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15世纪初,著名僧人诸光·村田(1423-1502)采用了流行的“一起送茶”的形式。吸收“数茶送茶”的品茶论点和欣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的庄严仪式。创造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后来,禅宗逐渐在民间普及,形成了20多个流派。如内部流、音乐流、涓涓流、编织流、南音流、纵片流、宋伟流、石舟流等。16世纪后期丰臣秀吉的茶道僧森no Rikyū是一位茶道大师。创办了最受欢迎的“一派茶道”,又称“千茶道”。后来,森no Rikyū的后代分为三个分支,也被称为“三千”。“一派茶道”是日本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森野力志也被日本人尊称为茶道大师。
所谓茶道,就是泡茶、喝茶的礼仪,有一整套陶冶心灵、增进友谊、学习礼仪的形式。森no Rikyū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净、寂”。叫“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有日本民族风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独特内涵。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是通过茶会学习茶道,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和道德观念。正如中富森田所说:“茶道已经从单纯的好玩、娱乐演变而来,成为表达日本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16世纪末,森野里雄继承并吸收了历代茶道的精神,创立了正宗的日本茶道。他是茶道大师。通过分析李秀茶道的精神,我们可以了解日本茶道的一点。
村田诸光曾提出“尊静”作为茶道精神,但森野理雄只改了一个字,以“尊静”为宗旨,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沉默”也写作“沉默”。指的是审美。这种美感体现在“威”字上。日语发音为“wabi”,原意为“孤独”、“贫穷”、“贫困”、“抑郁”。和平时期的“人”字,指的是失意、落魄、抑郁、孤独的人。到了平安末年,“傩”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寂”和“闲”的含义,成为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好意识。这种美感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年到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和重组的时期,昔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去权力,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道的贵族感到无常和悲观,于是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僧人视当时社会为污秽,号召人们“厌恶污秽,寻求净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深山,或徜徉荒野,在山中野外建草堂,过着隐居的生活,创作了所谓的“草堂文学”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宣泄。这种文学基调阴郁,风格神秘。
室町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竞争激烈,商业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闹。很多人厌恶这种生活,追求“美”的审美意识,在郊区或城市里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过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以冷峻、从容、闲散为美。茶人朱光·村田等人将这种美感引入“茶汤”,使“静”之美广为流传。
茶道中的茶叫“沱茶”(不是沱茶,_),“沱”有“独处”、“闲散”之意。邀上几个朋友,坐在安静的茶馆里,边喝茶边聊天,淡泊尘世,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意境优美。仙野理雄的“茶一味禅”和“茶即禅”的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
“和而尊”的伦理观念是唐代占有物品热时期衍生出来的道德观念。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颂产品被运往日本。尤其是茶具和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光添彩。但也出现了奢靡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日本茶会。村田诸光、武野少男等人,热衷于茶道艺术,反对奢靡华丽之风,崇尚清贫朴素。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黑色陶器,颜色深,有其简单和安静的美。用这套朴素的茶具真诚待客,既有审美情趣,又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培养。
日本的茶道有着复杂的程序,如仔细研磨茶叶,清洗茶具,根据季节和客人的声望、地位、资历、年龄和文化教育来选择插花。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优雅感,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对客人的尊重,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净、寂”为词,成为集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