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命名习俗
在“御七夜”的仪式上,孩子的父亲首先展开了一对精致的吊轴,上面用毛笔用楷书写着孩子的名字,汉字旁边还标着日文注音。然后,父亲会解释名字的含义和命名动机。第一次做父亲的情绪激动,常常引来与会者的掌声。然后大家都举起了酒杯,说了很多吉利的话。最后拍了很多纪念照。
日本有各种专门的字典和有名字的字典。图书馆和书店都有柜台。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以生辰、阴阳、五行、笔画命名。有一种说法是,儿童是强壮和无病的动物,所以熊太郎,虎太郎,牛,羊,马和狗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另一个命名习惯。据说袈裟的名字对难产婴儿,尤其是脖子上有脐带的婴儿来说是最吉祥的。因为脖子上的脐带就像和尚的袈裟一样围在身上。日本袈裟和“今天”发音相同,所以大多数取名“今天”的孩子出生经历都不好。藏民:满月后,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仪式出门。这一天,孩子们要换衣服,通常从家里出门,往东走,以求好运。有的第一天去寺庙拜佛,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新生儿的一生。孩子第一次出门,往往会在宝宝鼻尖上抹一点锅底的黑灰,表示宝宝出门不会被魔鬼发现。
以前老百姓向活佛或喇嘛求名,没有特别的仪式。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向活佛或和尚献上一条哈达和几两藏银,以说明婴儿的性别。贵族等上层阶级常带婴儿到活佛面前献发,活佛剪下一把婴儿的顶发作为剃度的象征,然后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如果孩子长大后出家(或在家)了,还需要堪布、翁泽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才能得到法名。活佛,堪布等。经常把自己名字里的两个字加到宝宝名字里。比如活佛取名阿旺赤列,就给人起阿旺顿珠、阿旺卓玛或者赤列朗杰、赤列曲真之类的名字。但也有一些是随便起的名字,没有自己的名字。在西藏的乡镇,更常见的是要求活佛、喇嘛起名字。所以乡镇的名字比牧区的名字更有宗教色彩。缅甸:缅甸人没有姓,通常在名字前加一个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年轻人自称“Maung”(意为弟弟),以示谦虚。他们还对年轻一代或青少年称自己为“Maung”,对同龄人或兄弟称自己为“Ko”,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称自己为“U”。比如一个叫“昂吉”的人,随着年龄和地位的变化,就叫“貌昂吉”、“高昂吉”或者“乌昂吉”。
此外,一些人在他们的名字前加上“Thakin”,“Bo”,“叶波”,“SaYar”(意思是老师和医生)。
缅甸妇女,无论是否结婚,通常在名字前加“马”以示谦虚;对晚辈或同辈也叫“马”(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叫“杜”(Daw,意为姑姑、姑母)。如果有一个叫“谭敏”的女人,根据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人们可以称她为“马谭敏”或“”,她自称“马谭敏”。
据统计,缅甸人用来起名字的词不到100个。只要把这些单词放在一起,使它们的声音流畅悦耳。所以缅甸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为了表示区别,姓名前或后常加上籍贯、工作单位、职业名称。
& lt/SPAN>。& lt/p & gt;4法国纵观全世界,我对法国名字最不感兴趣。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已经成为为了命名而命名。虽然有些意义,缺乏原创性,但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像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毫无意义的名字。多无聊啊。这跟法国的历史和民风有关。法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和创造自己的名字,所以人们只用一个常用的“百家姓”。根据年代不同,有的名字已经消失,有的又死灰复燃,有的吸收了欧美国家的一些名字进行演绎和补充。很多法语词典的附录里都有一大串名字,这似乎是为人们选择名字而设定的范围。就像中国古代的赶考八股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挑三拣四,导致同音字太多。同音词太多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可笑的麻烦,其弊端不言而喻。5非洲:乌干达-肯尼亚边境游牧民族南迪人出征作战时,家乡没有人能提义务兵的名字,必须用鸟的名字称呼。如果孩子忘记了这个禁忌,脱口而出远方士兵的名字,他妈妈就骂他:“不要说天上的那些鸟!”"
如果刚果的班加拉人在捕鱼或者捕鱼回来,他的名字就暂时不用,没人能提。不管渔夫的真名是什么,人们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叫他“穆威尔”。原因是河里到处都是精灵。如果你听到渔夫的真名,你就会捉弄他,让他一无所获或少得可怜。即使渔夫抓鱼带上岸,买家在卖鱼的时候也不能叫真名,因为此时此刻,如果小精灵听到渔夫的真名,就会记在心里,日后惩罚他或者损害他抓到的鱼,让它卖不出好价钱。因此,如果一个渔夫被任何叫他名字的人严重伤害,他可以要求无意中叫出他名字的人以更好的价格购买他的鱼作为补偿。
乌干达部落的鲁格巴拉人非常注重用母亲给新生儿取名,他们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它们往往表达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行为和性格,如“懒惰”,表示父母懒惰;《在啤酒杯里》,父亲是个酒鬼;“不行”,母亲给丈夫准备的饭菜太差了。这些名字大多不是对父母的褒义词,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疏忽、品行不良或社会地位低下、物质匮乏。诸如“邪恶女巫”、“养汉族妻子”、“没有家人和朋友”、“可怜的丁当”和“饥饿”等名字都是名字,而当地Banerou人的名字往往与死亡、悲伤、贫穷和邻里敌意等主题有关。
非洲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讲的是一个有名字的故事:一位母亲接连生了六个儿子。长大后,他们一起旅行,很久都没有回来。母亲又急又担心,却又无能为力。后来母亲生了第七个儿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正好倒在母亲的大拇指旁边,所以取名“大拇指”。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以前在坦桑尼亚工作。据他说,那里的人喜欢用“少校”、“部长”等官职来称呼。有一次他问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但年轻人说:“再见。”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女孩,问了她的名字。她说,“你好。”他回答:“谢谢。你叫什么名字?”女孩说:“你好。”这样重复了几次,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再见”“你好”都是名字。
我的一个朋友在刚果教书,他的很多学生名字都很奇怪。一种叫“痛”,妈妈很难生产;还有一个叫“语音”。当他上岸时,他的母亲刚刚听到远处火车的汽笛声。还有一个双胞胎叫“珍珠鸡”。
再多一点,但是会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