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桓案之谜揭开两座朱升墓之谜——疑云重重的朱升父子(上)

揭开两座朱升墓的神秘面纱

——神秘的朱升父子的葬礼(4)

洪武二年(1368)朱升邀老龟山回石门,两年后(1370)因肺病死于石门家中。

但他的墓在江苏盐城,是朱的后人修建的。墓碑记载“洪武二年,以年事已高,祭祖为由,辞官退隐。”凯夫人跋山涉水,渡过长江、淮河,抵达东海,转往西溪余旭,并在南龙岗建房。次年病逝,葬于盐城南龙岗文曲沟,享年72岁。"

从朱升的《林峰集》和朱仝的《府补集》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朱升生前和死后的人生轨迹。可以确定,朱升的晚年是在石门度过的,盐城的记载是错误的。

至少,有证据表明,第七孙朱墓落于盐城,卒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十二月(据出土文物)。

从去世的1370年,到第七孙朱去世的1504年,中间间隔了134年(平均世代为19年,符合徽州宗族特征)。

朱升死后,为什么要在入口后埋葬詹天?

朱升的墓在哪里?

古时候徽州人有个习俗。60岁以后,他们必须自己准备棺材和坟墓。朱升已经为自己准备了一块墓地,那就是詹天。

在朱的文集里,有一篇写的五律《德湛田家丞》:

朱升的墓址一定是风水先生选的(他是这方面的专家)。这首诗并没有标明时间,但从《海中风尘》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已经控制了大局,国内局势趋于稳定。从“为什么亲友哭,笑入坟墓”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升对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漠不关心。

然而,朱升死后,詹天并没有立即下葬。据弘治《徽州府志》载,葬于“入口处,后葬詹田”。

仔细看《安徽省地图集》(2011版)显示,休宁县有一个支乡,距离石门约20公里。石门附近还有一个分支,是个自然村。离石门只有2公里左右。

显然,朱升的墓首先葬在石门附近的岔口村,而不是在距石门约40里的休宁岔口乡。

我查了明朝嘉靖到民国歙县的区划。《民国歙县志》中,石门、岔口、湛天都属于二十五都,湛天都是湛天。《康熙字典》说,詹“既有学问,又有见识”,“与詹天佑有联系”。

当时为什么不把朱升选中的风水宝地湛天埋了,先把入口埋了?这个谜团可以从朱彤的文章中解开。朱仝在《临死哭祭考》中说:

唉!时间过得很快,顺序变了,死神在脸上哭,又崩溃了。按礼三月葬,今不能遵者,浑有禁葬书之说。这对于关注过生活的人来说,是一个坚实的考验,无法打破他们的迷茫。

古代汉族的丧葬仪式很讲究:孝子从父母去世到出殡哭个不停;葬礼后想到父母就哭,而且不选时间,这叫“一直哭。”“卒”是终止的意思,“卒哭”是为了结束“一直哭”的牺牲。此后改为每天早晚一次的哭饮,称为“有时哭”。

按照周代的礼制,士子葬于三月(丧礼后须停葬,历时三月),自葬日起,接连举行三次祭祀仪式,第三次祭祀仪式后的一天举行“祭亡哭”(天干吉日法,甲、丙、戊、庚仁之日为刚日,乙、丁、吉、辛贵之日为柔日)。此时距死亡开始约一百天。后世民间的“百日祭”源于“临死哭丧”仪式。

朱仝话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死而哭”的祭祀快到了。按照古代的仪式,葬礼应该在葬礼结束后的三月停止,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遵守这个规定了,因为葬礼书上有一个禁忌,必须避开这一天(朱升死于12月)。阴阳学说是朱升平时研究最深的理论之一。所以,只有按照朱升的理论,提前进行“急葬”(急葬是指家里穷或者他因为其他原因不能留到三月,死后才葬)。

由于是急葬,没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就临时埋在了入口处,后来选了个吉日,重新埋在了风水宝地占天。

这应该是朱升在入城后埋葬詹天的原因。

詹天在哪里?

展田位于秀田交界处。现在地图上没有占天,只有赵天。詹、、詹的读音为zhān,同音字。

从占田到左田有一个地名变化的过程。嘉靖《徽州府志》记载歙县有左田、石门、黄墩等6个村。

清顺治《歙县全图》中,25城地图中有石门、湛天,湛天成了湛天;

在青干隆,25都图19村仍存在石门村,占田村(可能合并)已丢失,新增岔口村。

到了青岛光,第二十五都在图44村,又加了湛田村,湛田又成了湛田;

民国时期,25都图40有6个村,包括石门、占田、南溪南、若墩等。此外还有石滩、乔婷、承天、岔口等村庄。

2005年有王村镇治田村,石门乡石门村。解放前的二十五都治田村和石门村分属两个乡镇,一直保持到现在。而岔口村去了其他村,但还在地图上。

因此,湛田、赵天、湛田、岔口、石门都在明朝二十五都的范围之内,这与史书记载的朱升的埋葬地有关。

盐城为什么会有朱升墓?

现在,问题已经基本搞清楚了。入关后,朱升墓先迁至占田,即现在的歙县王村镇赵天村。

朱升死后,朱彤去了京都工作。洪武十八年(1385),卷入户部侍郎郭桓案,冤死狱中。这一年,他才46岁。

我以为朱仝死后,他的孩子会离开石门逃离家乡,可能去盐城。但是看了范来的文章,感觉并不是这样。

范莱(1538-1617),即范莱阳,休宁人,万历进士,任浙江右使,调任福建左使。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死后246年,79岁的范来“过了玉树村,却与程公婆结亲,从深脚到石门”并结识了朱的后人孙士信、朱、朱(。

这个信息太珍贵了。按年表,朱世新等人大约是朱升的第十三个孙辈,至今仍住在石门,虔诚地坚守着祖先,保存着朱升画像的遗迹,连朱元璋题写的“梅花正月”的匾额,也依然如新。

据盐城出土文物发掘,早在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第七孙朱就葬于盐城。这表明朱升的一些后裔已经离开石门谋生。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1.朱彤18岁结婚。朱升活着的时候,他有孙子。朱仝冤案牵连的是贪污案,不是谋反案,不会像李善长那样害了九大世家及其后代。因此,朱仝的后代至今仍和平地生活在石门。

第二,尽管朱升去世多年,但他的光辉将永存。历代都有官员、文人来石门朝拜。在朱的诗集里有许多这样的颂词。如洪武四年(1371),镇将军王来新安“旗民晚留石门”祭奠已故院士朱公之灵;洪武四年,门生黄叔于十三年(1518)联其弟全等人、,唐高(状元)翰林所撰,亦来祭奠,并留有奏章。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朱升死后246年,福建左布政使范来仍来石门吊唁。这表明人们对朱升的向往从未停止过。朱升的后代仍有人坚守祖先和老屋供人凭吊。

三、久而久之,朱仝子孙繁衍,那一小块田地很难养活一大批人。朱的后代有的离开了大山,有的上学做官,有的下海经商以求生存。

我看过一些徽商的史料。成化、弘治以来,部分徽州人出国谋生。这就是徽商的前身,这些人最早涉足盐业。研究徽州的一些族谱,知道安徽歙县湛田上潭的程氏家族有人迁居成化其他地方,后来他们的后代去福建经商。

朱升的第七孙朱,葬于盐城。另一方面,盐城从西汉(这是一条载盐的河流)开始建立杜妍县。那时候到处都是煮盐亭。“城周围有盐场”,是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中心。

也许朱的祖先也在成化年间外出谋生,定居盐城经商,成为首批徽州盐商。“凯夫人渡长江淮河到东海,转西溪余旭,在南龙岗造屋”。这份族谱记录应该是朱祖先的活动轨迹,但绝对不是。因为,年老多病的朱升夫妇经不起这种折腾,他们不会把祖先和后代抛弃在老家,自己照顾自己。当朱的祖先离开石门时,他们可能带走了的一些遗物,如衣服和帽子,作为纪念。当他们到达异乡时,他们把这些衣服作为朱升的纪念碑埋了起来作为纪念。为了在清明等节日祭奠晚辈。

衣冠冢是古代常见而重要的纪念方式,始于黄帝。汉书?关于郊祀:“论(汉武帝)曰:‘听说黄帝未死,有墓。“为什么,”或者说‘黄帝随仙上天,群臣葬衣’”。《史记》中有关于衣冠冢的记载。

杨贵妃的衣冠冢在长安,史可法的衣冠冢在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杨静、袁崇焕、孙中山等许多名人都有衣冠冢。祁门古英雄梅桓说葬在祁门,说葬在江西余干县梅岗。两个地方都有坟墓。有一种说法是梅的尸体葬在梅岗,墓(也许是冠墓)在祁门县南郊的五法寺。就连清朝的统一记录也支持这种说法。

有一点是肯定的:朱升死于徽州石门,遗体葬于赵天。

至于盐城的墓,如果有这种东西,那只能是衣冠冢,不能说是假墓。

纪念碑也是后代祭奠的圣地,我们感谢盐城人民纪念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