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墓碑文考辨
也就是说,这块碑是明朝工部尚书高题写在纸上的。然后侯登汉的秀才被转移到石碑上,再由两个叫任朝宗和任三一的石匠雕刻出来。最后,书生颜雇人把它拉到墓地,立在它面前。
问题是由高引起的原因如下。高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平阳府河津县(今万荣县王乡南阳村)人。明朝隆庆元年(1567),丁卯举人。终其一生,历任甘肃常工府会宁县知府(洪武年调任陕西),河南同治,xi安府员外郎,户业二部大夫。他上高中的时候,工业部的袁外郎负责建设。他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官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建设部的一个官员。他在当地百姓眼中绝对是高官,所以请他题词,就像地方官员请国务院某部门领导为自己家乡的某个人、某个景点、某个单位题词都是一个道理,更何况是隋末大思想家王老先生。因此,高的袁外郎愿意为先贤和乡亲们题词。
秀才侯登翰为什么要写?必须是秀才侯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书法功底深厚;第二,善于模仿,下功夫把文字翻过来,或者放大,保证原来的字体。
但为什么是严秀才雇人拉到墓地立的,而不是王的后人呢?我想了很久,但是当时通化只要有王的后人,都要去现场立碑,那么碑文就会变成“X代王的王xx”。据此可以推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通化镇并无王后裔。颜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能与明朝高官高取得联系,并为隋末大学者王通立碑,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对王通的学术也是尊重的,无疑是王通的粉丝。
现存王瞳寺基础面上的书:基斯,八岁,清同治,八月贵由,定思十八,吉时益思户复后吉祥。这块木板告诉我们,大约148年前,邢星山脚下的800户人家“重建”了王瞳寺。不是所有的800户都参与了,可能是全部或部分,但没有提到王后人的改造。很有可能是在一个或多个乡村圣贤的组织协调下,大家* * *集资重建王瞳寺。更何况“联户”中没有一个王兴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通化镇是王兴8户40多人的家。我在这里住了大约一百年了。我们不妨大胆推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化村都没有王兴。王通因其他原因迁居他地后,又在一百年前迁回,也就是现在的王兴人的祖先。这样,一个学者为颜立碑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