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节的由来?
敖包节又称“塔肯节”,是蒙古族图瓦人崇拜天地日月自然的节日,通常在农历。
它在5月至7月举行,喀纳斯湖上的图瓦人虽然是蒙古人的一个分支,但庆祝节日的方式与其他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一堆供奉神的石头。“敖包”的蒙古语音译,意为“堆”。
敖包源于萨满教,玛尼堆源于苯教。佛教传入西藏后,在斗争中与苯教结合,形成了当地的佛教,称为藏传佛教,玛尼堆就是一例。藏传佛教在蒙古广泛传播后,敖包崇拜与玛尼堆崇拜相似。比如人们经过时会跪拜,转而向敖包、玛尼堆祈祷。地标地形上,会有敖包或者马尼堆。蒙古族会在辽阔的草原上修建敖包,藏族会在湖边和山口修建玛尼堆。
不同的是敖包是专门修的,一旦建好一般会更高更整齐,而玛尼堆就比较随意了,人要神保护的时候找块石头加进去。尤其是路边的玛尼堆都是藏民堆的,随着路过的人多了,玛尼堆也越来越大。如著名的加昂玛尼桩(青海省玉树州新寨),东西长100米,南北长40米,体量约10000平方米。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没膝高的小玛尼堆。不知道是谁在去山里的路上堆的。村里的摩尼堆会很高很精致,因为你可以看到六字真言被小心翼翼地刻在堆起来的石头上。
有单个敖包和群敖包,敖包的群数为奇数。比如锡林郭勒的十三敖包。据说石三敖包与日本的石三墓有关。
以1997的敖包节为例。6月2日,山花烂漫,草满地的时候,当地的图瓦人以家庭为单位,以一个札幌(副首领)为主,几个札幌团体联合在一起(最隆重的一次是一个部落一起举行)。他们把节日的地点选在水草丰美的群山之中。人们临时搭起蒙古包,牧民带着孩子,捡石头堆在敖包上,哪怕一两块石头也行。敖包堆好后,摆放佛像,摆放羊头肉、奶食、油炸水果等供品。然后焚香点烛,活佛和高僧带领民众围着敖包诵经(此时女性不能参加)。三圈后,参加者不分年龄,都要向敖包跪拜磕头,祈求上天保佑人间,人民平安,带来吉祥幸福,祈求大地风调雨顺,水草丰美。仪式结束后,开始了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并宰羊烹肉,大摆宴席。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场面壮观,气氛隆重热烈。村里的男人和女人聚在一起,享受奶酒,烧烤和其他食物来庆祝节日。
土瓦村牧民的敖包节在6月,恰逢喀纳斯湖上鲜花最美的季节。如果游客在此时游览该湖,将与图瓦人共度佳节,彼此交融,别有风味。
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盛开,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选择吉日举行节日庆祝丰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在蒙古语中,“敖包”的意思是“
“堆”的意思是在一个有水草的美丽幽静的地方选择一个圆形的石头堆。有的挂满了一簇簇的树枝,有的竖起了木杆,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风旗。在一望无际的天地同色的草原上,敖包就像是草原上的航标,让路过的人可以通过敖包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位置。蒙古人对这个敖包非常尊敬,有草原保护神之称。每当他们经过时,从远处看到它,总会下马跪拜。
一个传说是...
祭祀敖包的起源没有证据可以考证。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萌敖包节。
古代人的牧民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的葬礼从来都是天葬。尸体被放在木制的“乐车乐”上,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行驶。当尸体倒下时,它们自然地被埋在露天。因为牧民思念亲人,所以每年都要到亲人安葬的地方哀悼。但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埋葬的地方呢?所以,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埋葬亲人的时候,随身带一只驼羔,在埋葬地点放出驼羔的一部分血。第二年,带着骆驼小羊的妈妈或者两岁的骆驼小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寻找。如果在某地发现了骆驼或驼羔,那就是埋葬亲人的地方。这个时候,牧羊人要放几块石头或者拜几把土,祭祀自己的亲人,寻求他们的祝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敖包形成了。同时,敖包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人民崇拜太阳、月亮和大自然的节日。他们把节日的地点选在水草丰富的山区和丘陵上。每个家庭都带着他们的孩子和女儿,带来一道好菜或美食。他们在被尊为“圣树”的敖包周围团聚,焚香点蜡烛。每人在树上绑一块布(主要是白色的),然后在上面抱一个石堆,从家里带过来。在长辈的带领下,他们围着敖包念经、唱歌,同时不断撒食物(此时女性不能参与)。三圈后,参加者不分年龄大小,都要向敖包跪拜磕头,祈求天降好运,风调雨顺,牲畜兴旺。仪式结束后,传统的蒙古族民间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和射箭,以及宰羊烹肉、载歌载舞。然后全村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吃烧烤,喝奶酒,一起庆祝节日。
敖包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上。多用石头堆起来,有的用柳条围起来,用沙子填起来。一般来说,它有一个圆形或圆顶方形底座。插若干条幅或树枝,上面挂各种经幡或绸带。有的粮食放在袋子里,有的放弓箭,有的埋在佛像里。
敖包大小不一,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个体,也有7个或13绑在一起组成敖包团敖包节。
是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边(或者周围)的要大。敖包建成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祈求人畜兴旺。由于不同地区蒙古族牧民的风俗习惯不同,祭祀敖包的形式也不同,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和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是水草丰饶,牛羊肥美的季节。有的有旗,有苏木单独祭祀,有的苏木和旗一起祭祀。祭祀的时候,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几百里外的牧民会骑马或坐汽车、拖拉机带着哈达、全羊、奶酒、奶食等祭品来到敖包。有条件的地方,也要请喇嘛穿法衣戴帽,上阵烧香、点火、念经。
首先献上哈达和祭品,然后喇嘛诵经祈祷,每个人都跪拜。然后在敖包中加入石头或用柳条进行修补,并挂上新的经幡和五色丝带。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要围绕敖包从左到右转三圈,祈求吉祥,祝福人畜,并把带来的奶、酒、奶油、点心、糖果等祭品洒在敖包身上,然后在敖包面前跪拜,加上带来敖包的石头,用柳条、哈达、彩旗装饰。仪式结束后,将举行赛马、射箭、抛蓝、摔跤、歌舞等传统文体活动。一些青年男女偷偷溜出人群,爬山,倾吐心声,谈情说爱,重逢。这就是所谓的“敖包会议”。
蒙古人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人的民族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成为敖包祭祀活动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的祭祀活动也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蒙古人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山高气壮就有天道;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对山的崇拜和对神的祈祷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祭祀敖包是蒙古族古代文化的缩影,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和仪式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创造力。敖包作为一个文化空间,蕴含着许多蒙古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敖包,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