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比如:楚阳,4点)
选自古代汉语
古代历法始于商代之前,后来逐渐完善。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和尚及其随行人员、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达到了完善的水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法(1)。因为历法与天文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岁,一岁
年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
十二个月是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天(包括六个大月和六个小月),闰年有383天。
太阳每周一岁。所谓“太阳一日”,就是太阳经过春分点,沿黄道(3)向东运行,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其实是地球公转的一个周期。所谓古人年,也就是现代天文学中所谓的回归年,也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 1/4天(实际是365 38+099天)。《书经·要诀》云:“三百年有六日。”“我”表示一岁,三百六十年有六天,表示整数。这实际上是阳历的一年,在中国历中被称为“年中之年”。
注:1。主要参考书:秦惠通《观象与授时》(《清释》卷三十五)
2.年年岁岁,却喜忧参半。《尔雅》云:“夏为岁,商为崇年,周为岁,唐虞为岁。”
3.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每年运动的轨道,也就是太阳每年视运动的轨道。
2008年是阴历,2008年是阳历,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结合的。中国的节气是阳历(下)。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农历的矛盾的(下图)。
岁的意思来自岁星,也就是木星。这一年大约是十二年。古人将黄道周围的一周自西向东分为十二星,岁星一年运行一次。十二时辰的名字是吉星、徐安毕、Suan、楼楼、大梁、石神、鹌鹑头、鹌鹑火、鹌鹑尾、寿星、火、析木。《左传·相公二十八年》中,年龄在星龄;相公三十年,年龄在下降;而在国玉。于今司,年龄是在火,所有这些都是根据年。这是最早的年表。后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了这种编年方法。比如的《西征赋》就有“时代在神秘”。
由于岁星自西向东逆时针运行,在实际应用中不太方便。为此,古人设想了一个假岁星叫“太岁”,它与真岁星从东到西背道而驰,将黄道附近从东到西分成十二等份,称为十二辰,即丑子毛寅辰巳正午申海,与十二辰方向一致。这就是“太岁年表法”。年初见,年末见。
据《韩石田文志》记载的战国天象记载,某岁星在星象中,老年在析木(阴),今年是“太岁在阴”;第二年,岁星去了,太岁去了火(毛)。这一年是“太岁在毛”。诸如此类。此外,古人还为十二陈作了一些别称,分别为佘缇(阴)、善娥(声善恶、毛)、(陈)、(罗)、(午)、(非)、戚谭(申)。“南方之歌。《离骚》:“我在孟茜被拍到养贞,却被庚寅降服。”也就是说,屈原出生在银月银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说屈原不是在银月出生的。
据《尔雅》记载,服用提格等的十二天称为岁阴,另一年的十天称为岁阳。隋炀帝的名字是扶风(A)、幽梦(B)、柔昭(C)、(D)、(E)、屠维(Ji)、(G)、(Xin)和宣诺(Ren)。甲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更早的年表是根据阳岁和阴岁的结合。《史记》、《历书》的记载有“太初元年(甲寅)如何拍照”、“段孟二年()如何拍照”、“尤昭许三年()如何拍照”、“强武四年(丁四)”等。后世的古董,也都采用了传统的编年方法,如司马光的《子同治鉴》。
木星绕天空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83年就会有一次恒星的误差,这种误差被称为“超时”或“超时”。(汉代刘欣已经发现了陈超,但他说144年,陈超是第一个。由于超陈关系,汉代以后的旧星年表逐渐与现实脱节,误差越来越大。因此,司马光《子同治鉴》的年代实际上只等于甲子的年代。
注:1。无论什么时候遇见,都会被遇见,最后被遮蔽,也会被遮蔽。你赵就软,你强就强。
第二,月份
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现。古人以为是日月相会,称之为陈(上陈下陈,又称写陈),又称新月。月球绕地球一周需要29499/940天(实际是29.53059天),然后返回和硕,称为一个月。这个数少则30天,多则29天,所以农历跟月亮一样大。月大30天,月小29天,大月和小月交替,差不多。都差不多,所以有时候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的月楼,把一年的十二个月和天上的十二天联系起来。按公历:斗柄(北斗之柄)指阴,称正月(一月),斗柄指毛,称二月,辰为三月,斯为四月,午为五月,非六月,申为七月,联为八月,绪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但按阴历,丑是正月,按周历,丑是正月。三代人的历法不一样。《诗经·七月》是夏历和周历的结合,其中所谓“四月”“七月”指的是夏历,所谓“一日(一月)”和“二日(二月)”指的是周历。从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到清末,中国一直使用夏历,以殷鉴月为一年的开始。今天所谓的旧历也指夏历。
三,黑暗,新月,希望,舔,弦
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黑暗,第一天叫新月。新月是太阳和月亮相遇的日子。古人非常重视新月,因为新月的日期定错了,时间安排混乱。皇帝告群臣,群臣告宫主。历史学家指出,当事件发生在朔日时,必须清楚地说明。“书之书。顺电”“我一月巡逻。”“诗经。潇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艳阳高照,日日有食。”《左传·Xi公五年》:“春正月,春王,一九一一年新月,抵南,众盼之。”这种方法被后世的史书所采用。
在古代,史书上记载的不是月份的日期,而是月份的日期,所以一定要找出月份的日期,然后根据月份的日期来推断月份的日期(如下)。可以查一下杜预的《春秋长历》和陈垣的《史记二十二》。
每个月的15号(有时是16号,甚至17号)被称为旺旺。此时,地球运行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因为日月升降,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所以叫望。名与天释义:“望月也,满月之名。月十六日,月十五日,太阳在东方,月亮在西方,遥遥相对。”后人盼十五,盼十六。苏轼《赤壁赋》:“任旭之秋,我盼(1)七月,紫苏与客乘船游赤壁下。”《后赤壁赋》:“是十月之望,从踏,将归临高。”
每个月的第三天叫“辽”:“辽,月未满,出月也。”“庚”的意思是月亮出来了,但不是很亮。
月亮和太阳成90度角,称为弦。名与天释义:“弦,又名半月,一面曲,一面直,似弓一弦。”上弦和下弦是有区别的。第一和弦指的是第七天或第八天,第二和弦指的是第二十二天或第二十三天。
在商周时期,一个月被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叫初几,指的是初一到初七或者初八这段时间,也就是初一到第一个季度。青铜器铭文“敦(左右耳)”:“始二年正月初,王在周绍宫。”第二部分叫“瞬生”,是指从第八天或第九天到第十四天或第十五天,也就是从上弦到仰望太阳的这段时间。“书之书。武城》:“即吾生而有灵,蜀邦中军、百工皆周所令。”第三部分叫希望,指的是从15日或16日到22日或23日这段时间,也就是看太阳到下弦月。“书之书。呼唤生蚝》:“唯有二月盼,初六未过,朝从周踏,则丰。”第四部分叫死魂,指的是23日到29日或30日这段时间,也就是上弦月到黑暗日(2)。金文《西博纪浮盘》:“五年三月才死。”还有一个养灵,指的是初二或者初三。“书之书。高康》:“才三月,周公就开始在东郭洛造新城了。”濒死,指二十五日③。“书之书。武城》:“独月死于陈辰旁,羽翼已过,朝从周至征伐商贾。”
一个月分为三部分,称为旬(甲骨文有“旬”字)。十天就是十天,也叫“欢日(4)”。“普通话。楚语》:“不晚也。”12日是“生日庆典”。《左传》。《成公九年》:“颛顼与陈之间。”
注:1。一般来说,《赤壁赋》中的“望”指的是7月16日,其实是7月17日,因为那一年7月是大月。
2.这里所谓的“希望”,和后世所谓的“希望(十六)”是不一样的。
3.关于“初霁”、“升破”、“死破”、“希望”等名称,今王国维有不同意见。
4.甲子之日在古代被称为“末日”,即甲子到癸的一个周转的第10天。
四、日、小时、小时、分钟和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天。古人以一昼夜为一天。一天分为十二点(小时)(1)和一百分钟。
古人用十二生辰来标记时间,所以后世也称之为“时”。从子夜起,称为子时。“午夜”是午夜的意思。今天,人们把晚上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当作童年,一点到三点为丑,三点到五点为印石,五点到七点为石矛,七点到九点为时间,九点到十一点为年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中午,下午一点到三点为不合时宜,三点到五点为应用,五点到七点为酉,七点到九点这符合古代的制度。
古代用铜锅滴水法计时。收壶有箭,箭分一百分,故称“刻”。古代的所谓“刻”,和今天的所谓“刻”略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②。
注:(1)现在我们按照国际惯例把昼夜分为24小时。一个小时只有半个小时,所以叫一个小时。
(2)在田亮服刑期间,曾一度改为96分钟,但很快又改了。铜锅滴水法每时每刻有十个点;被钟表计时后,每一刻十五分钟,每分钟有六十秒。
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根据《后汉书》记载,夏季至日是白天六十五分钟,夜晚三十五分钟。东到白天45分钟,晚上55分钟。春分是白天55.8分钟,晚上44.2分钟。秋分是白天55.2分钟,夜晚44.8分钟。这只是就中原而言。至于其他地方,昼夜长短不一(1)。
早在商朝以前,古人就用干树枝来标记这一天。10茎12枝,得60个“甲子”。下表:
贾筹兵银丁卯吴任申贵由
贾海丙子丁丑毛辛四仁吴桂伟
沈嘉易友兵许定吴海子丑耿殷新毛任晨鬼丝
吴佳译沈定友,戊戌变法,纪海庚酬仁银桂茂
陈佳、贝斯、丙午丁、戊申、姬友、耿旭、辛海、壬子、癸丑
贾殷、茅毅、陈兵、丁思、吴武和心有还没有申请这个职位,他们都失败了。
如前所述,在先秦两汉时期,每个月的日期都没有提到是初一、初二、初三等等。,却被干部和支部盯上了。如左传《Xi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陈赓将葬曲沃。”据后人考证,这个陈赓是在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后来用了初一、初二、初三,但史学家还是用干支法。
六十个月大致相当于两个月,但是因为大月和小月加起来只有59天,所以每月支出和日期的对应关系往往是不一样的。假设正月初一是甲子,三月初一是癸亥,以此类推。
注:(1)根据清代《解记》方书,夏季至日为白天59: 05,夜间36: 00,冬季至日36: 00,夜间59:05;春分、秋分,昼夜各48小时。一天九十六个小时。这是按钟算的,和后汉书略有不同。
五四点钟,节日,等待
一年分为四季,现代称之为四季。1、2、3月为春季,4、5、6月为夏季,7、8、9月为秋季,10、11、12月为冬季(1)。
一年分为24个节气,古代称之为“节”或“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平时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十二个月的协调如下:
(1)春天
郑月(孟春)春雨初现
二月(仲春)春分
三月(季春)清明谷雨
(2)夏天
四月(夏梦)小满,长夏
五月的夏日至日(仲夏)
6月(夏季最后一个月),有微暑,也有大暑。
(3)秋天
七月是初秋的夏天(秋梦)
八月的千年秋分(中秋节)
九月(秋)寒露初霜。
(4)冬季
十月初冬小雪(蒙东)
11月(仲冬)大雪纷飞的冬季至日
12月(季节性冬季)小寒和严寒。
起初,只定义了四个节气,即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2)。简称“分支”③。《诗经·尧典》中称之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后来增加到八个节气,也就是《左传·Xi公五年》中所谓的“开合”。“分”是指春分和秋分;“至日”指的是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气”指立春和长夏;“闭”指的是立秋和立冬。最后的规定是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有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太阳年的二十四等份,所以节气是按照阳历固定的。一个太阳年* * *大约是365和1/4天,所以每个节气是15.2天(4)。所以阳历年的前半年,每个月的6日、21日为节气,后半年,每个月的8日、23日为节气。
比节点小的单位叫“后”。每个节气都有三个时期。一等就是五天。古人所谓的“时”,指的是季节性的河流季节和气候。梁健文帝《与刘晓卓书》:“玉霜夜落,大雁晨飞。如果你想酷,那就不酷了。”古人所谓的“岁”,也是指季节和季节、气候。《文选》颜延之诗《夏夜是从哥哥到长沙的一程》:“上半年已过,受益久矣!”
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所谓岁末,就是一岁的数字(一个太阳年)。八级分八段(分开合),二十四级分节气,中气,七十二级分气候。
古人为什么要规定节气?通过天文学。具体方法是:白天测日影,晚上考中星。
古人用土规来测量太阳的影子。夏季至日的影子是一英尺五英寸,影子是最短的;冬季至日的影子有一英尺和三英尺,影子最长。其余节气等等。具体可以参考后汉的历法。
所谓夜测星,就是观测到第一个微弱时刻的凌日星座。白天看太阳看不到星星,所以一开始就要看星星。《尚书要典》说:
阳光下的星鸟,与尹中春;
太阳永远火花四射,为的是仲夏;
夜中星辰空,有阴;
白天短,星星长,所以是仲冬。
仲春和仲秋指的是春分和秋分。中间的意思是昼夜平分。日指昼,夜指夜。如果昼夜平分,那么“日中”和“夜时”是一样的。仲夏和仲冬是指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太阳总是指夏天的至日,白天很长;短天意味着冬季至日的短天。春分中天鸟,是指春分初的昏中天是鹌鹑鸟(即二十八夜中的星星);仲夏永恒的火花,是指昏星是初夏至日的一团火(即心留);中秋之夜的星是空的,意味着秋分初的昏星是空的;仲夏的短星昴宿星意味着冬季至日开始时的暗星是昴宿星。
古人以星辰为背景观察日月五星的运动。他们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28颗恒星作为坐标(5)。日晷(chan,太阳穿过的星座)在二十八宫。二十八夜是:
黑龙七夜,东方,墙角满是心和尾;
北方玄武七夜,斗牛女临危;
白虎留西天七夜,夔楼满肚人参;
南朱雀住了七夜,与井鬼张留星易。
我们已经观测到了第一颗昏暗的中星,因此可以推断出日晷的位置和节气。比如姚典《第一昏》里的星是群星,所以太阳照在肚子里,就是当时的春分时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注:(1)周历以二月为正月,所以四点比夏历早两个月。孟子论滕文公:“秋日骄阳暴。”“秋日”指的是夏历中五六月的太阳。
(2)农历每年的节气并不完全固定。
(3)“分”表示昼夜相等,“至”表示极端、极。夏季至日最长,白天最北,影子最短。冬季至日最短,白天最南,影子最长。
(4)这里是所谓的恒气,但实际节气并不是分成二十四等份的。每天的行程又晚又快,冬天的至日最快,春分前三天已经是象限(90度),以此类推。后世历法精密,节气以日常行度规定,称为定气,与恒气略有不同。参见下面的“赢和缩”。
(5)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