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什么结婚的习俗?必须是正统的

古代婚礼也叫“六礼”。所谓“六礼”,是指做媒成功后的六道程序:收礼(双方见面)、问名(问姑娘姓名占卜)、纳妾(告知对方占卜结果)、收礼(给彩礼)、邀客(定日子)、亲迎新娘。

到了唐代,上述规矩基本流传下来。唐代的婚俗大多是从北朝沿袭下来的。北朝时,迎娶新娘时,婆家在新郎的带领下,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娘!”这个时候,新娘家往往是关着门的,意思是给新郎一点颜色看看,这个媳妇好不容易嫁出去,所以婆家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围成一个圈,在大门外叫,直到推开门欢迎新娘上车。唐代称之为“促妆”。唐代的婚礼仪式往往在黄昏举行,直到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到凌晨。接了新娘,事情还没完。这位妇女经常聚集大量的人,并挡在路上。她不让新郎的车通过。她想去就去,留下来买路货,这叫“拦车”。《酉阳杂记》中记载了唐代新增的婚俗:

现代婚礼,迎娶女子时,用三升小米灌臼,一席盖井,三斤塞窗,门上放三箭。女的上了车,老公骑着车围着车转了三圈。女人明天出嫁,家里就是一个小米。女方会上车遮住膝盖和脸。女人介绍的时候,姨妈姨夫都知道她是从侧门出去的,甚至是从门进去的,这是新娘的标志。另一个女人的介绍,先拜猪和炉子。娶一个女人。情侣和崇拜,或* * *结镜扣。他还娶了个婆家,领了个新娘,腊月里娶了个女人,没见姨妈。

即结婚前男方必须在石臼里装满三升玉米,用席子盖住井口,用三公斤麻塞住窗户,在新房门口放三支箭。接到新娘后,新娘上车时,要挡住膝盖,戴上盖头。新娘上车后,新郎需要绕着车骑三圈。新娘初入婆家,先拜灶,以示将来成为一个好的持家之手。男方父母等亲属从侧门出,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准新娘的脚印,获得幸运。

唐代的婚礼非常有趣,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唐人有许多在春夏迎娶新人的习俗,而腊月的婚礼则有新娘不能见婆婆的规定(唐称公婆为姑姑)。婚礼当天,新人不能住在房子里,而必须住在房子外面用绿色布帘搭建的帐篷里,这种帐篷被称为“鲁青”。新婚夫妇完成崇拜仪式,并在这里度过他们的新婚之夜。在“鲁青”中,情侣们互相表达敬意,每个人都剪下一缕头发放在工具包里,象征着已婚夫妇。婚礼结束后,女婿回来看望公公婆婆,女方的亲戚朋友都来了。这时出现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就是姑娘们以用木棍和竹竿抽打女婿为乐,直到把女婿打晕为止。这可以理解为女方的示范:我们的女儿能嫁出去,就看你的了!此外,唐代婚礼中还有一个新笑话,就是“打下母子”,即婚礼前一天,女方派一名高级女子到男方家“打下一间房”,以示女方陪嫁的嫁妆。这不是不必要的。唐朝沿袭魏晋遗风,强调门第高贵。唐代学者薛曾说:“无能富庶是过分,但我一生有三恨:初不尊秀才,不娶五姓女子,不修国史!”这里说的“五女姓”,就是有着悠久辉煌历史的五大富户:太原的王、博陵、清河的崔氏、范阳的吕氏、荥阳的郑、昭君的陇西、李氏。以上五姓自立高贵,连皇族(他们质疑李姓皇族不是陇西、昭君的李)都没有主动嫁给他们。唐代文人以娶这五个姓氏为荣。如果你不是五姓女,结婚的时候要注意了。为了结婚后生活舒适,不生婆家的气,只能在“血拼”时表现出父母的强势。

不知道楼主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