军和魏南省委。71岁博士二话没说,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顶着没膝的积雪走进了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他从牡丹江走到蒙江,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抗联一路军的队伍。同年夏天,博士回到宜兰时,被一个向日伪投降的汉奸认出并逮捕。日本关东军宪兵用虎凳、煤油、烙铁折磨李博士,站在铁笼里十几次,依然坚贞不屈。最后被伪满洲国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45日本战败投降后,李博士走出新泾监狱。1946 8月16日,李博士回到哈尔滨,找到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冯仲云医生安排他入住东北烈士纪念馆,并指派专人照顾老人,因为他79岁了,在狱中体重超重,身体不好。1951国庆节,李博士当选为东北抗日联军代表,赴京参加国庆庆典仪式,受到主席接见。毛主席得知李博士的事迹后,托付给他一根拐杖,并在上面刻上了“革命之父”的字样。随后,李博士应邀成为黑龙江省CPPCC常务委员。当选为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 65438+10月12逝世,享年95岁。作为抗战老兵不屈不挠的代表,李博士的事迹从1946开始凸显。由撰写的《李博士传》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剧作家和作曲家根据李博士在哈尔滨的事迹创作了系列小说《李老头》,主人公是一位抗联运动的老交警。在强盗的笔记本里,有一张他自己为老黎头画的素描画像。正是因为我亲眼见过老黎头,知道他的乐观、积极、机警,强盗才决定在《革命者永远年轻》这首歌里,用一种带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欢快曲调。

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地下党组织派了许多革命青年进山加入东北抗联力量,这也是李生带来的。1937年初,李博士从抗联6军所在的秘密营地出来,在汤原县板长屯与抗联家属见面。当时(女,朝鲜族,本名,80年代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峡江特委妇联主任对李博士说:“小凤要去参军,我看可以。这次你可以带她走。博士和李晓峰走了一整天,在汤原县的洼地遇见了正在被敌人追击的妇联主任李桂兰。19岁的时候,他带着李桂兰去山里找部队。李晓峰和李桂兰没有行李;博士是全副武装的,大布口袋是满的,里面有葎草、脚布、烟草、土盐粒;还有火石、刀、锯、锉、镰、斧等工具,以及玉米粉饼、窝窝头等食物。他身上还挎着一个酒壶,酒壶是干牛膀胱做的,嘴里塞着玉米芯。冬天白天很短,不知不觉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李医生说:“游击队在山的另一边,我们今天去不了了。让我们在这里过夜。“在森林的背风处,把地上的雪扫到一边,然后用斧子砍掉枯枝,做一个睡觉用的柴堆。篝火点燃了,过了一会儿,火焰升起,四周一片光明。博士捡起许多松果,扔进火里。后来,他用树枝把松果拔了出来,用脚踩在上面。地上覆盖着烤松子。这个热松子又香又好吃。李生用他带来的盆来融雪和烧水。他烤了他带来的玉米饼。松子当菜,雪水当汤,玉米面饼他吃得特别好。走了两天,一行三人到达了抗联六军四师的营地,该营地位于小兴安岭四块石山北侧的猫儿山。李晓峰(李玟)和李桂兰被安排到抗日联军第六军的服装厂工作。

1947的冬天异常寒冷。一个下雪天,延安陆毅学院的侣朋来到黑龙江省委所在地北安县。侣朋二十多岁,湖南人,身材瘦削。他手里拿着冯仲云同志的介绍信。介绍信上写道:“这是延安陆毅学院的一名作家,他来采访抗日战争的历史。请合作。“原来,当时我党需要大力宣传东北抗联14的抗日斗争史,李博士的事迹很突出。作为熟悉抗联事迹和干部情况的老领导,冯仲云想到安排作家去北安采访亲历者李玟。侣朋和李玟(李晓峰)谈了七天。回到哈尔滨后,侣朋与作曲家符节、安波合作创作了歌颂东北抗联运动的歌剧《星星之火》。剧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抗联交警李医生老人,另一个是抗联女战士。该剧主题曲《革命者永远年轻》流传至今。

在与侣朋讨论了剧本的结构和故事大纲后,劫持者和其他几个人开始分头写作。第二幕的剧本是1949 11劫机者一个人写的,《革命者永远年轻》这首歌就出自这一幕的第一幕。该剧情节如下:日本兵抓到小凤的父亲(人物原型李玟的父亲,时任抗联六军一师后勤主任牺牲)后,她母亲让她上山找游击队。爬雪山的时候,小凤不小心掉进了山洞,她爬不上去,只能等。后来,她听到有人从远处走来,那个人是老李头。老李把她救出来后,两个人就开始聊了起来。小凤说她想参加革命。老李问她叫什么名字。小凤报了名后,老李对她说:“哎呀,你不能叫龙叫凤去参加革命。我给你起个名字,就叫李清扬吧。”然后老李给小凤解释为什么有个“绿”字,因为革命者就像松树。这时音乐响起,他们两个唱的是这首《革命者永远年轻》。原剧中,小凤的扮演者罗章(首演时20岁)回忆说:“你想想,当时舞台上有两个人——一个白胡子老头和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他们的身体还在轻轻地颤抖。快乐地唱这首歌是多么有趣啊。”创作之初,强盗想象着这首曲子里应该有一段咏叹调,但他想,老李面对的是一个16岁的姑娘。他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向这么大的孩子宣传革命真理?你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形象。想着想着,松树常青的形象就出来了。而且这首歌有个特点,就是大部分歌词都是一个音符唱一个词,整首歌跳出音符显得很欢快。

整部歌剧剧本写好后,罗章等演员开始排练,一直到1950 65438+2月,最后开始在哈尔滨首演,从哈尔滨到沈阳,再到大连。当时市民反响不错,会场爆满。一直到1953,演出上百场。罗章记得,那时候他们演出结束要回家卸妆,和群众一起出来,还有人哼着“一个革命者永远年轻,他像一棵冬夏常青的大松树……”因为这首歌只有六句,旋律很好记,群众一听就会记住。更有甚者,不止一次有人来看的时候,它就从剧场流传开来,作为独唱或合唱的歌曲被反复传唱。《星星之火》是当时唯一一部歌颂抗联英雄的大型歌剧。参照国内影响较大的《白毛女》和《血泪复仇》的艺术成就,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我们很想探索如何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火花,用歌剧的方式来表达革命,而不是用“戏剧加歌唱”的方法,要尽量做到歌剧化。尤其是强盗完成的第二幕写歌几乎没有台词,全是咏叹调。

抢老公的歌确实有这样一个特点,好记好唱。因为强盗每次写完一首歌,都是先找个小孩教他唱,有什么别扭的话马上纠正。他认为只要青少年会唱歌,中国所有的人都会唱歌。罗章老师说这首歌的流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三拍子的舞曲很少,引进的外国歌曲也很少,所以人们用“革命的人永远年轻”的旋律作为舞曲。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同志,听到这首歌的旋律,一定会想起他们年轻时跳的舞,想起他们一起唱这首歌时的欢腾场面。

虽然这部歌剧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环节,但还没来得及修改就被叫停了,连罗章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革命者永远年轻》、《我是个可怜的小女孩》、《穿过茂密的松林》等歌曲流传下来,被一些音乐学院用作教材。演出停止后,劫匪随鲁迅艺术学院搬到沈阳,之后一直留在沈阳没有离开。

很多不知道《革命家永远年轻》这首歌与东北抗联运动有关的人,往往把它当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写的一首抒发人民当家作主豪情的歌曲。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只要人们能从这首歌中受益,并从中获得快感,就说明这首歌是成功的。一部好的作品有很多主题,在某个时候,某个主题会在它上面复活,”罗章说。至今,中国几乎所有的中老年合唱团都会唱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