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在济南结婚。我想知道有哪些婚俗,女方要给多少嫁妆。

建国前,济南的民事婚姻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女人结婚后必须“忠于丈夫”,丈夫死后不能再嫁,这叫“守志”、“守寡”。如果再婚,就会被歧视,称之为“二婚头”、“过了门槛的人”。男人可以纳妾,称为“两室”、“三室”;丧妻后可以再婚,称为“二奶”、“补房”。婚礼程序因家庭而异。清末民初,一般婚姻习俗要经过以下程序:议婚、订亲、婚礼、祭拜、回门、拜亲、祭祖等,称为“大婚”;穷人家的婚姻手续极其简化,有的人订婚后就拜天地、拜祖宗,俗称“小婚”。

首先,讨论婚姻

男的十五六岁,女的十七八岁,就有媒人来提亲。一般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男女通婚强调“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双方都非常重视对方的外貌和容貌。女方年龄贵很多,避免女方大一岁。女为二,金为长;女学妹,拿着金砖。经过牵线搭桥(俗称“做媒”),双方父母都有意交换耿铁,又称“换柬”。更帖上写着男女双方的生日(干部管教的年、月、日、时),两家都请算命的“相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婚姻基本就定下来了。有的还先相亲再换柬埔寨,就是女方父母先看男方,男方父母再看女方,双方父母都喜欢后再换柬埔寨。旧社会男女都有很多动物禁忌,比如“白马怕青牛,鸡猴未端,蛇鼠如刀锉,虎羊一旦退,龙猪难配,最怕做兔狗”的封建迷信。

第二,订婚

男女结婚商定后,改赴柬埔寨,行仪式,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印着金龙凤和柬埔寨双喜临门的红书帖叫龙凤柬埔寨。该男子在书帖中写下了“敬而远之,言而有信”“天作之合,天作之合,百年好合”等四个吉祥字;新娘家在她回柬埔寨允许结婚上写了“顺从玉音”和四个好字。男方陪同龙凤柬参加仪式,又称“彩礼”。结婚礼物包括首饰、衣服、喜庆点等。有4色赠品或8色赠品。通常会准备一份礼物清单,用盒子装着,由媒人领着送到女方家。少数富官富商送12到48套各种结婚礼物。作为回报,女方家有靴子、帽子、衣料和文房四宝。交换柬埔寨后,两人婚姻正式缔结,任何一方都不能毁约。

第三,结婚

婚礼结束后,选择一个吉日,俗称“见日”,准备结婚。婚礼前,男方父母给女方父母亲戚送去问候。收到柬埔寨问候的亲戚朋友要带礼物去祝贺。婚礼前一天,女方父母雇人把嫁妆送到男方家。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有4电梯,8电梯和16电梯。在富有的官员和商人家庭中有32部电梯和64部电梯。一般人们送的多是衣服、被褥、家用电器,而富有的官商家庭送的则是锦缎、金银首饰、雕花屏彩瓶等贵重物品。婚礼当天,男方在大门口贴喜字、对联,挂彩绸,在大门顶上放一对用筷子包着红纸的砖。富裕的官商家庭还会在院子里搭起五颜六色的棚子,宴请亲朋好友。院子里有一个花厅,里面供奉着天地之神,伏禄寿的三星级瓷像和桌上的花瓶、蜡烛,桌前铺着红地毯。女方家里也张灯结彩,招待亲朋好友。男方要请准新娘,女方要请准新娘。无论是准新娘还是准新娘,都要选择一个风华正茂,有父母,有公婆,有孩子的“丰满的人”。早上10,新郎穿上衣跨红绫,骑马或轿子引导鼓乐队和轿子到女方家结婚。女方要在轿子到来之前把门关上,等着轿子到来。伴随着乐队的鼓乐,新郎下了轿子,敲门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在红纸上用正楷写着“我来自御轮的侄儿”),然后开门领新郎进屋。新郎要向女方的祖祠下跪磕头,然后向岳父岳母下跪磕头,岳父岳母会站在他旁边鞠躬答礼。礼宾随后将新郎领到新娘家门口,新郎向门口鞠躬。新娘被邀请后,她去客房,岳家在那里设置茶,酒和菜招待新郎。大菜端上来,新郎就走了,这时鼓手打得很响,新娘被女客人搀扶着上了轿子,唢呐音乐一路不停。轿子到男方家,送别女宾时放鞭炮,迎接女宾扶新娘下轿,新郎亲自掀开轿子的帘子。新娘头上缠着红布,右手拿着如意算盘,被扶下了轿子。一人高举镜子,从对面照向新娘。新娘踏着红地毯走向花厅。亲朋好友都纷纷向新娘抛撒谷物和麸皮,后来变成了纸屑,称为“撒玉米豆”,俗称撒耳朵的谐音字,表示“邪”的意思。粘饼袋和马鞍被搭起,让新娘走过,并随之高呼“步步高升”、“岁岁平安”等吉祥话语。新郎新娘在同伴的帮助下站在北侧后,监礼人大声唱着“吉祥年、吉祥日、良辰吉日,送礼满堂”等喜歌。(歌词:明月照九州,内挂红灯,外挂绸缎。今天是个幸运日,轿子抬到大门口。大门口铺着红地毯,吹着喇叭,放着鞭子,亲朋好友站在两边,新娘下了轿子,由贵胄搀扶着。穿着红外套,穿着红外套,两边拿着酒壶,贵客扶着新娘走,跨过火盆,跨上马鞍。进了大门,添了喜气,进了二门,保了平安,走到院子里,八仙的桌子已经坐满了。一斗粮食,一个砝码,三支箭,一张弓,烧高香,献上祭品,祭奠天地之祖。新娘来到院子里,叫新郎拜天地。拜天,拜地,公公婆婆满意,四季发财,第五五福,第六六六大,第七七星,八仙,八仙,九礼,万事如意。后来,新郎新娘三拜九拜,称之为“拜天地”。新郎和新娘相互对拜三次,称为“拜礼”。祭天拜地后,新郎牵着红绫将新娘领进洞房。新郎拿着红筷子(张秋过去用擀面杖),把新娘头上的红布拿掉,然后坐在新娘对面敬酒,里面掺了蜂蜜,有人问:“甜吗?”新娘要回答“甜!”因为谐音是“加”(即生)。然后饺子上桌了。新郎新娘吃的第一对饺子,用红丝线扎起来,以示“好姻缘牵红线”。吃饭的时候要问新娘“你是生的吗?”答案是说“生”,表示可以生孩子。这就是所谓的“婚礼”。农村有吃轿子的习俗。长清县也有把吃剩的面条倒进床垫的习俗,以示留给未来的孩子吃。婚礼结束后,我们会“铺帐”、“坐帐”,在新娘的床上撒上花生、红枣、栗子、莲子,取早生贵子、少男少女生宝宝,甚至生宝宝的吉祥之意。淋浴后,新娘和新郎并排坐在床边。付完帐后,女性“一体机”会拧新娘的脸(即用线把脸上的头发拧下来),梳理头发,插上头饰,称为“开脸”。然后,就开始“吵”了。寝室吵的时候,是女嘉宾劝的。那一夜,朋友、兄弟、侄子都要在窗外“听屋”,有“无人听屋,子嗣不旺”之说。

第四,崇拜

婚后第二天,新娘要向祖祠跪拜,然后向公公婆婆、叔叔、伯伯等长辈跪拜,称为“拜堂”,俗称“拜”。姻亲和长辈的亲戚应该给新娘礼物,如硬币,珠宝或衣服。有句话叫“新人不敲矮”。

五、送小餐

婚后第二天早上,女方父母派新娘的哥哥或侄子带饭到男方家,先给男方父母道喜,再把饭送到新娘房里,称为“送小饭”。目的是结婚后,新娘的家人会去探望新娘。

六号,回到门口

婚后第三天早上,新娘先去厨房拜灶做饭伺候公婆。然后,新娘和新郎一起去他们父母家。新郎在岳家被称为“贵客”。新郎会去岳家祠堂磕头,然后向岳家长辈行礼。岳家将设宴款待。日落前回去,叫“躲着睡”。这叫“三日归”。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一起去岳家,俗称“走六天腿”。第九天、第十二天,我们去岳家,1个新娘可以在父母家住1个晚上,有的家庭还要等1个月,新娘才能回父母家“住月亮”,有“一月无空房”的说法。婚后第七天,新娘开始做衣服鞋袜等缝纫工作。等你住对了月份,把剪好的布拿回娘家做,一定要做1条裤子给新郎。

婚后第四天、第五天,新娘在婆婆的带领下,到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家,向她道谢,认亲。亲戚朋友们向新娘赠送礼物,这被称为“向她的亲戚致敬”。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着新娘去婆家的祖坟祭祖,坟前贴上粉红色的墓纸,称为“上西墓”。

到了40年代,繁杂的婚礼习俗越来越少,济南城里的中上层家庭多举行“文明婚礼”。结婚时,雇一辆汽车或马车迎娶新娘。红色的彩色丝绸挂在汽车和马车的前面,各种各样的绢花挂在车身上。鼓队(民间称为“洋鼓、洋号”)吹后面的车。举行婚礼时,新郎穿西装打领带,新娘穿白色或粉红色的西式薄纱礼服,用薄纱把头拖到地上,戴墨镜,由伴娘(也叫伴娘)陪同,女孩为她捧着薄纱。有主礼嘉宾和证婚人,新娘新郎三鞠躬。但仍有一些新旧习俗,如吵房、听房、回门、探亲等。

建国后,50年代,婚姻简单。大部分都是自由恋爱或者介绍人介绍的。男女双方同意后,去政府登记,领结婚证,这就是正式的婚姻。婚礼将在节假日举行,男女双方将胸前佩戴大红花,在毛泽东的雕像前鞠躬行礼,准备喜糖和烟招待亲朋好友,即完成婚礼。70年代结婚越来越流行讲排场排场。男方父母第一次见未婚媳妇,要送礼,多是钱。男方婚前第一次去女方家,要带充足的礼物,越多越好。结婚的时候,亲戚朋友给钱和东西。女方父母买嫁妆,男方买家具衣服。有些女人在结婚前向男方索要财产,尤其是在农村。城市里的人大多要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俗称“三转一溜”。在农村,有的直接要钱。上世纪80年代,结婚时,男女父母都要给孩子买高档家具和家电,比如电视、冰箱、洗衣机。婚礼前一天,女方送嫁妆。结婚时,新娘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男方用车迎接新娘,新娘下车时,点燃鞭炮,摆若干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婚后三天回国,女方父母设宴。有的人结婚就去旅游,这叫“旅游结婚”。近年来,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倡导节俭婚礼,组织集体婚礼仪式,但社会上大操大办婚礼之风依然盛行。

建国前,济南城乡有招赘、童养媳、鬼婚等特殊的婚姻习俗,建国后全部消失。

七、招赘

旧社会,有无子女妇女的富裕家庭,为了养老传宗接代,有招女婿嫁女儿家的习俗,称为“招赘”,俗称“招女婿养老”、“倒插门”。实行这种习俗的大多是农村家庭。大多数被招募的人都是来自贫困家庭的男子。婚后男方要改姓女方的,要有招赘妻子的书面证明。

八、童养媳

旧社会,家境贫寒的未成年女儿被父母送到婆家生活,经常受到虐待,俗称“团圆媳妇”。成年后“圆房”就是结婚。

九、鬼婚

俗称“招阴亲戚”。在旧社会,未婚青年男女去世后,他们的父母要找一个去世的未婚异性青年嫁给他,举行仪式喜结良缘。各家立一块灵牌,上面铺上红绫,用轿子把女方的灵牌抬到男方家,三天后烧掉,把女方的棺材和男方的棺材一起埋在破坟里。从现在开始,两家是姻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