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旅游活动始于何时?

最早的旅游:

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这个阶段是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1.旅游交通条件:开发交通线路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中国在先秦时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打通各疆域之间的闭塞,发展各种交通工具,为皇帝的巡视、商旅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桨是7000年前中国母系氏族公社发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桨就是证据)。在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66年的夏商代,就已经有了汽车。当时的汽车种类很多,有运货的牛车,骑马的马车,作战的军车,打猎的野战车。孙子也喜欢“占阴便宜”。道路建筑,在西周时期,已有水路,分为沟、河、河。有路,有路,有路,有路。道路不仅平整了,还种上了行道树,建立了维护制度。邮政服务主要依靠邮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在交通要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驿站、房屋、图书馆,供游客住宿。

2.旅游类型主要有狩猎巡逻、观光游览、观光娱乐、照顾志愿者、拉肚子等。

(1)皇帝与诸侯巡猎:君主在其统治的地区游览游玩,具有政治性和享乐性两结合的性质。西周时期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 ~ 952年)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帝王旅行家。《左传》云:召公十二年,“若旺姆欲骄,遨游天下,必有车辙。”晋代战国王维墓中发现的先秦古籍《冀中书》之一的《穆传》,前五卷以神话传说的色彩描绘了他出使西域的路线和故事。传说他在天山瑶池(今池)与西王母相遇。有人认为他去过波斯(今伊朗)。总之,周穆王是一个非常热爱旅行的人。足迹遍布西北、华北等诸多地区,甚至造成了“西游猎乐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之旅,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和于霞的就职之旅和传说。《五帝史记》说:黄帝“走在山边,却从未安宁过”,“移来移去”。颛顼东去本岛,西去陇西,南去胶州,北去幽州。虞舜专注于向山河献柴,所以他的足迹遍布五岳名山。于霞旅居海外13年,“疏浚三河五湖,清通东海”,勘测山水地理,足迹踏遍中国。

②商旅:先秦时期尤为活跃。为了做生意,他们贩卖货物,环游世界。

(3)外交游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与国之间外交游说活动频繁。当时的“学者”们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重用。比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国外度过了14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的孟子,以及为连横、宗和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

(4)普通人的观光:我国最早保存下来的诗歌经典《诗经》曾盛赞殷、商、西周时期的民间旅游活动。其中说:“泛白周,亦泛流,不可眠,若有隐忧。只有我没有涵洞教我游泳。”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民间的观光活动就已经出现,包括:观乐、上社、观蜡、观祭祀等。

⑤狩猎活动:古代称“游村”。“田”也可以写成“田”。它意味着打猎和狩猎。比如《诗经》中写的狩猎文章《车攻》、《幸运日》就是狩猎的代表。

(2)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旅游活动比先秦时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秦始皇实行“驰道”“直道”,统一全国车辆和轨道,为皇帝、文人、商人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主要的旅游类型有:

1.皇帝出巡: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率领百名文武百官,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五次巡游,南至洞庭,北至碣石,东至芝罘、蓬莱,最后死于第五次巡游。汉武帝还游历了碣石、泰山等中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家外出考察:西汉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司马迁(公元前145 ~?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大江南北漫游。《太史公史记》序中提到,他“南游江淮,上访会稽,探俞洞(俞葬于会稽山),窥九魁(顺南游卒之地),漂于元、湘,北涉文、泗,谈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司马迁从医后,出差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足迹遍布当时西汉的疆域。他“勘察山川形势,考察风光,参观古迹,收集传说”,写下了不朽的巨著《史记》。其中,《货殖传》的旅游地理内容丰富。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了联络西域大月氏,派张骞出使西域攻打匈奴。公元前139年,率领100余人从陇西出发,历时十三年回到长安。这次西域之行,去了大湾、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人出使西域,远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他两次下西洋,了解了很多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打开了从长安到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制品运到了西方,西方的土特产也运到了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那时起直到13、14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相当发达。中国沿海商贸往来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交流越来越多。比如东汉末年,吴栋派康泰、朱颖经海路到东南亚各国,写了《傅南传》,记载了东南亚的风光。当时船队以英雄的姿态航行在印度洋上,南洋各国无不交口称赞。

(C)中世纪的旅游业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一千多年来,既有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如隋唐),也有科技成果丰硕的时代(如宋代三大发明)。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形式的旅游观光。比如唐宋时期的旅馆业就相当广泛。唐代诗人杜牧在《投宿》中写道:“孤在酒馆,情静自然”,王维《成卫曲》中描写“成卫晨雨,客舍清柳色新”等诗句,就是这种旅馆业经营的证明。

在宋代,不仅有私人旅馆,还有地方官员经营的旅游业。如祐二年(1051),杭州太守范仲淹利用湖光山色和名古寺之长,命寺主修复绒寺,并在太湖举行划船比赛,号召官民四面奔走,赚得巨款救助灾民。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旅游雏形,比英国库克19的20世纪40年代还要早700多年。

中国中世纪旅游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

1.文人漫游的兴起:指文人以娱乐、解忧为目的的旅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局势不稳,统治者荒淫颓废,导致部分文人对现实不满和失望。有些士大夫消极厌世,把目光投向自然,把感情寄托在山川上。比如魏晋的嵇康、阮籍等七人,在竹林中游走,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东晋南朝的陶渊明,南朝的谢灵运,都是抒发山川情怀的著名诗人。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漫游更加兴盛。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陆游等。,都是著名的漫游型诗人。自20岁起,李白便“离乡背井,远游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名胜都亲自去过,开拓了诗人思想和创作的源泉,在漫游中写出了许多千古绝唱。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池塘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其他著名的游记也是漫游中触景生情而写成的。这些名作,或抒情,或入画,或传神,或悲怆于民,或激愤于民,犹如万里长河中的彩浪,令人屏息,神清气爽,在反复吟诵中犹如徜徉在中国的山河之中。

2.宗教旅游盛行:是以朝圣、求法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西汉末年,佛教首先传入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达到顶峰。比如北魏时期,洛阳有1367座寺庙。还开放了一些石窟寺。这一时期的著名僧人有法显、玄奘、易经和鉴真。

东晋的法显是少数几个成功到达目的地后从中国回来的人之一。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穿过流沙,穿过青脊,途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印度)。在印度留学15年后,由海路回国,途经狮国(今斯里兰卡)、爪哇等国。法显把自己的游记写成了《佛事录》。这本游记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关于万里的游记。全书一万字,内容充实,生动亲切。

玄奘(公元602 ~ 664年)是唐朝最著名的僧人旅行家。他凭着顽强的毅力,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到达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然后到达天竺。他在印度学习讲座17年,回国后翻译了600多卷讲座,1335卷。出于政治需要,唐太宗热情欢迎他回来,并在Xi安建了一座大雁塔,收藏他带回来的经书和佛像。玄奘写了《大唐西域记》;帮助翻译经典的回鹘不仅记录了自己的西游记之旅和经历,还记起了玄奘西游记前后的人生经历,写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录》和《传》详细描述了110国和28个传闻国的地理、交通、城市、风土、气候、物产、风俗、文化。

静怡也是唐朝的一个和尚。他乘船去印度求法。著有《归内法南海传》、《大唐西域求法大僧传》。

鉴真是扬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本僧人邀请,五次东渡,均遭挫折。鉴真是盲人,他第六次成功了。他把佛教带到了日本,后来在奈良修建了唐赵体寺,该寺现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象征。

3.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在中世纪,更多的是出国进行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学习旅行和商务旅行。比如唐代的杜欢,元代的航海家王大元。此外,在盛唐时期,外国使节、商人、学者、僧侣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比如唐朝有19个日本使团来华留学,更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华经商。

(4)明清时期的旅游业: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两个朝代。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国际和国内旅游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在此期间,中国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包括:

1.海上旅游观光: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为著名。郑和是云南人(回族)。10岁时,成为燕王朱迪的太监。深受他赏识,被封为郑和。谥号三宝,又名“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1433),率领62艘大船(最大的宝船为44×18尺),27000余人,七次远洋航行。他游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英里,成为中国历史上航程最长的航海家,也是举世闻名的航海大师。比欧洲三大航海家早几百年。为中国与南亚、西亚、北非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在海上航行,留下了他的游记,包括马欢的《瀛海胜览》、费信的《兴茶圣览》、龚珍的《西郭凡志》和郑和的航海图。

2.国内旅游活跃:科学考察最突出的是明代大医家李时珍,他为编撰《本草纲目》到各地采访考察,采集标本,掌握第一手资料。徐霞客(徐洪祖),明代(1586 ~ 1641年)大旅行家,二十二岁起出国三十余年,足迹遍布全国。北至天津蓟县盘山、山西五台山、恒山,南至广东罗浮山,东至海边,西至云南大理鸡足山、腾冲。所到之处“不避风雨,不畏虎狼,不计里程”。我以难以想象的毅力,考察了16省区的山水,数次被剥夺食物,惨遭杀害。晚上坚持在灯下写旅行日记。他纠正了过去对长江源头的错误看法,特别是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研究,至今仍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他写的《徐霞客游记》有***20卷,被认为是古今游记的第一部杰作。后人称之为“奇人、奇事、奇书”、“真言、代笔及天下奇言”。

此外,顾对的旅游考察也很有名。他是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在学术考察期间,走遍华北,游览十三陵十次,走遍西北二十年。他必须参观景点,和名人交朋友。他写了两部地理著作,《乡村疾病录》和《赵宇志》。

纵观中国古代的旅行和旅游,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大多是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客范围主要包括皇帝、贵族、官僚、地主等人群及其附庸文人阶层。普通人只在嘉庆节期间就近出行,比如徒步、赶庙会。

2.国内旅行者大多以学习和旅行为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代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稳定强大的时候,旅游活动特别活跃,否则,就会一蹶不振。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有不同的内容和时代特征。

4.国际旅游的形式主要是政治交流(如互派使节)、宗教求法和商业贸易。旅程很艰难,需要很长时间。旅行的成果大多出现在“游记”和“经历”的主题中。

5.旅游基本停留在旅行阶段,与以获取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有本质区别。然而,一些私人酒店和旅游业具有初级旅游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