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哪个是第一部分?

第一句是第一部分。

对联,又称对仗、对门、春贴、春联、对联、桃符、对联(因古代悬挂于厅堂、民居的柱子而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另一个来源是春季发布。古人在春天开始时越来越多地张贴“宜春”一词,然后它逐渐发展成春联,表达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避灾、迎吉祥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柱上的对句。它是汉语特有的艺术形式,简洁深刻,整齐均匀,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骈文和韵是对联的两个直接来源。对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代诗歌、散文、歌词、歌曲的特点。所以对联使用的句式,除了正体诗、骈文句,还包括古诗、散文句、戏仿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格律,也有不同的宽严。其中律诗的句式最为严格,而古体韵文的句式除了句末,其他位置都没有限制。[2]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最早有记载的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明朝洪武年间(1368 -1399),在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出土了一个特大的铁十字架,上面铸有三国时期(238-250)孙权赤武的年号。铁十字上,还有一幅制作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留十字;众民怀小泽,金炉千年香。”春联叫春联,丧联叫挽联,喜联叫青莲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点书写的民族风格,一般不需要押韵(只有律诗中的对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2005年,中国国务院将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联的习俗在有汉字文化渊源的华语地区和民族中传承和传播,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探索

对联是对仗的文学。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类似于哲学上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分为阴阳对称的两半,思维本质极其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中国古代人世界观的基础。用阴阳二元观念来把握事物,是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由来已久。《易经》中的卦象是由阴阳组成的,《易经》说:“一阴一阳为道。”老子也说:“万物负而持阳,冲而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荀子认为:“天地合而造万物,阴阳合而变。”(荀子《礼记》)黄老帛书云:“天地之道有左右,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