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风俗
首先是强行理发。清朝统治者用强制手段改变汉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汉族人过去扎头发,就是把头发拉起来用冠或巾盖着,或者梳整齐后用巾裹着。所以也就成了汉人的一个特点。编发原本是辽金时期男性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梳理头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垂在脑后。满族原是女真族,属东胡民族系,社会生活习俗深受辽金时期影响,所以满族也习惯剃头编辫。剃发就是把额头以上的头发剃掉,把留在脑后的头发编成辫子,挂在背后,或者戴在头上。剃光头,编辫子是满族男人的特点。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势力强大,统一了女真各部,夺取了明朝占领的辽河流域广大地区。满族贵族强迫他们地区的汉族男子剃光头,梳辫子,以示臣服。拒绝剃光头的人会受到惩罚。
顺治元年四月,清军被关。5月1日,清军占领通州,摄政王多尔衮下令通州官兵剃发。同月,清军攻陷北京,多尔衮再次颁布剃发令,让“剃发而顺之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迁。”“凡是叛逃到政府、军队和人民的人,都剃光了头发,按照朝鲜的制度穿着。”“还有人说听话却不剃头”,“明明是反抗,偏要犯罪,派兵镇压”。然后严令“所有头发都要剃光”,“若仍有违反,就要镇压。”这个剃度令的特点是恩威并重。如果你刮胡子,你会被爱抚。不刮胡子就会被打压。剃发改变了汉人的民族习俗,在精神上征服了汉人,遭到北方民众的强烈抵制。"三河县的人们陷入了混乱."清朝统治者与汉人的矛盾变得尖锐。当时由于国家大局的不确定性,多尔衮为了镇压李自成起义,不得不暂时改变强制理发的政策,以缓和与北方汉人的矛盾。顺治元年(1644)5月23日,他发布了暂停理发的命令:“从今以后,天下臣民,仍可随心所欲地扎头发”,理发实际上停止了。
其次,就是换衣服。这是清朝统治者改变汉人生活习俗的又一举措。几乎是在剃发和编辫子的同时进行的。汉族的服饰基本是脱去外衣的大袖,清廷下令改为汉服,以箭服和小袖为特色的满族服饰得到推广。清代对衣着服饰有严格的规定。康熙年间,平民、侍从、藏书家只允许使用丝绸、纺棉、精茧、竹芋、梭织布、狼狐、羊皮等。,而且狐狸不准做皮帽,黄金不准做饰品。奴隶,优秀的人和肥皂只允许使用纺织棉等。、缎纱和各种精美的皮衣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清代,衣服和服饰的质量随着官职的高低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以此来表明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你违反了规定,你将受到惩罚。
在清朝,普通的士人和商人都穿长袍马褂,戴瓜子帽,而商人的长袍马褂按规定只能用丝绸缝制,说明他们是一等泼妇。农民一般穿棉袄,长工和奴隶夏天穿背心、凉鞋或麻鞋,其他人则光着脚,戴草帽或草帽。普通满族妇女穿长袍,可以遮住脚,而且极其宽大。袖口平而大,没有马蹄袖。袖、裙、裙边用各种颜色镶边,领低,然后逐渐增高。辛亥革命前夕,长袍变成了小蛮腰。长袍也是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
满族妇女经常在长袍外面套一件短的或齐腰长的马甲(背心,马甲)。鞋底特别高,一般高达一寸到两寸,然后高达四五寸。鞋底上部宽而圆,形似花盆,俗称花盆底。鞋子有木质鞋底,鞋底中间部分凿成马蹄形,称为“马蹄形鞋底”。这种高帮鞋多为中青年女性穿着,老年女性则穿扁木制成的平底鞋。
清朝皇帝的袍服包括朝服、袍、袍(吉祥服)和端盖。皇帝在典礼、宫廷会议和去外国朝圣时穿朝服。袍上饰有金龙纹、彩云纹、十二章。第12章指13,月亮,星星,山,龙,中国昆虫,鲶鱼,宗彝,海藻,火,粉米,分别装饰在左右肩,衣服,礼服上。它是最高权威的象征,专供皇帝使用。
龙袍,又称吉祥服,是皇帝在一般礼仪场合穿的长袍。外套明黄色,袖子用绿松石,圆领,右开叉,箭袖,肩部,前后,开叉处* * *绣金龙。很精致,前面五个,后面五个,正好是“九五”。正文前后共十二章,下摆饰有八宝平水纹,即横排的水纹呈现石宝,如和、鼓盘、龙门、玉、鱼、松等物,表示四海清平,山河万代。
袍子是石蓝色的,穿在袍子外面。清代的冠字是朝官、纪、常、兴和于。如清朝皇帝的冬装冠是圆的,帽檐折起,用烟熏貂皮或黑狐皮制成,饰以朱伟,顶上有三层,各一层名为珍珠,都饰有四条金龙,还有一层名为大珍珠。官帽用不同颜色的顶珠装饰,以区分不同等级,称为顶帽,又称顶珠:红珊瑚一颗,红珊瑚两颗,亮蓝宝石三颗,暗蓝宝石四颗,亮白水晶五颗,秘方六种,七、八、九项为金花或镀金银(纯金和镀金均可)。清代官帽后面有一根孔雀羽毛,叫华凌。花翎分为三只眼、两只眼和一只眼。眼是指孔雀羽毛上类似眼睛的圆形花纹,一圈就是一眼。羽眼的数量体现了年级的差异。清朝规定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太子、郡王、贝勒的贝子、古伦的额,可以佩戴三眼花。在清宗室和藩属部,被封为镇主或辅国主的人,以及和硕的额头,都可以佩戴双眸花羽;五件以上物品,在宫中服役的大臣、先锋、侍卫均可掌管,并可佩戴单眼花羽。皇帝授予大臣戴华龄功勋。这是高度赞扬。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蓝羽毛”,由染蓝的鹳毛制成,没有眼睛,三等以下官员佩戴。
清朝汉人的婚姻还是和过去一样,父母包办一切,媒妁之言。同时,娶小妾的现象依然普遍。妾叫妾,或者姨,或者小女人。妾在家中地位低下,要像仆人一样服侍公婆、丈夫、妻子。妾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般不能与婆家沟通,也就是说不承认亲属关系。不能去庙里,死后不能祭祀,不能和丈夫合葬。我的生活很悲惨。
满族人的婚俗在习俗之前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八旗管婚姻,同姓允许结婚,不分辈分。满族婚礼也比较简单。订婚时,男方送女方一个马鞍箭。当女子送走新娘时,男子出去迎接她,然后举行宴会,送给她金银、丝绸和缎子。后来,随着满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满族的婚俗在汉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落后的婚俗逐渐被废除,如禁止不分辈分结婚、对辈分要求严格、讲究伦理道德等。清朝统治中原后,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封建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复杂细致的婚姻礼仪。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过程:“看对方——插队(意思是订婚,也就是做个小决定)——仪式(做个大决定)——婚礼——回门”。看对方,就是主妇去女方家,问年龄,看长相;插戴,即坐起相视后,男家长辈到女家为新人插戴首饰、珍珠,表示订婚;送礼就是女方出嫁妆,男方还。婚礼很隆重,新房布置很精致。床必须由全科医生的年长女性(有父母和孩子的人)来铺,被子周围放上枣、栗子、花生等水果,表示“早生”。婚礼上,新郎迎接新娘。新娘一般晚上上轿子,一路吹啊吹到新郎家,庆祝结婚典礼,办酒席。新郎新娘的洞房。新娘坐在床上后,新郎揭开覆盖在新娘头上的红布,称为“揭开面纱”。随即,新婚夫妇喝“干杯”,吃儿童蛋糕和长寿面。至此,婚礼完成。婚后第三天早上,新郎去探望岳父母,新娘去探望父母。婚礼仪式中还保留了一些满族的民族特色,比如在轿子里射箭,就是轿子到了新郎家,新郎手里拿着弓箭,对着紧闭的轿子(实际上是在轿子的底部)射三箭。据说是为了赶走跟着轿子的鬼。
满族贵族讲究门当户对,不嫁平民。但可以嫁给蒙古、汉族、朝鲜的官僚贵族。此外,满族女性比汉族女性有更多的自由,未婚少女可以随意去庙会、戏院、商店、茶馆。所有的女人都不缠足。清朝的重要节日包括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年节是清代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从皇帝到百姓,千家万户都重视这个节日。节前要扫地,去尘去垢,打扫房门,理发洗澡,置办年货。蒸年糕,杀猪宰羊,做菜,缝新衣,准备祭品,换门神,贴春联。清宫也挂春联。宫联多在腊月二十六贴,正月初三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过年的日子。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夜,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意味着摆脱旧的一年,明天迎来新的一年。在除夕夜,我们应该向神和祖先献祭。“每年除夕,我们都会在中庭做一个百分比的长单子。百分比是神圣诸天的全貌”;同时悬挂祖先画像,奉上茶果、粉饼、香烛,全家依次跪拜。祭祀神灵和祖先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感激之情,祈求来年好运。除夕是家人团聚的夜晚,所以我们应该吃年夜饭。这年夜饭,有鸡鸭鱼肉,很丰盛。《燕京岁时》日:“年夜饭以金银米为材料,上以松柏枝,饰以钱、枣、栗子、桂圆、香枝,五休后始可取。”过年过节在北方吃饺子,在饺子里包一分钱是有福的,这在农村还是很流行的。南方吃年糕,代表年年涨。在江南等地,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室内点红蜡烛,叫观岁。明亮的烛光下,人们彻夜不眠,追忆旧事,展望未来。鞭炮声也响了一夜。过年过节,满清各地都流行“压岁钱”,意思是一年到头都有钱。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穿钱,编成龙形,放在床脚,叫压岁钱”;两个“尊重孩子就是压岁钱”。后者一直流传至今。京城的除夕,燕京岁时,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京城说除夕三十夜。埃尔清晨,皇帝登殿受贺:普通百姓敲此管,称为崇官之年。天下之家,至祠堂,挂神像。黄昏后,全家人坐下来过年。酒浆上市,灯火辉煌,妇孺皆玩骰子,争树叶。海子之际,天色越暗,鞭炮越多,香火越旺,神下界。我已经到了韩国,初升的太阳是窗户,鞭炮声在耳边,家人在敲门祝贺我。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元旦是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年的第一天。老百姓都要穿新衣,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挂“符涛”(就是画的“门神”),放鞭炮,烧香拜天地,祭祖,互拜年,手拉手互祝“恭喜发财”,庆祝新年。大年初一清晨,清帝前往奉先殿和寿皇殿,在御客面前焚香祭祖。回宫后会吃早饭,吃水煮饼和团圆饼。煮好的饼是饺子,其中一个用银铲包好,放在碗面上。如果你马上得到它,它将是吉祥的。“京师大年初一盛况,景帝岁时纪昇,已有详细记述:除夕夜,夜为初夜,门外宝炬争光,玉争玉。肩簇,车马踉跄。数百名官员涌向朝鲜庆祝元旦。听到鞭炮声,如雷轰雷,遍布官民,一夜未停。甚至还有庙里的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的声音,买江米白酒打冰杯的声音,买桂花头油摇娇娘的声音,卖什锦菜细粉的声音,堪比鞭炮的声音,好听。士族之家,新衣,丧带,祭神祭祖;烧完帛,全家祭拜,献椒盘,斟柏酒,蒸饼,饮粉汤。
清代的其他重要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般沿袭唐、宋、元、明的习俗,但也有一些变化。元宵节,清朝规定正月十三至十七为元宵节,“只有十五日称为正灯节”,比明朝短了五个El。灯笼灯笼和冰灯最具时代特色。冰灯从东北传到中原。各种各样的冰灯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冰灯世界,让人流连忘返。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阳历的四月和夏历的三月上半月,大约在5月1日左右。
清明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攒坟祭祖踏青。江南杭州等地有插柳习俗,在门上插柳枝,以决定B一年的降雨量;男女都戴王冠或用柳枝编织的柳条环。正所谓“清明不穿柳,美人成头。”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正午”。清朝的习俗与上一代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这一天,家家户户摘下长蒲、白艾挂在大门两边,吃粽子,喝雄黄酒。南方的龙舟比赛在清代是盛大的。中秋节,清代又称“八月节”或“八月半”,与前代相似。《燕京年》记载:“每逢中秋,官府诸门献月饼、水果。到了五月满月,陈瓜国当庭为月,祭毛豆、鸡冠花。正是时候,彩云初散,孩童喧哗。这真的叫做节日。只有月亮献上,男人才不跪拜。史静古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