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农村最美家庭故事范文
农村最美的家庭故事素材(1)
这是一个祖孙满堂的大家庭,它在家庭中运行,互敬互爱,和谐平等,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和一个孝顺的儿子;夫妻主动互相商量配合,互相关心,理解沟通,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是王顺图和王的家。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好,因和谐而温暖。社会如此,家庭也是如此。他们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是万千灯光中最平凡的一个,但他们全家人都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包容努力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王顺人王一家获得上饶“最美家庭”提名奖。
第一,相互理解和支持,* * *共建幸福家园。
王顺图与王于1997年结婚,夫妻二人在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18年;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在迷茫时互相开导,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协商解决问题,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王顺本地人,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三尺讲台。至今已有25年。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在农村,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给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够系统和专业,现在又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的保育和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深受丈夫花匠情怀感染的王萌生了办幼儿园的想法。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在李寨乡开办了贝贝乐幼儿园。这些年来,依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和对孩子满满的爱,幼儿园逐渐走上了正轨,很多留守儿童在这里得到了关爱,得到了快乐。
除了事业上的进步,他们的家庭生活也很温馨幸福。最让王顺欣慰的是,婆媳关系在他们家从来没有闹过。18年了,他老婆跟公婆从来没有红过脸。他母亲63岁,父亲67岁。2008年父亲脑出血后,留下了后遗症,半身不遂,瘫痪在床。他们的父亲出院后,他们把两位老人接回家一起生活。王顺图是个孝子。为了让截瘫的父亲尽快康复,他不惜一切代价到处求医问药。无论工作多累多有压力,他每天下班后都坚持给父亲按摩手脚,帮他做运动。他尽最大努力让父亲能够尽快独立行走,生活自理。看到丈夫如此疲惫,王感到心痛。她干完幼儿园的活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公公送来食物和水,为的就是尽儿媳妇的微薄之力。“天助自助者”。幸运的是,在夫妻俩六年的精心照顾下,王顺图的父亲现在已经可以左手拿勺子吃饭,拄着拐杖走路了。
王顺图的弟弟2000年在外打工时患病,已无独立生活能力。他今年37岁,还是单身。于是,王和丈夫商量,把姐夫接回家,好好照顾他。现在他们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第二,联手建立普惠园,热心向社会申报公益。
王顺图经常对妻子说,一个和谐的家庭,不仅要求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和睦相处,还必须是一个有益于社会、追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所以,无论是他的单位号召爱心捐助,还是他的同事邻里有困难,他们家每个成员都有一份爱心送,积极参与社会捐助活动。2012,宗儒的出处萧玉洁不小心烫伤,需要多次植皮。医药费不低于8万元。这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得知这一消息后,王顺图夫妇四处奔走相告,呼吁园哥伸出援手,帮助小玉洁渡过难关。仅第一次,他就为萧玉洁筹集了一万八千多元。现在小玉洁已经基本康复,又来园里上学了。王顺图子和妻子协商每学期为他减免托儿费,在生活上处处关心小玉洁,让他忘记痛苦,开开心心,健康成长。
三、爱国守法诚信,为梦想汇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旺旺夫妇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他们积极执行居委会的有关规定,配合居委会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他们积极向身边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汇聚正能量,实现每个人的梦想。
在王顺看来,“家里万事顺意”,一个家庭只有“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才是真正和谐幸福的家庭。王顺认为,能够在同一个屋檐下度过一生,是上辈子的福气,所以他经常安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和家人,自己的努力也让他幸福温暖。他希望每天增加一个“最美家庭”,让人们相处得更和谐。
农村最美的家庭故事素材(二):家和万事兴。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12人,包括四代第一手祖孙,还有一个残疾主妇的哥哥。30年来,一家人相依为命,一桌吃饭,一屋居住。家人从来没有红过脸,父子相互扶持。婆媳比母女好,阿姨像姐姐。
这是一个兴旺的家庭。大儿子跟随父亲的脚步,经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儿子去贵州发展,成立名副其实的“青年企业家”。企业涉足建材、矿产资源、房地产、酒店、商超等行业,全家一起在齐新谋发展。
这也是一个被亲戚朋友和邻居尊重的家庭。几十年来,家人致力于“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扶弱济贫,尽力回报社会。
坐在方早德家的院子里,听着他的侃侃,聊着家里的事,我才真正明白了“家和万事兴”的含义,并被这个家所蕴含的魅力深深折服。
方早德先后在胡坊公社担任农艺师、农学站长、农民副乡长、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2004年退休。退休了,身上带着起搏器的老人,因为岁月和岗位的变换,没有了杀工作的激情。方早德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奉献者之歌。
2007年,胡坊镇万里自然村被上级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民们渴望改变家乡几十年的贫穷落后,深受群众信任的方早德被村民们推选为评议会顾问。老百姓都说,村支书来管村,我们最放心。
为了把万里建设成全县乃至全市、全省一流的新农村,方早德对在贵州遵义创业的小儿子说了心里话:“我从小就立志要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况且回报家乡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湾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家的事!”儿子方永军被父亲感动,承诺除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和群众集资外,所需建设费用全部由方家承担。
当年,方早德无视自己是60多岁的老人,随时有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他经常忙忙碌碌,忧心忡忡。夏日炎炎,暑气逼人。他戴着草帽,卷着裤腿,在工地上和村民们一起干活。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他提着暖水瓶跑前跑后,为正在建设新农村的村民沏一碗热气腾腾的香茶,给大家打气。
为了美化村容村貌,修建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方早德和家人投资83万元。巨大的资金投入,大量的努力,换来的是海湾面貌的大改变。2007年,万里在全县、全市新农村建设评比中名列第一,被政府确定为江西省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07年、2008年,6组万里新农村建设图片在人民日报分60批播出。省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对万里新村的建设赞叹不已。
如果说方嘉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家,那么每个成员都是支撑这个家庭的“支柱”。每一个家庭成员看似平凡低调,但每一个都胸怀宽广,一心为天梯。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责任,为方嘉的每一步飞跃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儿子方永军刚出道时,大哥方家军接过父亲的衣钵,当了农技人员,后来又当上了镇上的农机服务站站长。凭借钻探实力和过硬的养殖技术,农技站蒸蒸日上。
与此同时,弟弟在当地一家乡镇水泥厂工作,通过入股煤矿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从而介入了当地一家水泥企业的改制。工作量骤增,工作强度加大,资金和管理都面临很大挑战。
就在弟弟创业资金短缺的时候,方家军不仅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以个人名义借给弟弟20多万元。当听说哥哥要去贵州发展,当地水泥企业需要人管理,我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农技站,在哥哥手下当了三年厂长。直到我哥把所有的生意都转移到贵州发展,他才回到农技站,江西江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我哥投资,重操旧业。
如今,小儿子方勇军的“蛋糕”越做越大。贵州、江西两省共有全资企业10家,形成了以水泥为主,科工贸农结合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各类企业累计利税6000多万元。
“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互助,没有来自家庭的力量源泉的支持,我的企业不可能发展到这样的规模。”方勇军对此心存感激。
从1969往回看,方早德把自己家的变化总结为“三变”和“三不变”——家里生活富裕,生活方式从种田到办企业,生活质量从温饱到小康;不变的是勤俭持家、勤俭致富的光荣传统。不变的是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尊老爱幼。不变的是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邻里关系。
的确,和谐、敬业和勤奋为方嘉事业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也让方嘉快乐!
农村最美的家庭故事素材(3)
有一种树,没有直茎,没有绿叶,没有杨柳的陪伴,没有松柏的竞争,只孤独地生长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那是红柳。陈边瑞和张邦荣就像柳树一样,扎根在富蕴县勒乡卡拉塔斯村。
陈边瑞和张邦荣家有五口人。陈边瑞是个体户,经营一个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 * *生产党党员,退伍军人,从事运输,经营空心砖厂。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张参军,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服役。女儿张慧仪结婚后,她留在家里帮助丈夫。家里还有一个79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他们相亲相爱,孝顺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和爱的真谛。
第一,像红柳一样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
1986,陈边瑞不顾家人反对,与一无所有的张邦荣结婚。张邦荣是家里的老大。结婚后,他将与他的四个弟弟和一位老母亲住在一起。陈边瑞嫁过去后,没有抛弃家里任何一个人。她每天忙里忙外,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丈夫外出做各种工作赚钱养家。一个大家庭要生活,孩子要出生,到处都需要钱。面对现实,他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以柳树般的坚韧从零开始,开办了他们村里的第一个煤场。后来有了资金积累,夫妻俩开了空心砖厂。凭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真诚守信的经营理念,煤场和空心砖厂的生意蒸蒸日上。这对夫妇也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致富带头人。他们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一边创业,像红柳一样扎根贫困农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现在,在哥哥和嫂子的帮助下,哥哥们都结婚了。
第二,结出尊老爱幼的果实。
陈边瑞一生尊老爱幼。自从结婚以来,她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每当老人过生日,陈边瑞都会给婆婆买件新衣服。她常说:“人都会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尊重老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和照顾老年人的生活,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责任,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陈边瑞的两个孩子也很孝顺懂事。女儿张慧仪毕业于昌吉卫生学校,现在和丈夫一起帮助父母经营煤场和空心砖厂。他的儿子张以父亲为榜样,光荣地参军了。现在在乌鲁木齐武警某部服役。
第三,托起生活中爱情的绿叶。
有人说,如果爱情只停留在一个家庭之间,那么这种爱情就是小爱。陈边瑞的家人把这种爱和亲情延伸到了亲人、朋友、邻居、陌生人,成就了一场大爱。他们家一直很愿意关心邻居。只要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夫妻二人就必须二话不说,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家在村里的口碑一直很好,大家都爱找他们帮忙。孩子上学缺钱,找陈边瑞夫妇借。如果有人结婚,请找陈边瑞夫妇帮忙。谁需要修房子,找陈边瑞夫妇帮忙...陈边瑞夫妇从不拒绝邻居的帮助。遇到求助,他们出钱,也有铲车。2010年冬天,下大雪,道路无法通行。张邦荣自发用自己的铲车为村民推了一条路。巴里耶茨村五保户托海、二兰年老体弱,女儿智障。2012通过乡上的“爱心站”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陈边瑞的家人主动认领了这个“穷亲戚”。每年冬天,陈边瑞家都会免费给拓海家供应煤炭,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现在,每年给贫困户送煤已成惯例。居民亲切地称他们为“爱和温暖的使者”
第四,绽放一串串灿烂的公益之花
陈边瑞家致富后,一直没有忘记乡亲。它们像红柳,以一串串小花独自绽放在大漠,装扮着大漠的春天。他们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无论是村里还是村里,都积极参与,捐钱捐物,做贡献。作为社区十户户主,陈边瑞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十户联防和邻里守望,定期向居民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提高自我意识,定期与社区居民宣传平安,积极组织居民参与平安创建。她还组织社区妇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队,并出资2000元为舞蹈队购买表演服装。现在,每逢节假日,舞蹈队就活跃在农村的舞台上。近年来,她多次被县妇联、农村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好媳妇”等荣誉称号。
陈边瑞的家,像一棵红柳,扎根在贫瘠的戈壁,就这样正直、执着、无私地生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