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上海的城隍庙、大经阁和市场景观。
一组拍摄于1910的老照片,与你分享老上海的大经阁、城隍庙、普通人的生活。
上海开埠前,北门外是大片农田。护城河外,有一口洋泾浜。租界开放后,过护城河就是法租界。在前景中,你可以看到通往新北门的桥的一角。左边是张恒峰的布店,右边是海上月华楼。
大井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它是一座三层的亭子,结构精巧,造型独特。旧时男女谈婚论嫁,择良辰吉日,必先来大井阁求神,大井阁被称为“月下老人祠”。
道观大门与正殿之间的庭院。有一个巡警威严地站在大厅前门中间。门两边都有“做个好人,过个清醒的生活,做点好事,学学鬼神”的对联,至今还在。
乞丐已经出现在上图中。他跪在大殿前的石狮子旁,面前放着一个铁皮桶和一个乞讨用的竹筛。他不停地拍打手中的木鱼,以引起路人的注意。
如今的城隍庙依然人山人海,但物是人非早已今非昔比。
一群男人包围了一个卖书的摊位。所有人都扎着大辫子,穿着长袍,表明他们是一群学者。白色是今年的流行色吗?
1559年,四川省使节潘云端从自家花园开始修建此园,前后耗时20余年。
街道两边有很多商店,左边有一个供水插头。右边是恒一盛豪服装店,门口的牌子上还写着“武文庙带”。当时上海有一家以定制高档衣服闻名的“恒一升”店。这家店和它的音、字都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它。
从南京路向东看,可以看到远处河南路的一角,左边是杨庆和银楼。乾隆三十八年(1773),上海本县第一家银铺杨清河开始营业,长期占据上海银铺的龙头地位。
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街边小店的玻璃窗上落满灰尘,一个穿着布鞋的中国警察站在路中间,一个赤脚的司机冲进画面。
在河边的一个木匠车间里,两个工人正在齐心协力地在齐新锤打木板。手工羽毛球在过去没有电锯的年代非常普遍,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河岸上停满了船只,桅杆如林。一个码头工人正背着一头黑猪往船上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