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河订婚习俗

呵呵,这个问题,我刚看到齐河的婚俗。

有句话说,订亲是“有大有小”的。“小见面”是指男女双方由媒人安排“相亲”,进行非正式接触。如果达成初步协议,双方将同意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进行“大会晤”。开大会时,男方必须给女方带礼物和奖品。大会结束后,男女双方可以随意交流。随着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媒人可以择吉订亲。订婚时,男方仍要带礼物(通常是烟酒糖肉等四色礼物)和彩礼,并在媒人和宗族长辈的陪同下,正式到女方那里交换“庚帖”,又称“订婚帖”。这是正式的订婚。

男女双方凭单位介绍信到登记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方为合法夫妻。婚礼一般破除迷信,大多在农闲时节在农村举行,形式大大简化,但还是要选吉日;办公室通常在假日举行。结婚前,男方必须正式向女方要“结婚贴”和彩礼(衣服、布料、首饰等。),同时让阴阳师写一张“脸贴”交给女方。内容有婚期吉日、用人禁忌(送新娘上、下轿子的女子要从新娘属相往前推,无一、五、九,如果新娘是猪,就不需要狗、马、虎)、途中事项(“鲁豫井、石头、寺庙铺红地毯”等等)以及在哪里上、下轿子。南方地区有大小婚:有鼓乐者,执事迎亲,宴宾朋者,为大婚;那些坐轿子(新郎不去)不声不响迎接新娘,不等客人的,就是结婚了。北方地区的嫁和送是有区别的:新郎娶女方;女的发给男的,就说是发了。

80年代奖金一般是“二四六”,即2000元、4000元、6000元,女方酌情返还。90年代增加到“四六八”(4000元、6600元、8800元),增加“三金一木”(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和一辆轻骑牌木兰摩托车),领结婚证后拍婚纱照留念;265438+20世纪初,奖金增加到“万里挑一,万无一失”(即1001元,15010元)和“三金一楼”。

结婚前,女方准备嫁妆,在前一天或一大早送到男方手里;男方装修新房,贴请帖,贴喜帖,包红砖(用红纸包两块新砖,用红线绑两根新红筷子放在门房上),摆好饭桌。

男方雇了一辆车,叫人抬了一个食盒,里面装满了“四色礼”(必须有一刀肉)和“关节面”,还带了一只黑公鸡,叫“长命鸡”,来参加女方的婚礼。女总策划准备餐桌和请客。新娘吃过饺子后,打扮成宫服凤冠,头上盖着红,被扶到轿子上。一般都是她哥嫂陪她去男家。男方还是用剩下的“关节面”把箱子背了回去,把女方陪同的“长命鸡”(黑母鸡)和男方带来的鸡一起带了回去。新娘下轿前,人们在轿子周围放鞭炮,称“辽轿”。下了轿子,坐在椅子上,被抬到院内香案前(后来由新郎抬到院内),祭天、祭父母、祭夫妻的仪式开始了。新娘进门时,必须跨过放在门槛上的马鞍,以祈求婚后平安;另一些人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再次跨过火盆(在房子中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新娘致敬的仪式的程序相对简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婚礼庆祝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拜堂仪式由专业的司仪操作,用来烘托和渲染现场的气氛。当天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收受礼金。新娘拜祭亲友长辈,拜祭者需要出资回报,称“拜金”。晚上蜡烛通宵点着,被称为“长命灯”,年轻人深夜闹房听歌是常事。

第二天,夫妻二人陪着带着礼物的人坐车到女方“后门”(穷人家结婚不回门),女方摆酒席,邀请亲朋好友陪女婿,收礼金。酒席后早点回来,有句话叫“新人来不了。”下午由嫂子或姐姐引导新娘祭奠祖先,然后拜访住在门边的长辈。朝拜者还需要破钱(钱用红纸包着)。此时,新娘脱下婚纱。

婚后一个月内,女方定期接送女儿,三天到六天或者四天到八天不等。第一个叫,送,一定是爸爸或叔叔,叔叔来叫,妈妈或阿姨,阿姨来送,有句话叫“爸爸叫妈妈送,从来不生病。”临近满月回老公家“过月亮”。三年之内,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必须住在娘家。还有“正月十五,你不看灯,你看灯死;八月十五不赏月,婆婆就死了。三年后你才能自由来去。现在已经逐步放开了,在城市居民家里早就废弃不用了。

/445279616/信息中心?ptlang=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