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金山寺》诗、歌、散文原文及赏析

《送僧金山寺》诗、歌、散文原文及赏析

马代

金陵山中,蝉奔秋分。

在炯寺衡州岛,和尚渡过水云。

夕阳在岸,清分潮。

思禅林,灶香随月燃。

这首诗是马岱在送一个和尚(姓名不详)回金山寺的路上写的。金山寺位于古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10里长江中的金山上。唐朝时,此山为淘金而开,又称金陵。

第一副对联,一边写风景,一边指出作诗的地点和季节。诗是为“送僧入金山寺”的感悟,不能写离金山寺太远的风景,抒发情怀,否则就是“诗不在题”。金山虽不陡峭险峻,但矗立在奔腾的长江岸边,起伏起伏,远远望去,颇为壮观。喧闹的蝉预示着深秋的来临,非常寒冷。

第二副对联,从对风景的大致描述到此行的目的地,并系上诗名。《炯》、《唐诗名句百首全集》作《慧》。“炯”应该是“惠”的笔误。惠寺专指金山寺,形象地描绘了其建筑的精美。一座造型精致大方的寺庙坐落在延伸入河的山头上,是“归僧”的归宿。上一句提到了“回寺”,所以下一句“回僧”的样子极其对称工整,自然恰当。同样,在“衡州岛”的对面,有一片“过水云”,动静相得益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描绘的场景既开阔又专注。

第三,它仍然描绘了回家路上的经历。放眼望去,夕阳西下,正沿着长江两岸缓缓落下。天色已晚,金山寺不再遥不可及,已经可以听到清脆的编钟声划过潮水。前一句指出,时间已是黄昏,黑夜即将来临。此时此刻,旅途中的人们最渴望有个住的地方。突然听到潮水般传来的寺庙清脆的声音,他们自然有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诗人来说,比“归僧”还特别深刻。“青青”也为这首诗增添了美感和动感,打破了寂静场景的寂静。一般来说,骈音只有寺庙才有,骈音的写法与题目的意思密切相关。试想,如果用锣鼓,热闹归热闹,但诗的整体形象、意境、神韵都被破坏了。因此,诗歌选用什么样的场景和声音,需要诗人深思熟虑,做到自然得体,才能美得有诗意。

最后一副对联是诗人的想象。前盟曾提到“夕阳西下岸”,所以诗人很自然地想象到月亮升起的时候,和尚们会再次烧香拜佛,开始一天的修行功课。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场景,明显带着一种局外人对佛教的理想化,仿佛隔着一层面纱,看到的东西神秘而朦胧,月光下拜佛时袅袅的香烟,仿佛诉说着僧侣们对拜佛的真挚思念。把和尚送回寺里,思考寺里的生活。

这首诗写得惟妙惟肖,场景递进,层次分明合理,真实的场景和虚幻的场景,有机地统一在一首诗里。风景既宏伟又精致。诗歌的风格是苍凉欢快,质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