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原住民的习俗和特点。规矩
献哈达是对藏族客人的最高礼仪,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丝巾。以白色为主,也有淡蓝色或淡黄色,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颜六色的哈达。五彩哈达是用于最高和最庄严的仪式,如佛教。
2.服装:藏装主要是传统的藏装,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胸。女人冬天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里面是各种颜色和图案的衬衫,腰前有一条五颜六色图案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欢哈达,视之为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一种雪白的织物,一般宽约20至30厘米,长约1至2米。它是由纱线或丝绸制成的。每当有喜庆的事情,或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或拜访长辈,或远行,都要献上哈达以示敬意。
3.饮食习俗:大多数藏族人一日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大时,有一日四、五、六餐的习惯。藏民大多以糍粑为主食,即炒青稞,磨成细粉。尤其是在牧区,除了糍粑,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糍粑时,用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混合。糍粑便于储存、携带和食用。在藏区,随时可以看到有羊皮糍粑口袋的人,饿了就可以吃。以前藏族人很少吃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其次是猪肉。藏族人吃牛羊肉讲究新鲜。人们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把大块的肉放在盘子里,用刀切开。牛羊血加剁碎的牛羊肉,灌入牛羊小肠,制成血肠。肉通常用风干的方法储存。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吃不下,就切成块,挂在通风处晾干。冬天做风干肉,既能防腐,又能冻结肉中的血液,保持风干肉新鲜的色泽和口感。最常见的是从牛和羊奶中提取的黄油。除了在膳食中使用的黄油,它也被广泛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奶渣也是常用的乳制品,藏族人普遍喜欢喝青稞酒。尤其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藏式炊事炉自成体系。在藏区,家家都有酥油茶筒和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人都是用干牛粪做燃料,用铁鼎做炉子。
云南藏式茶具、酒具、餐具都是铜制的。其他地区的藏族人喜欢用木碗,用红、黄、橙三种颜色的颜料上色。比较精致的是在碗中包银。牧区藏民要随身携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于切食、宰羊、剥皮、剪帘等。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物:除了糍粑、青稞酒、酥油茶,还有很多典型的藏族食物,比如祖玛饭、传统的藏族宴席食品,都是用祖玛、大米、黄油烹制而成。血肠是藏族传统菜肴,以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是一种传统的藏族菜肴,由发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4.节日: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是阴阳合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配合阴阳。每60年阴火兔(丁卯)年为始年,月有大小建筑,一般为三年。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人有看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人们举行庆祝活动,纪念佛陀的生日和唐文成公主进藏的吉日。藏族节日有萨加达瓦节、雪顿节、元宵节、水果节等。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开始准备和购买年货,家家户户都要用酥饼炒果子。除夕夜大扫除,用石灰粉在大门上画一个象征永恒的符号,表示祝贺和好运。每一个云南的藏族人都会在除夕夜吃面团(类似于饺子)作为晚餐。面团里有石头、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吃石头包的面团,说明他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吃羊毛包的面团的人,说明他心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会举行宗教活动。“雪节”是每年藏历的7月1日,原意是“酸奶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酸奶吃,后来还会加入藏戏的内容。很多人在雪顿节都要带着黄油容器、茶壶、暖水瓶,带着食物去风景优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观果节”在观果节期间互邀宴饮、野餐,迎接秋收。还有“洗澡节”、“冬令节”等传统节日。
以上是藏民。
巴罗人长期生活在高原和峡谷中,他们的服饰也显示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动物皮作为原料是巴罗服装的一个突出特点。过去,巴罗民族地区流行一种草裙,叫做“鸡棒”,是用鸡爪沟里的稻草做成的。现在女性穿土布裙,习惯在外面套一条草裙,保护布裙。巴罗女人喜欢穿亚麻编织的双排扣无领窄袖上衣,外面盖一层小牛皮,裹一条过膝的紧身裙,裹上裹腿,两头用带子绑住。他们非常重视佩戴装饰品,除了银铜手镯和戒指,还有几十圈蓝白相间的珍珠项链,腰上衣服上串着许多贝壳。巴罗妇女身上的饰物有好几公斤重,可以装满一个小竹篮。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的交换收入,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在节日期间,女人们打扮起来,互相比较美丽。男装充分显示了山区狩猎生活的特点。他们大多披着羊毛做的黑色披肩,披肩到肚子。背上贴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绑在肩上。里面穿着藏袍。Bogar部落男人的帽子更是独一无二。它们用熊皮压成一个圈,类似于带边的头盔。帽檐上方有一圈皮毛熊皮圈,周围挂着熊毛。帽子背面还有一张方形的熊皮。这种熊皮帽非常坚韧,狩猎时可以迷惑猎物。男人平时出门,背上一把弓箭,肩上一把大刀,高大的身躯配上其他闪亮的饰物,显得格外威武帅气。巴罗男女喜欢佩戴一条雅致的腰带,由藤条、皮革和羊毛制成,并编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不仅用来系礼服,还用来挂刀、刀等铜贝饰品。佩戴长刀是巴罗男人的爱好。它不仅被用作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它不仅被用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还被用来砍竹子和木头,建造藤桥,建造房屋,甚至剪头发和兽皮...除了长刀,弓箭是狩猎的主要工具。巴罗人制作弓箭的技术很高,使用弓箭也很熟练。巴罗人从小就练习射箭。我很讲究弯竹弓,削箭杆。制作弓不仅要选择竹种和竹龄,弓的长短粗细也要有固定的规格。轴、箭头、箭羽的选材和制作工艺也非常精细。制作一把好的弓箭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巴罗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它的客人热情有礼。客人进门,总是让他们坐在壁炉边的桌子上方,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肉干、奶渣、麦饼、酥油茶招待客人。巴罗人有一个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当主人给客人提供食物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会高兴。客人用餐前,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吃一口饭,以示酒饭无毒,对客人有诚意。客人来村里,如果有婚礼,会和村民一起去主人家祝贺,喝酒唱歌。巴罗人把留住客人、取悦客人视为一种荣誉。如果对客人不热情,或者让客人生气离开,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被人看不起。父子联名制:即氏族男性成员的名字与父亲的名字相连,父亲的名字与祖父的名字相连。每个人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首字母是父亲的名字,后缀是孩子的名字,严格区分,世代相连,形成谱系。这种父子命名系统可以记住或说出伊尕尔部落男子中五至十代人的祖名。知道谁是家族中最亲近的人。在父子联名的排列上,却是宗族外嫁,女儿要嫁出宗族,所以在族谱中不占主要地位,家族传承完全由父系延续,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有的部落骂人的时候喝血酒。博加尔人每年秋收后都要庆祝宰杀,把还没凉的牛血倒在黄油里喝。他们认为野牛的骨髓从生食中吸出来是最美味的。一些巴罗人经常把狍子肉剁成肉酱,拌上辣椒和姜末作为配料。烧烤是巴罗人加工食物最常见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将整条鱼放入火塘,用热灰掩埋,短时间内炖熟即可食用。在山上捕捉大型动物,不仅烤着吃,还会切成肉条,烤后保存很久。除了少数散居在墨脱、米林的巴罗人与藏民共度藏历新年外,各地的巴罗人都有自己的节日。洛巴的农历新年是根据国家历法推测的。虽然节日时间不同,但都是在一年的劳动之后。自称“帕塔尼”的巴罗人有一个叫“莫朗”的节日。节日日期由巫师选择在农历十二月或正月,流行地区是西藏罗瑜的西坝夏曲。当时全村的少男少女排成一排,身着盛装,在巫师的带领下巡游到邻村。路过田野时,巫师们撒米粒,少年们挥舞长刀敲打铜盘,队伍末尾的一位老人沿途撒米线。经过要播种的土地时,手持竹制男性生殖器的年轻人到田里跳生殖舞。每次去村里的广场,我都载歌载舞,村里的人都准备了酒,热情地招待我。游行队伍会走遍部落的所有部落。这个节日意在祝愿丰收。因为人们认为农作物的繁衍和人类的生育能力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在田间跳生殖舞。
以上是巴罗国籍。
门巴族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门角、墨脱、商洛、重庆及其毗邻的东北边缘地区。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常用藏语。门巴族主要信仰苯教(一种原始巫术)和喇嘛教。门巴族民间文学丰富,民歌优美,历史悠久,其中“萨玛”酒歌和“夏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稻作、畜牧和狩猎,擅长编竹藤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和藏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婚
门巴族的婚恋是自由的,多为一夫一妻制,结婚仪式也颇具戏剧性和趣味性。婚礼当天,新娘早上盛装打扮,由父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护送到婆家。出行前,新娘向父母告白,父母抚养我却离开了父母。真的很抱歉。新娘家通常会给女儿手镯、戒指、头饰、腰带等。作为嫁妆,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件劳动工具。另一方面,新郎已经让媒人带几个聪明能说会道的人在路上等着婚宴。他们拿着竹筒酒,在路上请新娘喝了三次。到了新郎家,进屋坐下,摆上酒肉油饼招待客人。新娘的叔叔是最受尊敬的。他代表父亲说话。这时,他开始制造麻烦。酒不好酿,肉厚薄不均。他问:是我女儿不好看吗?……他每次说话都用拳头使劲敲桌子,假装慌张。于是新郎家一次又一次的陪礼,赶紧献上哈达,又添酒又添菜,直到新娘的舅舅满意的点头。其实,这种戏剧性的挑剔,目的是为了试探男方的诚意。酒喝了一半,大家即兴载歌载舞,玩得不亦乐乎,彻夜未眠。富裕家庭的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四天。这也是少男少女互相交流,谈恋爱的好机会。
节日
门巴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宗教节日,一种是元旦。宗教节日主要在曲克节、萨加达瓦节、达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门巴族新年节主要在新年举行。
屈克节:每年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诵读经文,手持经幡,在村落和庄稼间游走,祈求神灵保佑,人民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带酒米,在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持续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都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拿出一定数量的糍粑、酥油、青稞酒给寺庙。寺庙的喇嘛会把糍粑做成“量”,分给大家吃。大家会互相敬酒,一起吃饭。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前屋后点上酥油灯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忙季节的标志。从今天开始,人们会
大巴大法研究会:是墨脱教派的一个宗法大法研究会。丰收年的11月至12月举行,持续3-18天。它不是在歉收年举行的。主要活动是诵经、跳跃和表演宗教戏剧。人们自带酒肉和食物,聚在一起,白天喝酒看舞蹈表演,晚上在野外点篝火,唱歌跳舞,庆祝节日。
达旺大法会:每年藏历11月29日举行,为期三天。节日期间,人们不仅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瓦萨姆”和牦牛舞,还会举行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如赛马、拔河和射箭。
新年: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人的新年从藏历1月1日开始,到1月15日结束,基本上和藏族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人的新年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年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1月1日开始,持续2-3年。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有特色的节日。从藏历12月1日开始,持续10-15天。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屋子,宰杀牛羊,摆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拜访庆祝,载歌载舞,饮酒狂欢。此外,还将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拔河、摔跤、抱石和射箭。
葬礼
门巴族的葬礼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就丧葬方式而言,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也有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葬,也有二三葬的复合葬。丧事流程比较复杂,活动比较多。门巴族丧葬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区的门巴族对如何看待和选择丧葬方式有不同的观念。
安葬方式的选择不同,但葬礼前对遗体的处理和仪式基本相同:死后用绳子或死者的腰带捆绑遗体,双腿弯曲或蹲伏,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男死者左手搁胸,女死者右手是胸,看起来像胎儿。为死者立棺,摆供品,死了好几天。太平间期间,请喇嘛念经,选择安葬方式、安葬时间、安葬地点,确定抬尸人和尸体离开房屋的方向。
在各种葬礼中,土葬和水葬是最常见的,被普通大众所采用。火葬、天葬、崖葬多为富户、酋长、喇嘛所用。屋顶葬和屋底葬只适用于英年早逝的未成年子女。
禁忌
墨脱门巴族认为,每月的5日、10日、15日、25日、30日是“丧日”。在这几天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下地干活,禁止柴火和鱼上山下河,不允许杀动物。他们只能在家做家务。
猎人外出打猎前三天,不能在家酿酒,外人不得入内。
家人出行或交流时不能当天扫地,违背了人和动物不能相安无事、交流不畅的信念。
家里有人生病,要在门口插一根带刺的树枝,表示外人不能入内,以免把鬼带进来加重病情。半夜禁听鸡鸣,鸡鸣不吉利,事不顺;蛇进入屋内或看到死蛇,都是凶兆。
有些地方有关于男女婚姻的禁忌,比如鼠与马,牛与羊,狗与龙,猪与蛇,猴与虎。人们认为,人在十二岁、二十五岁、三十七岁、四十九岁、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和八十五岁时可能会遭遇灾难。门巴族人称这些年龄为“嘎”。
新娘出嫁,新郎被法律收养,途中遇到提着空篮子或空水缸的人是忌讳的。如果他们避免不了,婚后会有不祥之兆。?
以上是门巴族。
可以在百度百科了解更多,也可以看民间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