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峡诗

杜甫在宜昌吟诗。

杜甫与三峡有着诗意的关系。他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写了《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为古迹诵经》、《登高》、《秋兴》等400多首诗,在创作上算得上是大丰收。他在夔州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城隍庙,遗址至今还在。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开夔州以东,到达周霞(古称宜昌),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并在下劳溪旁的金亭设宴欢迎。他写了一首诗“春晚在周霞宴请宰相施金庭”来纪念它。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写了一首诗《虎牙游记》,生动地描述了荆门虎牙(在宜昌)的险象环生。

杜甫的《三峡颂》

唐朝元年(公元712年),正月初一,杜甫出生在黄河流域的河南省珙县窑湾。七岁开始学诗歌;九岁书法;十四岁的时候,我听音乐,出去和作家艺术家交朋友。杜甫从青年时代起,曾漫游晋、吴越、齐、赵、、齐鲁,回到华东的都城,去了长安...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跋涉千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为他成为唐代伟大的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的地位是在诗歌领域。年轻气盛的杜甫,总是事业不顺。京兆公举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第二次长安考,榜上无名。后来被叫去写作文,没有结果。但他始终坚持写诗、唱歌,洞察世情、体察民情,在风风雨雨中写下了许多诗篇和文章。据初步统计,杜甫有1400多首诗词文章,千古传诵“朱门酒肉臭,路冻死人”(《从北京到丰县》);“有千万间宽敞的楼房,天下穷人都在笑”(《茅屋被秋风吹破》)等名句,以及三别、三官、军车店等名篇。,使杜甫戴上了“诗圣”的称号。作为政治家,杜甫没有成功,但作为诗人,他得到了人民的满意和赞扬。在辽阔的中华民族中,杜甫是以诗著称的精英。

由于安史之乱,长安失陷,杜甫的“杜工部”之职被吹走了半年左右。失意的杜甫在仕途中抛下风帆,踏上了通往长江三峡的人生旅程。

一、云南南中音

永泰元年(765)春,杜甫五十三岁,携家眷离开成都,乘船南下,途经嘉州(乐山县)、荣州(宜宾市)、渝州(重庆)、中州(忠县),在流离途中,在云安(云阳县)病倒。他在云安患病的一年时间里,生活艰辛,行动不便。诗中有云:“云安卖水的仆人伤心”,连家里的仆人都为取水发愁。面对偏远的山城,发出了“云安县穷黔江”的哀叹。“儿助犹子,秋病。白发少洗,寒衣宽长。”他的头发掉了,瘦得跟骨头一样,衣服也变宽变长了。他很可怜,在诗的字里行间,诉说着自己生病的故事和内心的悲伤。杜甫在云安。虽然他处境艰难,身患重病,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和人民。他的眼里依然牵挂着李人民的疾苦和艰辛。“井出负盐,何以送鼓船?”云安产盐,运盐女的劳动生活进入了他的诗中;云安靠近长江,船夫击鼓扬帆的场景也有诗人描写。“宣家不能聚,兵久恐贫。”忧国忧民贯穿于诗词歌赋之中。“前年豫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揭示了杜甫以杀官、杀权贵、杀贪官为乐,爱恨情仇十分分明。“诗言志”。杜甫的志气和情怀与李的平民情怀密切相关。他一年内在云安写了45首诗。为了纪念诗人杜甫,当地人在江南岸凤凰山下的“张飞庙”里建了一座“杜鹃亭”。杜鹃亭,因杜甫在云安写的诗而得名。“放弃杜鹃。东川没有杜鹃花,云南有杜鹃花。”

明代曹曾有诗云:“春林血泪染青山,客听云含泪。蜀山何处不哭遍,云安有杜鹃亭”(《杜鹃亭》)。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杜甫的怀念。云安杜鹃阁已被破坏数次。现存的“杜鹃亭”重建于光绪元年(1875)。两层一底,木结构,红窗绿瓦,彩绘雕花柱,高16米,24根红柱支撑,雄伟壮观。楼上“江上几座峰绿”的题字刺眼。亭子里挂着诗词书画,光彩夺目,墙壁闪闪发光。有一个杜工部的牌位,并展示了杜甫的肖像。登上二楼,听着江上的涛声,江上的风情,去大江东,让人想起诗人杜甫在云安病中歌唱的场景,广大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人民诗人”!

第二,夔州诗多

767年初夏,55岁的杜甫迁居夔州(奉节县)。由于夔州总督的关怀,杜甫负责开垦65,438+000公顷农田,购买40亩西溪柑橘园,在夔州白帝城附近的草堂村过了三年稳定富裕的田园生活。在草堂村,杜甫写了许多关于垦荒的诗:“东屯在长江以北,百顷之地,一片平地。.....主卫问朝臣,分明见溪”(《环顾宫中灌米水》),“西聚而散,不必凌我仓”。秋收后,他把收获的食材捐了出来,慷慨地分了一些给邻居。他家房前屋后都是枣树,邻居家一个穷女人经常偷偷从树上偷枣吃。杜富明知道这件事,但他不怪她。“柴门果树要一千株。这里没有橘子。.....桃溪里景年虽古,园中红椒艳丽复”(《冷雨对园树》)。

在夔州的草堂里,杜甫就在人们中间,他总是对下巴丽人唱的歌感兴趣,而且百听不厌。“万里巴渝曲,三年实足”(《晚春题西新租草堂》)。从人的地方来说,夔州(奉节)有“诗城”的美誉。

在夔州草堂,杜甫写了一首《秋怀赋》,五言百韵,长1000字。是他诗集里最长的一首诗,但由于典故太多,诗意朦胧,内容是描写诗人与禅宗的关系,他承认自己是佛教徒。到了晚年,杜甫看似悟性透彻,却自行成佛。这自然是时代和自身思想的局限造成的。

《夔州草堂秋兴八首》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歌。“奎福古城夕阳斜,各依北斗望京华。听猿流三泪,与八月使其空……”深情,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总在夕阳斜照白帝城时,对着北斗七星思念京城。奉节古城的南门现在还叫“一斗门”。每次登上奉节门,都让人想起那段古老的爱情。l '万山晕,江上塔坐绿……'白帝城周围,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朝霞中,江上建筑笼罩在青山中。多么诗情画意啊!秋兴诗八首之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遇素秋”和《登高》中“落叶如瀑,我看长河总滚滚”。诸如此类,其抒情风光到了极致,流传千古!

在夔州草堂寻找儒艮庙遗址,人们深切缅怀杜甫,从白帝城沿草堂河步行,约八里。放眼望去,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果园茂密,正是当年傅的果园。后人乘凉不忘种树。今有《重修杜工部西草堂》碑,写于清光绪三十五年。字迹清晰易读。碑上描写了草堂的环境和自然风光,“山上桃花”和“四周流泉”;还描写了诗人住在草堂的心情:“思乡”、“漂泊的委屈”、“留恋过去”等等。看着1200多年前的夔州草堂“杜公祠”遗址,让人久久流连。伟大的诗人杜甫将永远活在人民的中间。

杜甫住在夔州草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铁的事情。据说李白写了几百首关于喝酒的诗,被称为酒仙,杜甫的酒瘾不亚于李白。他在《强者之旅》中唱道:“在过去的14、15年里,我游走于书法领域...我对酒精充满热情,我嫉妒邪恶...我看了一下八极,有很多低俗的东西。”可见,早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就称自己为酒商。后来和李白等人一起喝醉了。被留在长安时“回日本卖衣服,天天江头醉,有……”(《曲江二首》)。杜甫夔州草堂已经是五六成了。一天,夔州刺史白茂林设宴。杜甫赴宴后,醉酒骑马,从白帝城飞下曲塘,“降身八尺”。不料马滑了一下,杜甫被甩下马鞍受伤。朋友们听说后都来看他。受伤后的杜甫与友人相见,主客相互扶持,坐在草堂浣花溪边的地板上,尽情饮酒,大声欢笑...

大历三年(768),诗人杜甫离开三峡,南下潇湘,开始了他最后的漂泊生涯。他航行三峡,一路饮酒,两岸猿猴止不住啼哭。离开三峡后,进入湖南岳阳洞庭湖,船舱里依然堆满了坛子和罐头。可见诗人杜甫一生嗜酒如命,老了越喝越多,最终死于牛肉酒,教训惨痛。中国有悠久的酒文化,但酗酒毕竟是害人的,所以要以杜甫之死为戒。

这个地方是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的。波澜壮阔的长江三峡,因为杜甫晚年四年的流放和四百多首诗歌的发表,为三峡增添了无比的壮丽,留下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将无限珍惜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