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后人过得怎么样?
据《曾国藩墓表》记载,曾国藩的祖父曾兴刚年轻时就染上了许多“懒”的习惯。他不读书,经常骑马到湘潭去追一些“秋马少年,或晨觉”,惹得许多长辈发笑。后来他接受了别人的建议,“自作自受”,卖了马,走回家。此后,他“活在无知中”,苦心经营家族企业。为了方便耕作,他带领“耕者”和“凿石破阴”,把山头改成大山头,仔细研究水稻和蔬菜的种植技术。同时他喂猪养鱼,所以一年四季都没有闲暇。他还总结了一套管理家庭的方法。后来曾国藩管理家庭的八个字:“晨、扫、考、宝、书、菜、鱼、猪”,都是从祖父的经验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从前我的名将龚刚管家最讲究,一是早起,二是打扫卫生,三是诚心祭祀,四是善待亲戚邻居...所以我最近写家书的时候,经常提到书、菜、鱼、猪,涵盖了爷爷传下来的家法。”这个“八字家法”,除了“考、宝、书”是关于祭祀、治邻、读书,其他五个字都是关于劳动的。不怕“家务事”不怕“东奔西跑”,曾家子弟后来在战场、官场从事外交、科研,都得益于这种“八字家法”。
曾国藩7岁在父亲身边上学,直到20岁才离家求学。先后换了好几个老师,但是和一个欧阳老师配合的很好。后来欧阳老师看曾国藩聪明好学,曾的“八字”运势不错,就想当“太上老君”。
曾国磐的儿媳和的妻子把曾介绍给一个名叫周的富家千金。起初,周家人欣然同意,并选择吉日补缺。曾家也很高兴,积极筹办聘礼和酒席。谁知就在双方约定补庚的吉日,曾家的客人陆陆续续来了,周家的贵客却没有到。做媒人的欧阳老师急了,派人到周家催。不料半个时辰后,那人送回来说:“周家老爷和夫人与小姐商量,两个门户不当,那人无用。周小姐拒绝订婚,决定解约。”现在曾家的人都着急了。酒上来了,客人来了,怎么赔罪?欧阳老师已经骑虎难下,只好以花代树,和曾国藩父子商量:“事已至此,别无他法。如果你不觉得我家卑微贫穷,我家有个小姑娘,很懂文墨,但是长得丑(曾经得过天花,脸上有麻子)。如果你愿意,我们两家变成秦晋怎么样?”欧阳老师的女儿成了曾国藩的欧阳夫人。
曾国藩和妻子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姬棣,两岁就死了。后来,嵇泽和季红都长大了。曾国藩花大力气教育儿子。他曾多次表示“不希望后代做大官,但希望做一个读书懂事的君子。”为了让儿子明白,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做。“读”要求5页以上,“写”要求100字,“写”要求每三到八天写一首诗。虽然父子之间经常相隔千里,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家里写信,给予细心的建议。这种忠告,很少冒充老子的资格,像朋友一样倾诉,像老师一样哄。他经常用自己的得失来开导儿子,还要求儿子不要学习中国的经典、历史、书籍、藏书、天文、算术,还要学习外国的知识,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是当时一般守旧昏庸的“封建脑瓜”所不能及的。
在父亲的指导下,曾纪泽不仅在中国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语言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写过《几何序》、《文法序》、《西学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了多种语言,并熟悉英语。后来,他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官,并担任驻英、法、德、俄的钦差大臣。后来担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斗争。最终废弃了清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基亚条约》。1881年2月24日,他在彼得堡与俄国外长吉勒再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不仅收复了伊犁9区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还收复了崇礼。这是日益腐败的清朝唯一的外交胜利。
曾比小9岁。同治三年(1864)七月,其父刚刚获得侯爵爵位。16岁那年,他正好去长沙参加省考。当时政治腐败,科举盛行,发纸条,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考试前的七月初七,他给季红写信,说:“赛前不要和各县来往,不要发纸条,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自尊心。”考试没考完,曾国藩怕儿子去活动。7月24日,他写信警告儿子:“千万不要发纸条来作讨论。”在这次乡试中,季红默默无闻,经过多次考试,他只获得了一个“进贡的获奖记录”。难得的是,季红从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从未叫过考官。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确实难能可贵。
曾季红后来成为自学成才的学生,他写了数学专著,如对数评估,说明圆度测试,和苏布曹艳。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有33岁。
曾国藩直系第四代孙***15人。传统上,家谱上并不冠以自己女人的名字,但在这个谱系中,属于曾国藩的第四代孙,却冠以两个女人的名字——鲍孙和包晗,两人都冠有“处女”二字,意为“永不嫁人”。这15人中,除了20岁英年早逝的赵润、赵毅和24岁英年早逝的赵嵘,其余12人均已获得高等院校学历,各有专长。孙宝和赵颖(曾约农饰)也曾留学英国,赵全和赵桓也曾留学美国。曾宝孙和曾约农是同龄人中年龄最大的,他们都出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留学英国后,他们的兄弟姐妹在长沙创办了“方毅”女子学校。1946年春,湖南克强书院成立,曾约农任院长,曾宝孙重建“方毅”女子学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前往台湾省,曾宝孙继续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他于1978年7月逝世,享年86岁。曾约农是台湾省立大学的教授和东海大学的首任校长。于1987年2月逝世,享年95岁。其他兄弟姐妹,赵华于1949年在港撞山身亡,时年43岁。赵可去了美国,于1992年去世,享年74岁。赵全、赵冕、赵建和包晗都留在了大陆,除了行医的包晗,他们都在文教界。赵全是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文革中死于武汉。赵勉曾在湖南广电部门工作,退休。赵建也退休了,现在住在北京。
曾国藩兄弟的后代
曾国藩有四个弟弟:第二个是曾,第三个是(由他的叔叔曾收养),第四个是,第五个是曾。这四个兄弟* * *有六个儿子,14个孙子,41个曾孙。第五代、第六代遍布全球,无法统计。在这四房的后代中,也不乏才华横溢、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以下是其中的四种:
曾,曾国华之孙,65438-0948年赴美深造,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帕杜大学学习有机化学。1956年响应祖国号召,想回国报效祖国。他被美国移民局非法囚禁在精神病院,遭受了14个月的折磨和迫害。但他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不可动摇,美国移民局不得不宣布将他“驱逐出境”,终于在1957年7月回到了他如此思念的祖国。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他的研究团队发明的甜味剂(无毒糖精)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这一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应用,并获得了专利权。
曾的曾孙曾昭伦,65438-0920公费留学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65438-0926毕业,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不顾学校挽留,毅然回国服务,投身化学研究。他先后在CUHK和北京大学担任化学教授,并担任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系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学报》,任主编20年。他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工》等杂志的编委,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1946年再次漂洋过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7年在欧洲讲学,1948年在香港出版社工作。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回国参加CPPCC会议,他欣然赴会。在新中国,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院长兼化学系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部主任、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国家高分子委员会主任,成绩突出,著述丰富。不幸在1957被错划为“右派”,二月病逝于武汉大学。直到1981年才恢复名誉。
曾宪植是曾国荃的曾曾孙女。她很早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后,她长期在全国妇联工作,任全国妇联副主任。她是叶剑英元帅的妻子,与叶帅育有一子,名为叶新平。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两人工作都很忙,儿子就交给了住在湖南老家的的父亲曾抚养,和前妻的儿子叶选平随他来了。兄弟俩都是在曾父母家长大,上过学。叶帅也多次到曾家看望儿子。叶选平离开曾家较早,直到解放初期,在广州工作,曾给发电报,不料被接走。叶新平后来在国防部工作。文革期间,他遭到迫害,右手被打断。现在他用左手写字,书法也很棒。
曾国荃还有一个曾孙叫曾厚喜,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的父亲曾昭平曾让他向一位名叫彭的中国画家学习,受益匪浅。1948年8月,从长沙到九龙,最后定居香港。65438年至0950年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举办画展,受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好评。不久,他被任命为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与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赴巴西、法国举办画展,足迹遍及欧美、亚洲、非洲、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朗、约旦和法国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被联合国聘为文化和教育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