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文100分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和武士、清酒和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花和剑。日本有著名的“三径”,即日本民间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被引入日本战争。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用拳和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空手道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本只是一种用来练“形”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不以武力对抗强权。与柔道和空手道相比,合气道作为一种脑力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法,说到书法,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其实书法不仅在日本流行,也是人们陶冶性情的方式之一。在古代日本,书法被称为“如来”或“书法”,直到江户时代(17世纪)才出现“书法”一词。在日本,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的流行应该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和尚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写经文。
伸子是日本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起源于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古代舞剧形式和各种节日戏剧。“能”有天赋或技巧的意思。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表现出来。现在这种剧在日本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一种由生鱼片(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制成的食物。,拌以白米、醋、海鲜、辣根等。,揉成饭团。寿司种类繁多,不下数百种,不同地区的寿司也各有特色。大多是先用米和醋调制,再用鱼、肉、蛋包裹,用紫菜或豆皮包裹。吃生鱼寿司时,喝日本绿茶或清酒,味道特别。
[编辑此段]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自己的根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日本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是以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就像一棵树,它的根深深植根于日本的习俗。如果考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的绳纹时代。"绳文化、弥生文化和古墓文化是日本原始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是从石器的出现开始的,绳纹时代就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有彩色的草绳外观,史称绳陶。绳陶历史悠久,外观越来越复杂,图案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可见当时制陶技术的成熟和石材加工的发展。虽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由于岛国的地理位置,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在当时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生活在坚硬的洞穴里,仍然以捕鱼、狩猎和采集为生,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耕种。生产力的滞后也使其社会停留在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主宰着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文京区弥生镇出土了不同绳纹的新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造型简单,图案不复杂,与绳陶大相径庭,体现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传入的,即从大陆迁入的人可能带来了新的弥生文化。虽然新文化克服了原有的绳纹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国人最终还是被土著居民同化了,日本民族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弥生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使日本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逐渐形成有劳动力的大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母系社会制度,阶级差异和政治统治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仍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四世纪至六、七世纪,各地修建了以前圆坟为代表的多座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从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建造古坟需要招募大量的劳动力,坟内还埋有镜子、宝剑、勾玉等精美的手工艺品,象征着逝者生前的强大力量。这与普通人死后简单的土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制中央集权,即以菊池为中心的大和,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一时期,日本不仅不断从大陆引进物质文明,也开始从大陆引进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的“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另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和天文学知识传入日本。到了6世纪,儒家经典和佛教也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拉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幕。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原始文化的萌芽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迄今为止对绳纹、弥生、古坟文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原始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日本人在与外部自然抗争、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日本这个岛国一旦与外界接触,外来的先进文化就立即传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术和祭祀主导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第三,日本原始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几乎同步,两者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即以大和地区为中心,整合各民族,形成“大和民族”;“大和国”最终统一了“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天皇制国家。
日本被大和统一后,不仅吸收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开始吸收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在推动古代王朝改革(554-628)的过程中,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维新派认真研读中国典籍,吸收了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采纳了中国法、儒、墨、佛。在大化(646)改革中,孝德天皇(587-654)模仿唐朝的官制,进行了全面的政治制度改革,从而将日本社会推向了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7世纪至19世纪中叶,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后飞禽(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
日本封建社会早期(飞鸟、奈良、平安时期)的文化体现在白凤、田萍、平安文化中。所谓白凤文化,是指从大化到奈良的文化,田萍文化泛指整个奈良时期的文化。这一时期,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吸收隋唐尤其是唐朝的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佛教来了以后,为朝廷所用,受朝廷保护,甚至成为国教。以奈良雅库茨基为代表的佛教艺术,成为当时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此外,日本在用汉字记音的基础上,借用汉字的音义来标记日语的音和音,创造了“万叶笔名”,并以此创作了和声歌曲集《万叶集》。至此,日本结束了有语言无文字的历史,这是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建筑与雕塑、绘画与音乐、书法与茶道等。,都各显其“和风”,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日本封建社会中期(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的文化以武士文化为特征。武士,原意是学习武术,掌管军权。它在9世纪中叶以后作为一个新的阶层出现在日本。当时随着庄园的强大,形成了镇压农民、对抗国务院、捍卫庄园利益的民间武装,称为武士团。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政权成为主宰日本的实际力量。当镰仓幕府衰落时,朝廷试图夺回政权未果,室町幕府上台。相对于以朝廷为中心的贵族文化,武士文化更倾向于大众,包含了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因素。就武士阶级本身而言,以主仆契约为人际关系原则中形成的伦理,既有践踏生灵的不人道的一面,又有忠于主人的新的道德生命力;武士的道德也随着时代而变化,这一点必须具体分析。以武士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文学,与武士心境相一致的禅宗的流行,各种理论著作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
日本封建社会后期(安史桃山和江户时代)的文化,即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的文化。江户时代持续了260多年,是日本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崩溃的时期。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并且一度闭关锁国,前现代日本文化异常繁荣成熟。总之,江户文化的主要走向是:第一,中国的儒学,尤其是斋藤优子学获得了排他性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促进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发展。二是有日本独特思想文化的创造和繁荣。第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研究。
中国建国与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面临民族危机和封建危机。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列强开始对日本进行间谍活动。1854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第二次敲关,迫使日本签署《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的大门打开了。随后签订的《五国安全政治条约》结束了200多年的政治锁国,使日本处于半殖民地地位,加深了全面殖民的民族危机。与此同时,开埠后,国内各种阶级矛盾加剧,反对幕府专制的斗争在“尊王拒洋”的旗帜下兴起,幕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摆脱内忧外患,但最终因封建幕府制度的绝症而在1868年崩溃,明治政府成立。从此,日本翻开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也是日本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之交的时代。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明治文化不仅要为明治初期的新政府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提供基础,还要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也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自己的文化。总的来说,明治文化经历了启蒙与西化、批判与反思、妥协与创造三个阶段。
明治初期,刚刚从封建制度中走出来的新政府提出了文明、工业化、富强、富民三大政策。文明意味着前现代社会的解放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当时,日本已经意识到既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要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被称为国民性名师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东西和内在的精神。”文明的外表容易得到,但文明的精神却很难找到。因此,他提出了“先改造人心,再改造政令,最后成就有形之事”的模式来实现日本的现代文明。接着,以“刘明社会”为中心,一批有出息的知识分子掀起启蒙思想,洋务浪潮冲击日本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震撼着日本人的心灵。然而,潮起潮落。在西化热潮稍微冷却后,国粹主义者卷土重来,试图否定启蒙,复兴传统。有识之士在批判复古逆流、肯定文明大方向的同时,也对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乱进行了反思,根据近代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出了以输入的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近代日本文化的道路。可以说,明治后期的文化已经转化为近代的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流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日本近代文化发展的独特道路。
昙花一现的大正文化
大正时代(1912-1926)是一个短暂且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民主的浪潮正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自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来,在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逐渐形成了新的中产阶级机器中产阶级。政治上,这个阶级反对当时军阀的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行普选,从而形成了一场伟大的积极的民主运动。在这个时代,大正文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倡导现代自我的建立,提倡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大正民主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张民主的理论代表吉野·左藻认为,政治权力运行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民,最终的决策也应符合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基础。他虽然承认天皇制,但主张实现名副其实的君主立宪制,即限制军阀官僚的专制,扩大议会的权力。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吉野的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民主时代的潮流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新康德学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领域已经扩展到整个知识界。作为一个新康德学派,日本版的文化主义、个人主义和教养曾在思想界流行过一段时间。文化主义既肯定文化价值,又强调人的主体性,由此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即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对大正文化有贡献的彦博书店,出版了很多新书,出版了1915到1917的哲学系列,宣传唯心主义哲学,被称为“彦博文化”。此外,历史学家津田左佑二对日本古代史的理性主义解释和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普通人生活的研究,都是前人未曾涉足的,有力地推动了大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大正时期,如果说政治思想以人文主义为代表,哲学以新康德学派的唯心主义为代表,那么文学领域则以“白桦派”为代表。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一批青年作家于1910年4月创办了文学杂志《百花》,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百花”。从1923(大正12)到13,该派高举新理想主义大旗,开展积极的文学活动,在大正文坛占据主流地位。他们不满于日渐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通过个人或人格充分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如何生活”作为这个文学流派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培养了许多著名作家。白桦派运动已经超越了文学界,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戏剧、艺术、音乐等文化领域都呈现出不同于明治文化的新面貌。
大正文化新鲜繁荣。然而大正时代还没开展就消失了,短暂的大正文化也走到了尽头。
昭和早期文化的沉浮
昭和时代(1926-1989)始于本世纪初,止于本世纪末,历时63年。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上唯一能代表20世纪变化和特点的重要历史时期。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和特殊性在昭和的文化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昭和初期,随着日本社会的激荡与变迁,日本文化也在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192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诞生,各种文艺团体纷纷成立,如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1928+2月新成立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团体育协会理事会,1931协会扩大为全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无产阶级成立。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夫》和德永志的《没有太阳的街道》是描写无产者生活的优秀作品。左翼剧团上演了《眼睛还是奴隶》、《暴风雨》、《怒涛》等进步戏剧。直到七七事变,仍坚持演出《裸街》、《永远》等揭露社会黑暗的剧。艺术联盟在举办群众画展的同时,也把作品送到群众手中。思想家组成“唯物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哲学上展开了反法西斯的理论斗争,涌现出川上、土坂、永田广志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如上所述,昭和初期是日本加速推行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直至失败的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民族主义、超民族主义和日本主义逐渐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在1932建立了作为“国策”的国立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军部在《国防的真正意义与加强国防的命题》中叫嚣“战争是创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众议院通过“明确国体”决议,1940年举行“纪念建国2600年事业”活动,强调“日本精神”,宣传“皇道”思想。在政府的推动下,文化界组织各种法西斯文艺团体,搞“战争文学”、“报国文化”;思想界也蜂拥而至,鼓吹日本招魂术,回归日本。从1933到1935,新潮社推出了12卷日本精神讲座,以期在皇道意识下重建日本学,试图通过重新欣赏和理解被冷落已久的日本精神和文化来根除国家毒瘤。京都派的右翼哲学家主张“世界史哲学”和“战争哲学”,以哲学家的身份论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和朝鲜公然炮制一辉法西斯理论,直接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府在鼓吹和推广法西斯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统治,压制一切进步文化,迫害一切进步文化人物。至于马克思主义,被全面封杀,“唯物主义研究会”在1939被封杀。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如川上、图坂润和永田广志,遭到逮捕和监禁,有些人死于狱中的迫害。面对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权统治,少数知识分子在挫折中妥协甚至叛逃。
至此,战前的日本文化彻底失去了生命力,被血腥的侵略战争吞噬。
二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与困惑
战后,日本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最重要的特征是生活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这是因为思想和言论自由在战后得到了扩大,并得到了制度的保障;战后工人力量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大众文化繁荣的契机。战后日本文化大众化的特点如下:1 .各种文化团体和工人文化俱乐部纷纷出现,开展积极活动;旧文化形式的复兴;3.海外文化的流入;大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文化大众化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提高了群众作为社会主人的主观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导致文化商业化,使人们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导致创作热情锐减,甚至颓废文化泛滥。也就是说,战后日本文化繁荣的同时,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即文化的颓废和停滞。
平城文化
裕仁天皇死于1989年,明仁皇太子登基,年号为平成。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冷战结束时,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的国际环境也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以吸收多元文化著称的日本文化,在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