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县的订亲婚俗?

纳西族是一夫一妻制,禁止与家人通婚。男女一般20岁左右结婚,早婚的也不少。旧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叔侄联姻的习俗盛行。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邀酒、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中的日蚌,意为送酒。男孩五六岁的时候,父母会让媒人带一壶酒到合适的女方家给儿子当媒人。父母同意后,女孩在十岁左右的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会给女方家送礼,比如“小酒”“大酒”。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和冬季至日都会送给女方家。婚礼上有不见天日的习俗。天井里搭起大帐篷,下层松发,扎上牌坊迎接新娘。女方家大门紧闭,隔着门唱着反诘歌,回答歌手开门迎客,亲戚就要退钱。“新娘一边祭祖,一边向父母亲人告别,哭着表示舍不得离开家人。当新娘进入丈夫家的大门时,她必须在门槛下的右边跨过马鞍,以表明她是男方家的一员。以前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被称为“幸福生活”。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受到父母的干涉。他们通过各种节日和婚丧嫁娶的场合相识交友,定期在山中的田野里约会,弹拨琴弦,倾吐心声,互赠情意。这种传统的社会自由与受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姻有着尖锐的矛盾,而社会上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农民日益加深的贫困,往往使相爱的年轻人无法结婚。忠于纯洁的爱情后,他们相约在玉龙雪山附近一个美丽的地方或一个村庄自杀。东巴道士根据当时发生的爱情死亡的悲惨情况,创作了东巴经典《鲁鲁班饶》(牧奴迁徒的故事),并将其作为经典书籍推荐《亡者之爱》,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纳西族的初恋亡者从恋死鬼的首领变成了爱神,而恋死鬼的归宿十二燕子坡也演变成了雪山恋国(幽翠国),并将恋死国描述为三个不同境界的国度。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形成了一首口头长诗《流浪的悲伤》(哀调),讲述了女主人公在山上放羊,从小孤独;主人公,二儿子,去山里打猎,没有份儿。两人在深山中相遇,互相诉说感情,于是相爱,但烧香问路,两人难以成婚,于是去为他们的死准备东西。然后两人都爬上了雪山,体验了“第一个有绿树和石头上的尖刺的国家”和第二个没有植被的国家。过了独木桥,金花不凋谢,金果不掉”,一个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天堂。上述文学作品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赞扬了人们为自由幸福和纯洁爱情而奋斗的精神,但对纳西族的殉难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权得到了法律的有效保护,纳西族殉情的习俗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