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大多生活在平坝的水边,或山谷的山川边。房子是一个“干柱”竹建筑。个别民族称自己居住的建筑为“非常”。

傣族人特别讲究当地地名和村名的命名。一般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和历史传说来命名的,有些地名、村名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例如,云景洪在傣语中是“黎明之城”的意思。相传是佛陀到另一个地方访问时,当地人拿出金布铺在路上迎接他。佛陀很高兴,他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韩猛(黄金之地),也就是眼前的橄榄坝。有些村名是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命名的,比如马蒙,中文翻译过来就是热水塘村。曼雍,中文翻译为孔雀村。另外,解放前,傣族是封建领主统治的,每个村子都要为封建领主承担特殊的劳动。各种劳动的名字成了村名,比如养马、养大象、洗碗等等。

傣族人居住的村子环境幽静,村里的建筑整齐规整。村子无论大小,户数多少(多则一两百户,少则一二十户),村子旁边都有河流、小溪或湖沼。村子里的房子排列整齐,隐藏在绿树和竹林中。村里的路又宽又平,哪里有佛寺,寺庙旁边就有菩提树。房屋四周用竹栅栏或木栅栏围起来,栅栏内种植果树、花木或薪炭林(多为黑心树)。竹楼下有一片空地,即院坝。走进傣族村寨,可以看到椰子树在翩翩起舞,槟榔挺拔,美丽的竹子有着纤细的腰肢,香蕉在晃动着巨大的绿叶。村里的水潺潺,花开,鸟鸣齐鸣,就像迷人的热带山画,就像美丽的边寨诗,让人流连忘返。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建筑。竹楼这个名字不是傣族人的俗称,而是傣族人对房屋的一种特殊称呼。解放前,西双版纳的山竹绿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盖不起高楼。此外,当地气候炎热潮湿,他们不得不就地取材,用竹子做建筑材料。整个建筑是由竹结构:竹柱,竹围栏,竹建筑,竹椽,竹地板,竹楼梯和竹瓦。所以人称竹楼。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发展到木、砖、瓦屋顶结构(只有少数是竹、茅草屋顶结构)。虽然建筑材料不同,但建筑形式仍保持了竹楼的特点。因此,朱楼这个名字被继承下来,成为一个特殊的名字。

傣族人把自己居住的建筑称为“母鸡”,由“烤哼”演变而来。“烤哼”字面翻译为“凤凰展翅之势”。据传说,在古代,傣族人没有住房,而是住在山洞或深山老林里。后来,一个叫帕亚·萨穆蒂的人用树叶和草建造了一个平顶小屋,但他不能在雨天居住。有一天,正当帕亚·萨穆蒂正在奋力盖房子的时候,一只美丽的凤凰冒着风雨飞了进来。凤凰扬起翅膀,呈“人”字形。凤凰低头拖尾时,人字形的翅膀刚好被遮住,凤凰被雨淋了,就像地上两层小楼的形状。于是,Paya Samuti受到启发,根据凤凰淋雨的趋势,用竹木建造了这座高层住宅。这种建筑既能防雨防潮,又能防野兽。他把这种建筑命名为“烘淳”,并传给后代。

为了记住帕雅萨木提,人们把“烤哼”改名为“非常帕雅萨木提”。后来随着房屋形式的不断改进,人们把各种竹楼称为“非常”。

解放前,在傣族等级封建领主制的影响下,在傣族人民中,存在着不同等级的人和住房。傣族有一个古老的规矩“民宅宜异于官宅”。当时的主客厅叫“饮唤”“饮唤”宽敞高大,100多根木柱,两个木梯,都在10以上。穷人的客厅只能限定40根木柱,梯子不能超过9级。丧偶的人只能住在有三个楼梯的低矮房间里。即使在一个家庭中,分居子女的房子一般也不能超过父母的。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堂屋组合式”民居和“圈地式”民居。“模块式”房屋分布在全区各县市,是赣南房屋的主流形式。“围屋”主要分布在河西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新丰等县,是赣南客家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

(A)门厅式模块化住宅建筑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堂”或“堂府”,“堂”指祠堂。把房子叫做“房子”,把房子叫做“房子”。大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主屋”和“横屋”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屋场”,本质上脱胎于中原古代的四合院。赣南客家民居是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以“九堂十八井”最为典型。

1,结构特征

“堂屋式组合”住宅建筑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室”,又称“三室交叉”,即一明两暗的三室。开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兽舍、厕所一般建在房间旁边或单独建。这是赣南最常见的居民楼。一般来说,稍微富裕一点的人有两栋楼,每栋三五间,中间隔着一个水平的天井,两栋楼通过一个腋廊连在一起。两院明室成为前堂(厅)和后堂(上堂),也统称为“正殿”。前堂第二间是厢房,后堂第二间是正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两个单元组成的封闭的“正房”,俗称“二厅式”,俗称“上三三”、“上五下五”。

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就在主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深度与主屋平齐或前部凸出两间房,平面呈倒“凹”状。主屋与横屋之间有一条通途,称为“巷”或“塞”,闽粤称为“横平”。通衢前后各有小门,巷中留有垂直天井,以采光排水。水平房屋中每个房间的门都向道路敞开。主房间从腋窝走廊通向小巷。这样,以主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边的小巷和横屋,就形成了俗称“两堂两横屋”的房屋。如果这种住宅建筑需要扩建,可以在横屋外侧对称增加类似的小巷和横屋,可称为两厅四横六横...也可以在正房前以天井、腋廊为界,建一个三房或五房的正房,使原来的前楼、前庭变成中楼、中厅,后楼称为前楼、前庭,同时将两边的小巷、横屋向前推进。这种由三个正房和两排横房组成的房子,称为“三厅两横”。这是这种住宅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二横还可以扩展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成为被民间称为“九井十八堂”或“九堂十八井”的大屋。虽然对“九井十八堂”或“九堂十八堂”众说纷纭,但从规模上来说,都是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都是赣南客家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于赣南地处丘陵地带,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商业不发达。“虽然没有冻死人的痛苦,但也是一个房间巨大的家。”因此,住宅建筑一般采用土木结构。土木结构可分为土坯土木结构和夯土土木结构,其中夯土结构南多北少。砖木结构的房子一般出现在富裕家庭的房子或寺庙建筑中。传统的砖木结构房屋一般都是青砖灰瓦清水墙(过去赣南不烧红砖)。其中,北方的砖房比南方多。砖石墙和土坯墙都是承重的。立柱使用不多,主要用于厅堂。因为这类住宅的厅堂都是敞开式的厅堂(后厅无前椽墙,前厅无后椽墙),而且一般都没有楼板,所以有些空间较大的正厅或带玄关的厅堂,为了支撑椽和天花,都有两根椽。

一般有两间以上横屋的屋前都有池塘和稻田,往往是借土制砖形成的。这个池塘和沃坪,不仅是居民洗衣晒物的地方,也自然成为他们继续发展的势力范围。以两三间横屋为基本单位组合,不断向前后左右扩展,达到数百间,甚至形成一村一姓的大屋。至今,赣南仍有许多古村落,是这类民居的典型代表。

2.生活在风水中

以前风水观念盛行于赣南。每次住房子,请地理先生选择基地方位,还要选择吉日破土、奠基、安门、上梁。房屋和宅基地大多南北朝向,俗话说:“北朝南,有食有闲(音汉);坐南朝北,神仙住其中。”地理先生教的风水讲究所谓龙、局、水,认为“龙主丁,局主功名,水主富贵”。所以,每一次风水,第一眼看的是龙的生旺死;水口在某字上,生山生水。看龙脉,好像龙祖山是第一位的,再看上下文,还有分龙、过龙等等。他还说龙要有雄壮的脉搏,要有力量。为了配合背景,后龙山必须是林木葱郁的森林。从主脉分出的局支峰,周围必有许多东西,像朝廷格局,有旗有鼓,有印有录,坐在宅基地上,像元帅升帐。水指前方水势,不可直行,冲走财源。为了使喷嘴循环,建造水坝并种植树木。所以客家村落一般都有树木茂密的水口和后龙山。

3.“门单”文化

此外,赣南客家人至今还流行着“门牌”的风气,即在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镇,有在堂屋上方绘制四字(有的是三字)牌匾的习俗,称为“门牌”。这种现象在上犹等县尤为明显。姓氏列表的内容千差万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说明这个姓氏家族的由来。比如黄的《江夏源流》就说明黄姓的发源地在古代是江夏县。陈、钟、赖、吴、于等姓氏“颍川氏地”是指以上姓氏均望颍川县出;罗的《遗作》表现了罗对的守望。第二,说明这个姓氏的贵族家风或者家庭背景。比如孔的《泥山》,讲的是春秋时期山东曲阜尼山出生的孔家大思想家,他的事迹和思想在历史上熠熠生辉。钟的《越国胜》是指时期,钟绍景因帮助平定叛乱而被封为越王的史实。张的《曲江风情》和《遗风》都讲述了张的祖先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玄宗时迁居中树岭。此外,一些姓氏如“大福地”、“司马地”等,显示了其高贵的家庭地位。三是在这个姓氏谱系中反映名人、圣贤的事迹。如钟的《知音有高风》和《飞鸿舞鹤》,前者记载了春秋时期和“高山流水”的故事,后者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太傅钟有独特书法的故事,其中写有“飞鸿若戏海,飞鹤游天”一书。刘的《校天下》和《禄格之荣》,都是指西汉刘向峰为纠正五经与天禄格之异同而作出的命令。张的《金鉴》,指的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将的金呈送玄宗的史实。王兴的《三石怀德》讲述了宋代王佑在庭院中种下三棵槐树,预言后代将是贵族。后来,他的第二个儿子,王,是太平兴国年间的一个学者,后来成为总理。田的《紫荆花传芳》说临潼有个田贞。三兄弟分开后,财产均分,房前还有一棵紫荆树。约定第二天,树被分成三份,每人得到一份。谁知第二天早上,树已经枯萎,等死。田震对两兄弟说:“树也一样,也会分,所以枯槁。人不如木。”之后,我悲痛欲绝。兄弟感同身受,不再分离,房前紫荆花又枝繁叶茂。四是展现本姓氏谱系圣贤的高尚品格。比如黄的《叔有高风》,就体现了东汉黄蜀都的高风亮节。他的性格:“汪洋若千顷波,不明而惑。”杨的《清白传家宝》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清官,一生清白。有人曾在当晚向他行贿十个金币,但杨真没有接受。行贿者曰:“薄暮无知。”杨真答:“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明?”千万不要受贿。曾的《三省传家宝》摘自《论语》中的一句话:“日日三省吾身——是不是对人不忠?”交朋友不相信?学不会吗?“告诫后人要像曾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五是表现门风简约、吉祥、富贵。比如写《忠恕》、《耕读》、《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紫气东来》、《和为贵》、《居吾处》、《春秋盛世》、《富贵满堂》、《贵府蓝欣》、《朱伯宋茂》、《和》

总之,“门单”虽然只有三四个字,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首先,每个门牌都是一个“微型家谱”,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祖、家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其次,“门单”是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的产物,居住在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离开亲人和祖籍后,不免感到空虚和孤独。这时候,门牌也起到了唤起祭祖意识的作用,让居住在不同支系的客家人感觉到亲人就在身边,脚下的这个新家就是祖居,从而大大坚定了他们在新家做生意的决心和信心。第三,通过门单,可以获得同宗的归属感,提高分支居民的社会地位。在过去,“门单”曾经像一根红线,连接着同宗、同谱之人的思想感情。无论相隔多远,他们永远是灵魂伴侣;不管你们是否认识,只要看到“家世表”,能说出你们家的来历,就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比回家久了还好。东道主也因远亲的到访而倍感荣幸。亲戚来的越多,他家就越厉害。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点对于分支居住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本土人之间的矛盾,宗族姓氏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时代,家族势力强大,意味着后盾强大,不会被土著或者其他姓氏欺负。当然,在那种矛盾斗争中,成为牺牲品的总是各氏族的穷人。时至今日,旧社会的土人与游客的矛盾、宗族名称的矛盾、阶级矛盾已经消除,但“门单”作为同宗人与谱系人之间纽带的功能依然存在。第四,“门单”具有教育后代的功能。如前所述,有些“门榜”显示的是他们高尚的品格、朴实的举止和勤奋的工作,是用来培养后代的。各姓氏宗亲都非常重视门牌的这种积极意义,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品德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利用门牌的这种积极作用,将其纳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让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门单”文化也是赣南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