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壮族人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一、初二持续三天。除夕夜,家家杀鸡杀鸭,蒸红烧肉,瘦肉粉,叉烧。除夕的米饭要蒸很多,象征着富贵。餐桌上应该有水煮鸡,有老人的家庭,炖猪蹄,整鸡。粽子是壮族人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年三十晚上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贵族食品,大的一两斤,小的只有两三两。此外,还有一种叫“凤馍”,是特大号粽子的意思,有一二十斤重。粽子很好吃。在正月初一和初二,客人们要吃粽子。春节期间,将举行唱歌、纺纱、跳舞和球类运动等文化和体育活动。

藏历新年

根据藏族学者的说法,在古代,西藏的春节不是在冬春之交庆祝,而是在夏季。“小麦在年初成熟”,“雪山下,小麦变黄,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有秋收前“找果子”的传统。人们穿着古代服饰,骑着马,沿着收割的青稞转圈祈祷,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娱乐自己和当地的守护神。相传这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物。

还有藏历十月初一的“麦收是一年的开始”。拉萨以东400公里的贡布(林芝)地区,四周是雪山和原始森林,至今仍是藏历十月初一,称为“贡布洛萨”。根据西藏的历史,贡布地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流行。藏历在十月庆祝新年,起源于那些古代。

大约在公元13世纪,萨加尔王朝统治西藏的时候,藏族人在藏历的第一个月庆祝新年。然而,农民们通常会提前在12月的第一天庆祝新年,这一天被称为“Solang Losa”(农民的新年)。因为藏历正月,春意萌动,农忙,农民没有心情过年。

在新的一年里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人,过年也要准备一件长袍或者一两件粗糙的装饰品,藏语叫‘萨居’,也就是新衣。这些,当然来自于藏族人爱美的天性。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屈桀这位神王辛,想从铜镜中观察人间的生活。每个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很快乐,给世界一些恩惠,穿着破衣烂衫,他很沮丧,带来灾难和瘟疫。所以春节穿新衣,就是讨好上帝之王。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队地走出喧闹的集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王耀山,插旗挂横幅,祭拜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会举行盛大的耕田仪式。农民们穿上节日盛装,壮牛们打扮得更漂亮了,额头上有酥油图案,角上有红旗和五颜六色的羽毛,肩上有五颜六色的缎子,缎子上有贝壳和绿松石,尾巴上有五颜六色的缎带。用“穿得漂漂亮亮”来形容她们一点都不为过。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把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春节称为“白色节日”。蒙古新年的准备工作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除了打扫卫生、洗澡、整理蒙古包外,还要穿上新衣、马佩红缨、戴上新马鞍。把整只牛羊用哈达送给自己最亲的亲朋好友。除夕吃“手抓肉”,以示家人团聚。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我们先向长辈敬酒告别,再向同行敬酒。亲朋好友交换哈达,祝贺你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第一天给长辈拜年肯定是早上。

白(巴)

白族人在除夕夜开始互相拜祭,互赠礼物。午夜过后,青年男女争相打水以示勤俭。早上全家人喝米花糖水,愿日子比蜂蜜还甜。早饭后,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来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打龙灯、舞狮、打霸王鞭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活动。

布衣(BY)

布依族要在除夕前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要熬到天亮。黎明公鸡一叫,姑娘们就跑到河边挑水。谁先端第一口水,说明她最勤劳,最快乐。

朝鲜民族

除夕夜,韩家彻夜未眠,嘎耶琴和笛子的古乐将人们带入新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大会,几位当选的老人登上“观月架”先看明月,寓意子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然后,每个人都围着点燃的“观月架”跳起舞来,伴随着长鼓、笛子和唢呐音乐。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格内”。除夕夜的早晨,家家打扫庭院,在大门前用杂物和牲畜粪便做了一个高高的垛。晚上烟囱点燃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雾,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把大块的肉、包子、饺子等食物扔进火里,祝愿人畜健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抓肉,进行各种辞旧迎新的活动。人们在房子西边的雪地里种上熏香,朝西鞠躬,以示对祖先的怀念。除夕夜,大家都吃饺子,饺子外面包着白线,寓意长寿。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妆舞会,听书和唱歌游戏。

高山(GS)

春节时,高山族的人们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村边饮酒,欣赏由乐器伴奏的歌舞。一些村庄还举行鱼叉比赛,并开展体育活动,如提篮球和杆球。

赫哲族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大家做年夜饭,剪窗花,贴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女人、孩子都穿上绣有云朵的新衣,去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招待客人的一道美食,有酸辣味的“踩伸”(生鱼),香脆味的“炸鱼发”,透明鲜红的三文鱼籽。滑雪、射草靶、过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痴迷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人

拉祜族从正月初一到初四过年,从正月初九到初十一过年。腊月三十晚上杀猪做糯米饭,各家做一对大粑粑,象征星星,表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拉祜族也有聚在一起养老的习俗。

满族人

满族人庆祝春节需要贴窗花、对联和“神”字。今年三十,全家人都会买饺子,饺子讲究打褶,和尚头的饺子也不能掐掉,怕他一辈子“秃顶”。饺子要包成排,象征着新的一年财运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放一圈,怕没活路。

畲族

畲族春节要取谐音字,祝他们新的一年好运,天天粘。大年初一,畲族祭拜盘瓠始祖,全家祭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制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

土家族过年要跳“波”。过去跳舞摇手时,在“波堂”里挂三个笼子,里面挂着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和蹄。然后,身穿红袈裟,头戴皇冠的老土司,手持乐器,挥手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神之后,他们跳舞。现在,土家族不仅用手跳舞,还玩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

退伍军人事务部

佤族人在元旦互相祝贺,特别是向寨子里的长辈祝贺。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甘蔗,象征团结和谐。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夜晚聚集在广场上围成一圈跳舞,老年妇女则穿着长裙。几十个人一队,手搭着前辈的肩膀,唱着古歌,轻盈地移动着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