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灿史料综合解读

唐文灿在铜山历史上享有“科学先驱”的美誉。关于他的史料传世不多,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地方志中的简短记载。近年来,河北省遵化市、迁西县的文史学者实地考察寻找戚继光留下的历史遗迹,发现了唐文灿题写的古石碑《重修无尽洞》。再者,戚继光为唐文灿《守御署鉴将》所作的序被发掘出来,开启了戚继光与唐文灿的一段交往史,填补了唐文灿研究的空白,并为东山学者所解读。此外,漳州CPPCC文史博物馆发现了明代的《邹公遗风祠堂碑文》,碑文是唐文灿用篆书写的。作者还从《四库全书》中发掘出一首唐文灿的《大行皇帝挽歌》五言诗,诗前有唐文灿籍贯、任职的记载。这些,结合现有的史料,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唐文灿提供了可能。

一、唐文灿的生平事迹

唐文灿,嘉靖四年(1525)生于镇海卫通山院(今东山县铜陵镇)。父亲唐宏图”送给了文和人行秘书郑带着儿子温参。铜山人。(1)“唐文灿”光彩绝伦。十三岁时,他在政府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十六冠卫,旋食,有神童之眼。(2)《通山志》中选士,嘉靖十六年的丁酉(1537)有唐文灿之名,说明他十三岁就中了士。

嘉靖二十八年(1549),25岁的唐文灿升入高中。《镇海魏徵》也有同样的记载,并说他的中学时代是“以学为诗”。(3)“对于唐文灿学习的渊源,戚继光有更具体的描述:“虽教博士家传语言,但从辞藻学起,从古文入手。(4)"

“诗以学为本”是指唐文灿的专业是《诗经》,学籍在魏振海。他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传承正规的“博士家训”。

古代科举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自汉代以来,儒学分为古代经学和现代经学两大流派。现代经学重在精微义,古代经学则倾向于经验训诂。朝廷以儒学为官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各设博士官,一旦专精,传于弟子。后来到了唐代,发展为十三经。明清时期,考生以备考为主。他们考上的时候,每一部经典都被命名为《经魁》,被称为《武经魁》。这是明清五经选本。当时唐文灿和游天庭都以《诗经》为例。

据《通山志》记载,唐文灿中学毕业后并未进一步考中进士,而是在家乡“设校建校”,教书育人十余年,受教者200余人。“这是文灿的一大成就。”没有资料显示他曾在崇文书院或南书院任教。

从他后来的经历来看,他并不是一个隐居农村的人。有理由推测他应该是边教边考,但因为后人不知道的原因,没有考中进士。最终,唐文灿被朝廷直接选到中书省任中书舍人,再由礼部选拔参加隆庆武臣科(1568)考试,早年就成了秀才。此时,他已经44岁了,在同届的学者中,他算是老得多了。

他被授予人行,不久又被提拔为工业部宇恒司博士,主管河北遵化钢铁冶金厂。在这里,他和戚继光有了交集,彼此关系很好。唐文灿什么时候走?没有找到相关记录。根据唐文灿万历三年(1575)的《重修无尽洞》和戚继光当年的《守御署鉴江唐公序》,唐文灿至少在位到1575。

唐文灿在《邹公遗事祖碑铭》中自称的身份是“给进士大夫郑风,桂系大夫,预管家务大夫”。碑文写于万历二十年(1592),当时唐文灿68岁,尚未退休。

“题词”的作者是贵州省监察厅副使、陇西人蔡英科,执笔人是贵州省左使、长泰人戴鄂。邹公就是邹勇,字朝卿,名王龙。他是浙江余姚人。他们四个人都在隆庆学习了两年,他们都有同样的友谊。万历十六年(1588),邹勇被任命为福建左翼政治家,被划为张南道。在张南逗留期间,他受益匪浅。万历二十年升为广东按察使。在他升官之际,漳州各界纷纷修建纪念馆纪念他。

20多年过去了,邹勇已经是一名拥有正确学说的地方法官。蔡英科和戴颖也比他高,他只负责广西的事务,但他仍然是一个好学者。可见唐文灿在官场并不如意。据《通山志》记载,他在冶铁厂期间得罪了大太监鲍锋。转移到云南南部。后来,鲍锋利用“京检”评官的机会打压他,把他降职为苏州府同知,不久又调到池州府当经理。

唐文灿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官位的大小。他在哪里都很努力,尤其是在池州,办案时被誉为神。后来监军蔡萌说,他在巡江南时,发现唐文灿被排挤,就向朝廷报告了自己的情况,才被调到住院部当大夫,相当于在当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在1592之前,他被释放到广西检查公司的事务。在广西逗留期间,他设法缓解饥荒,拯救了许多人。当地人建了一座神社来纪念他。

他退休后在广西根据考察,“途经广西、史鸷。晚益喜学,著有《享刷集》。(5)万历三十一年(1603),卒年79岁。”《通山志》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乡绅林荣裕等人上书书院,供奉乡贤。"

二、唐文灿与《柯棣开县》

对于这个问题,《东山县志》(民国手稿)提出质疑,“考文灿在隆庆做了两年秀才,却去了天堂。在这两位学者中,黄干更有文化。疑是当时游历后与黄氏显赫,即迁而不立方,故文灿只好先立基业;另一方面,尤和都上了顺天的名单,于是《柯棣开县》被还给了文灿云。知道考。”94版《东山县志》直接认定唐文灿为铜山第一进士。“论掌吹方耀于龙二年(1568)在铜陵镇设立,唐文灿为铜山第一进士。”

这主要是因为县志编纂者把“科第”等同于“进士”,认为考上进士就是第一名。事实上,在明清时期,人们会试图被称为a名单,并获得了考试后,他们将被称为b名单。即使出身名门,也能享受国家工资,当官。比如海瑞和左都是举人出身。如东山湖塘村的蔡就“选贡”,即选贡生为淳安县令。陈振藻《通山志》载唐文灿为“嘉靖二十八年,通山第一处,自文灿。”明确指出考试举一个人是第一位的。

当年除了唐文灿,还有天巡。《镇海魏徵选志》记载天巡是“铜山人,诗从本派。”岁岁贡,顺天榜。(6)“和唐文灿一样,他也是专门研究《诗经》的,学籍在魏振海。他被选入国子监学习,来自首都顺天府,而唐文灿是福建排名第一。《通山志》选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换句话说,铜山城最早是由唐文灿和游开的。

家乡学者蔡李杰对丁洁的石雕牌楼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地图上对其残缺部分进行了复原。牌楼两侧分别刻有“张龙垂吊”和“科迪开线”,上面镶嵌着容恩的雕版。东山地方志都是唐文灿记载的。如《通山录》卷二记载:“柯棣开第一方,在城前街,为唐公文。”《东山县志》(民国手稿)记载:“伦张吹方耀在市顶街,明、唐可立。因此,该地址今天仍然存在。”

在明清时期,牌楼的修建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才能修建,而且有明确的等级制度。最高一层是牌楼。这种牌楼是皇帝亲自修建,国库出钱,比较少见。第二个等级是容恩牌坊,这意味着帝国的恩典是强大的,荣誉是在村里。这种牌坊还得到了皇帝本人的表彰,由地方政府出资或集资修建。第三层是皇家牌坊。当地官员向朝廷报告当地乡村圣贤的杰出事迹。如果朝廷采纳,认为值得嘉奖,就以诏书的形式授予修建牌楼的许可,经费需要自筹。第四级是牌楼,是最低级的。地方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口头答应允许修建牌坊展示作坊主事迹,经费自筹。这种牌楼的修建没有圣旨,只是皇帝的口头承诺。

可见丁洁容恩牌楼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当年应该有原圣旨,但一直没有传下来。这是嘉靖皇帝的亲笔圣旨,表彰铜山的唐文灿、游天庭在铜山科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从而给予“科举第一名”的嘉奖,“龙章之荣”寓意皇帝恩情长存。也许是因为游天庭迁到了外地,丁洁牌楼是唐文灿与当地政府合作修建的,记载中只说是唐文灿修建的,所以后人只对唐文灿这座牌楼进行了褒奖。

第三,唐文灿与戚继光的关系

二年,戚继光奉命北上,“夏五月,诏丞相蓟、常、廖、鲍训练政务,控四镇以巡抚。(7)“这一年,唐文灿成了秀才,教行人。不久,他被提升为工业部宇恒司博士,主管遵化钢铁厂,这是中国最大的冶铁厂,位于遵化以南60英里。据河北学者考证,铁厂一里宽,一里宽,围墙封闭,东、西、北、南四门,镶嵌石匾,南门“雍容秀丽”,北门“吉辅保”,东门“海悦清宁”,西门“山川”。工厂有25座炼铁炉,50多座铸造炉,2500多名工人。村屋分布在城外。铁厂在戚继光管辖范围内,但管辖范围在工业部。唐文灿在这里工作了七八年。他与戚继光没有隶属关系,但铁厂制造的武器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戚继光部队。戚继光深为感激,说:“剩下的连队调配的铁甲兵的财富都靠公家,这不是很好吗!”

戚继光在《守御署鉴江唐宫序》中是如何描述唐文灿的?首先,他支持国家禁止私人冶铁的政策。自汉代以来,国家盐铁专卖政策引起了许多争议,一些正直的大臣甚至反对,认为与民争利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唐文灿曰:“汉郡乃国有铁官,欲止者,以民之苦,与天下争利。”慈悲为怀,对百姓无害。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大业。所以,是立四夷,固边之本。“他认为垄断是强兵这个富国的事。问题的焦点在于人们是否同情他们的苦难。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人就不会受到伤害。

其次,戚继光说,过去铁厂管理不善,工人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产量没有确定的增减。唐公到任后,“每日尽忠职守,久安避难,善劝人,而不计较。”如果是为了冶炼而做,那就亏了利润,亏了时间。如果在三个地方做,也会失去。公开征其理,提前占便宜。“我懒。他以身作则,热爱工人,善于鼓励工人,所以没有人偷懒。他做了一个计划,产量稳定过剩。

第三,边塞人野性凶猛,冶铁工人粗鲁,被人看不起。唐文灿“是日众生议理,绳中画墨,户户说以理为据,民间传说改。”他讲道理,立规矩,挨家挨户宣扬儒家文化,改变了当地很多习俗。

第四,深入生产第一线。每次冶炼,唐文灿都来到现场,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在火炉边吃饭睡觉。“如果你和冶金有关,你必须呆在炉子旁边。如果你和洪君击鼓,洪龙吹,飞廉扇炭,那对莫邪就太好了!”戚继光说,也可以像唐宫那样管理,像莫邪那样铸剑。

第五,当地传说有两个女人为救父亲而投炉自尽,有一个供奉这两个女人的小庙,康古仙庙。很多人觉得这是假的,不值得崇拜。唐文灿也知道那是传说,但他认为两个女人的孝心值得提倡。“公众努力维护他们的孝道,崇拜它,以为官员会说服他们。”

如此,“故无苦声,文以德。”唐文灿增加了铁厂的产量,增加了工人的收入,减轻了人民的痛苦,赢得了舆论的赞扬。戚继光认为自己是国家的栋梁。“公长于官,允为国之利器。”

戚继光的“不愿封侯,愿海上太平”,征战万里,消灭敌人。现在又镇守北疆,管辖辽东到居庸关的边境线,长达一千多公里,是个威震天。他早就自诩为“国兵”,也相信唐文灿有能力成为“国兵”。

这是什么利器?“且去公借玉寿,玉将寿公,何必问客?客人要一把剑。”戚继光说,他过去常常给我祝贺生日,善于引用巧妙的比喻。现在朋友叫我用剑做比喻,给唐宫祝寿。比如专家莫邪,本来是夫妻。因为擅长冶金,为人诚恳,以夫妻名义铸造了一对宝剑,成为“人间至宝”。

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率军到铜山,遇到了在铜山教书的唐文灿。作为一个地方士绅,他当然帮了戚继光。现在他在虞姬镇的皇家法院工作。戚继光说,“福建和虞姬的公邸都是将军”。无论在福建还是在虞姬镇,唐宫都是我依靠的人。这样的风云会不符合演金剑河的故事。“古人以舞剑为生。怎敢自讨苦吃?”不用真的舞剑,还是击掌为剑吧!

文末说:“余在初夏太富,与公相见甚欢,因洞无终。”唐文灿在《重建无尽的洞穴》中写道:“今年春天三月,将军镇的长官启功让他参观了这个洞穴。.....万历三年九月,九月,纪日立石。”所以《唐公至守御署鉴江序》写于万历三年(1575)秋之后,年底之前。戚继光48岁,唐文灿51岁。

后来,唐文灿被调离铁厂,改任陈姓官员,戚继光称他为陈。有一次,戚继光又游了一遍无底洞,写了两首诗。一个是:

“访陈,然后游无终洞,不能得病,余与房山人* * *登此事,送谢与孕前唐剑强。

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尽头的国家。洞口的傅亮是谁?

一片白云飞不去,徘徊仿佛知道主人的心。(8)"

戚继光用傅亮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被排斥和不被理解的心情。他更想念唐文灿。要是他在这里,他可以互相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很难找到知音。如今天各一方,戚继光的思念无以言表。感谢他留下这些真挚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唐文灿的全部历史形象。

第四,唐文灿作品上钩

《通山志》说唐文灿“著述丰富”,但只记载了《享笔集》之名。这本取自得其乐之意的文集,应该是唐文灿的自选集。清初《钱清堂书目》中有记载,作者生前可能有印刷出版。据笔者网上检索,《鉴江相姬叔会稽集卷二》一书为清康熙皇帝所印。这个版本可能是唐文灿的后人所印,现藏于福建省图书馆。

《鉴江全集》共九卷(4月6日第一卷和4月6日第一至第八卷),两卷* * *,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另一个版本,内容相同,标注“清唐考察”,没有注明藏在哪里。这应该都是唐文灿的后人发表的。

《通山志》载:“唐文灿撰《鉴江诗集》、《刘四会稽》、《吉翔》数卷,以殷珊朱迪作序,其稿流传。(9)“朱庚是唐文灿同年进士,官至内阁。他为《唐文灿文集》作序,说明唐文灿的作品受到当时人的重视。

《东山县志》(民国手稿)中有一首七言律诗《绿潭门》,又名《尹碣夫》,是歌颂石鼓街的贤妇黄姐姐的。

绿草生活在尘土和斧头中,青蛙不再为它担忧。

明心誓为贞节鬼,谁有云障?

石磨不出名不出名,可能不节能。

生活只是真正的生活,没有足够的白文俊。

《四库全书·明诗总集》中有一首《大行悲歌》,全文如下:

文灿是漳州镇海人。隆庆陈武进士,除为行人外,曾在广西为官,并有“鉴江赏扫帚集”。

回忆昨天的河清日,流虹,叶瑞正。

运气靠安拉,规训兴盛就会蒸蒸日上。

七世访新寺,后人奉永陵。

耿广昌发光,历史上冀中星。(10)

这首诗是写给嘉靖皇帝的,永陵指的是嘉靖陵。从《追忆似水年华》来看,可能写于嘉靖以后的某个时候。因为朱迪是通过靖南之战夺取政权的,不是合法的继位,所以成祖是世祖,从永乐到嘉靖* * *经过七帝。嘉靖后期,朝廷重整军备,剿灭倭寇,牵制蒙古,巩固边疆,清剿海晏河。唐文灿认为,这是将永载史册的中兴时期。

河北遵化学者发现,唐文灿的《重建无尽的洞穴》,正文为***1325字,已经发表在《文促会会刊》上,由于字数较多,就不抄了。万历三年三月,戚继光去铁厂,唐文灿带他参观涌泉洞。戚继光建议将洞名改为“无尽洞”,并捐银修缮。到今年9月,装修完毕,唐文灿写了一个碑。

本文简要叙述了油洞的改名和修复过程,重点介绍了戚继光的言行。他“披着毛巾,穿着轻便的鞋子”进来,匆匆离去,却念念不忘。“当我偶尔来拜访时,我并不期望停留超过一天。我把山洞当成只是一片云烟,却又觉得留恋。我去那里留作纪念,多加注意,但我不认为山洞里有甘露泉。

他们还讨论了家国,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戚继光说,作为一个官员,如果我们像死了儿子一样什么都不做,那就是失职,我们会受到惩罚。“现在我家曹已经接掌了军政。若循迹而仿,失官又能如何?”但是,不谙名利是比不上庸俗的人的。如果我们以淡泊名利的态度行事,就不会被上级嘲笑。“不过,能蝉于势利,不急于遏制一颗汩汩的心,也远非庸俗!我曹要明白,他的心是要统治天下的,这样才能把自己和那些庸俗的官员区别开来,才不会被上级耻笑。”戚继光,这些话不是唐文灿的意见,否则,他也不会刻在石碑上给后人看。

这些史料表明,戚继光与唐文灿的交往结束于万历三年(1575),后续的交往需要新的史料来发现。特别要强调的是,《赏画笔集》和《鉴江全集》已经在图书馆沉睡了几百年。如果能将它们整理出版,不仅对唐文灿的研究,而且对地方史的研究,都将有新的史料。

注意事项:

(1)镇海卫校札记,第68页

②《通山志注》译本,第109页。

③黄朝运校对《镇海魏徵校对》第6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9月第一版,1993。

(4)停止大厅的收藏(p. 174)。作者戚继光,翻译王茜。中华书局,2006年6月5438+0

⑤《镇海卫校札记》,第58页。

(6)镇海卫校笔记,第61页。

(7)《戚继光年谱》,第164页,刘育新、凌利华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8)《停堂集》第83页。作者戚继光,翻译王茜。中华书局,2006年6月5438+0

(9)陈振藻《通山志》第258页。

(10)《斯全书》明诗综合卷56第23a页

?20200919

附录:手谕部《鉴江唐》序

(作者出版社:本文选自《停停堂文集》第174-177页,山东大学王茜教授标点。)

公众是罕见的和奇怪的。他虽管博士家语,却学了贤的辞藻,从古文入手,打算去中国。国为大器,力图为中书。尼龙的声音大多是草。那些把汉代建直宅的仪式视为光明的人,没有别的宠物。相对于公交车,对于行人来说,说辞越来越突出。而改危部巡铁冶的禁令,不正是中国文学贤者所要求的吗?归公,盖死者当矣。

有客人来邀,龚经对他说:“不然汉郡国有铁官,欲止者,视其为民之疾苦,与天下争利。慈悲为怀,对百姓无害。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业。所以是立四夷,固边之本。它在旅行者的耳朵里。如冶刀解牛,或折,且有余地。金灭垩会伤人,但这将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为什么不坚定的用?今天的铁官虽然沿袭了汉朝,但是郡国选择了安置。靠军需无益,对桑、孔子亦有益。”

蓟冶,取其所有地盘,遵化以南六十里,不待京山出产,凉州朝贡,而赐四燕。日本人,不屑一顾,不耸肩,为自己打工,不爱宝,人用命不顾。你敢对我指手画脚而不是帮助国家的优先事项吗?但我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带领白衣弟子队伍,长期庇护,善于鼓励,大大咧咧。如果是为了冶炼而做,那就亏了利润,亏了时间。如果在三个地方做,也会失去。公众征收它的理由,并预先采取它。我不是孝子孙子,但是我特别嚣张,所以我不鄙视。是日众生讲大道理,绳上画墨,户户说讲得别扭,民风改之。因此,陆埮没有苦难的声音,他的文学是良性的。公善为官,允为国之利器。他视贤辞为死人,知众浅薄。这个分两部分:第一,属的率是长寿,我调配的兵的富贵靠公。是不是很棒?并去公家借玉寿。余江寿公,你问客人干嘛?请给我一把剑。老兵莫邪和他的妻子擅长冶金。金铁不流,头发剪,手指甩,而杨雯满成功,所以淬火。水破蛟龙,犀牛为皮,忽画忽画,乃世间最珍贵之物!由于吴志进是几百岁,他在演金的变化,这是不可预测的。那些不停在欧冶子的呢?

古时候,公冶处有一把铁锹,由二女投炉凝固而成。应该是变废为宝,没有博物学的人太尴尬了。后人也指之为假。公力辩其孝,拜之,以为下官劝之。如果你和冶炼有关,你必须呆在炉子旁边。如果你跟洪君打鼓,洪龙打棺材,飞廉扇炭,对你来说就太好了。盖公生活在博物界,产生于欧耶老区。演金生活在它的领土上,这是一个寻找它的好地方。我宁愿不和上帝在一起!虽然没做过什么闲的事,但可以利用,比如进城,士卒迷茫,清场;如果四个方向都有士兵,他们会飞去取。你不一定要给它切断然后不要利益它。莱文的产品,大阿富汗的选择?

龚将军以前住在过去,因为他有水陆功德,公住在福建,住在蓟,这些都对将军很重要。古人以舞剑为生。你怎么敢让他们来你的手掌心?余初夏太有钱了,很想见见大众。因为他在无尽的洞中游泳,所以他极其干燥和公开。今天,客人说,剑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公众的生活在府。敢不尊重承诺,借客人的话说过去。辞藻虽死,窃其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