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马和青牛?

在契丹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一头青牛和一匹白马的故事。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祐弘就对这个传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国内学者在80年代也就这个问题写了文章,[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除了“青牛白马”之外,其他一些有关契丹族历史的传说也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通过这些传说来探究契丹民族的历史记忆。青牛白马故事中,骑着白马从浮土河中下来的神灵,就是传说中的契丹始祖齐寿可汗。艾当松南进一步发展了青牛白马与耶律大石、萧两个半氏族的关系。他认为契丹语中的“卢野”和“神密”两个词分别来自这两个半民族的图腾马和牛。请看他的演示过程:

“卢野”的中古音:ia-Ljieu # t→蒙古语“驯马”(应该是指种马):Jala-ga。

“神密”中间读音:si[m-mie#t →蒙古语“Gunniu”:sir-mut。

由此得出结论,契丹语“卢野”意为种马,“慎秘”意为牛。[24]

这个论证不严谨。首先,蒙古语“Jala-ga”是动词,不能附在种马身上;其次,中古音的卢野和神密与蒙古语的驯马和牛的声音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永州)有木叶山,其上建有契丹始祖庙,南寺奇可汗,北寺克顿,绘有二圣八子塑像。相传,一位神人骑着白马从茧的浮土河向东,一位女神驾着青牛车从平坦的松林下到了泛黄河。到木叶山,两水相遇,相遇为配偶,育有八子。后来氏族逐渐兴盛,分为八部。每到三月和春秋,一定要用白马和青牛来表示不会忘记这片云。

这无疑是对青牛白马传说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虽然在代代相传的辽代文献中没有更原始的历史依据,但我相信这个口头传说的文字应该是相当早的。据辽史唐太宗纪记载,四年(941)二月,丁思《赵有思编汗祖故事》,青牛白马传说大概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是在此时。但元朝编《辽史》时,恐怕看不到《始祖怪汗传》这本书,而《辽史》中关于青牛白马的记述,应该出自叶鲁彦的《皇朝实录》。

在辽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和我目前看到的石刻资料中,我只找到了一份与这个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义皇后悼书》上说:“昔我为圣人,仙棺自流水;今日告别,龙将高飞。”【3】这里最后一句话明显是青牛白马的经典,“战车”是后妃乘坐的一种有篷的车,这里用来比喻女神驾驶的青牛车。这本悼亡书的作者是卢野小杰(即张小姐),可见辽代的汉人对青牛白马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

青牛白马的故事在成为文字之前,显然已经在契丹人中间流传了很久。那么这个传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赵志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汉时期,但这只是一个谣言,所以范真不同意。蔡美标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推论:“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久远。最多反映了一段父权制时代搬到这里的记忆...我们可以推断,传说产生于北魏初年或更早。”[9]这个推论在时间上还是太早了,因为北魏的契丹部落主要居住在白浪水(今大凌河上游)一带,还没有迁到黄河、徒骇河流域。台湾省学者王敏新先生认为青牛白马的故事最早也不会早于开元、天宝,而是晚于阿保机时代,并对这个故事的背景解释如下:阿保机取代瑶提为可汗后,“怕其他人不接受,故编造了'神人'、'神女'的故事,以表现反复刺伤和回纥人的故事。[10]按照他的解释,似乎“青牛白马”是宝姬时代凭空杜撰出来的故事。这种说法有很多虚构的成分。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图腾崇拜。很难相信这样一个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传说是鲍基随意编造的。而且把“神人”和“神女”的故事和重叠刺部与回鹘人(指法)的合作联系起来,也有点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