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绍河南三门峡?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它是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城。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山劈成三个峡谷,分别是“人门”、“神门”、“鬼门”。河道被鬼石和圣石分成三条小溪,仿佛有三个大门,故名三门峡。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公里(据《民政手册》2006年版)/10309平方公里,总人口227.48万人(2005年末)(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手册》)。三门峡位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郭文化、道教以及源于老子《道德经》的道教文化,就是这众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1921年,以渑池县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表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有花纹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00年底,中国发现了5000多个仰韶文化遗址,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个。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考古新发现”之一。虢国是西周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对西周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了郭墓地,并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考古队对郭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发掘的M2001国之墓和1991发掘的M2009郭忠墓分别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郭陵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次发掘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结晶,为研究虢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遗址被确认为郭都城城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追溯到3000年前,而且为郭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达到了一个高潮。东周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在三门峡市灵宝市)所作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的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战国初期,老子、庄子之后的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子思想被后世学者不断丰富和完善,汉初形成了道家学派。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视为道教的始祖,《道德经》被视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来源之一。自《道德经》问世以来,研究者甚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又出现了一股“老子热”,外国人把老子的《道德经》称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的翻译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此外,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轩辕黄帝在灵宝灵山铸鼎祭天,建立政权。佛法创始人舍身求法,空香寺作为佛祖的死香流传下来。中国古代四大呼应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展现了三门峡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三门峡大坝,作为纪念新中国根治黄河洪水丰功伟绩的丰碑,将载入史册。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与赵等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还有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在此留下足迹、墨迹、诗词。目前,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5处,市级21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2002年,三门峡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这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被列入这一项目的城市。从冬天到第二年初春的寒冷多雪季节,美丽的三门峡总是迎来她共同的朋友——白天鹅。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在三门峡库区辽阔的明澈和碧波荡漾的碧湖上自由飞翔,自由徜徉,戏水觅食,安详休憩。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姿态各异,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成为三门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据研究人员考证,这群白天鹅来自西伯利亚,它们每年如期来三门峡过冬是因为三门峡山川秀美,湖泊辽阔,水草肥美,食物充足。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鸟类,创造了人鸟和谐相处的优越环境。三门峡还有“天鹅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