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春节的习俗

禅堂——辞旧迎新。

多年前,福清人称之为“鲜唐雪”,是福清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每年腊月,天气晴朗的日子,全家动员起来打扫天花板、大厅、杂物间,特别仔细地擦洗门窗和家具。一天可以分成几天,但一定不能留有卫生死角。

据说老福清家庭每年使用的清扫工具不是普通的扫帚,而是用新鲜的竹叶做成的扫帚,用红纸绑着,谐音为“丰盛”和“满足”。

我在大厅的时候,蹭饭都要吃。一家人开始打扫卫生,孩子们就盼着吃搓米时间,因为打扫完卫生,家里会给每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间。当你的房子打扫干净,还给别人的时候,邻居之间的关系会拉近。

置办年货,祭灶

老福清的年货种类很多,芋泥、春卷、肉燕、佛跳墙等。,但是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穷人和富人都会准备,那就是灶糖灶饼,年糕(读zie)和年糕。

在旧社会,老福清备好以上三种年货后,家家都要置办年货。

“祭灶让人摸不着头脑。灶前有一个青铜香炉。金元宝是糯米,金裤子是糯米。灶王爷说得好,灶王爷拜倒在地祝福侬,祝福侬爹挣钱,祝福侬奶富贵长,祝福侬哥哥讨哥哥嫂嫂,祝福侬读书变聪明。”

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下凡,监督家家户户的行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送上天给灶王爷送别。

在福清,祭灶神有着特别的侧重。他要祭祀两次,分为“祭祀素灶”和“祭祀肉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人们会用好酒好菜招待灶神,称为‘祭肉炉’。但又怕他上了天,酒味熏得玉帝心烦,又喝得太醉,不敢胡乱上报,所以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他上天时,只给他上了蔬果之类的素食,称为“素灶”。

祭灶是过年的前奏!祭祀结束后,可以吃灶糖灶饼。老鼠(学名寸枣)、枣婆饼、阿苏饼、钱饼、红纸袋、炒年糕等。,小时候喜欢的。祭灶那天,大人们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吃完晚饭,就开始清理锅盖和炉子的棱角。然后他们拿出十个准备好的精美菜肴,放在炉子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放上代表“甜”之意的马蹄铁和甘蔗。天快黑了,该给炉子献祭了。烧香拜灶神爷爷,虔诚许愿,然后放鞭炮。当所有的程序结束后,朋友们开始高兴地享受糖果炉蛋糕。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家庭在不同的时间祭灶,这一点从福清古语就可以看出来。“官、三人、四凳、五蹄,先后祭食、祭肉。砍藤鞭烧纸马,送你骑上青天。”也就是说,士族(有官职的人)的家是腊月二十三,自保(平民)的家是腊月二十四,民(水民)的家是腊月二十五。

按照老福清的习俗,爷爷奶奶要在祭灶当天给孙子孙女糖果灶饼和花脸贝壳(面具),表达浓浓的爱意。

现在很少有人会自己做米奇,都是买现成的。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米饭,做糖糕(年糕)。磨浆、洗甑、搓叶,每个环节都能闻到浓浓的年味。孩子们通常会聚集在父母身边,观看制作大米的全过程:将糯米浸泡,用石磨研磨,装入白色的大米袋中;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压出,使里面的糯米成团;挤一块,包适量红糖和糯米馅,卷成圆形,压在方形的山药叶垫上,放入蒸笼蒸熟;出笼后用筷子一点一点红点,有看到幸福平安的意思。

做米兹的初衷是祭祖。年夜饭给祖先后,正月就可以吃了,可以煮也可以炒。老福清也有互求米奇的习俗,以求吉利。边肖只记得清明节会吃这个!

年糕因其谐音“高年”,口味多样,几乎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食品。

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也会给父母送年糕,感谢父母的恩情。当然这还不够,还要给父母送草鱼、猪蹄、面条、鸭蛋、橘子等等。这些年货都有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她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鱼,希望父母一年以上;送猪蹄,希望父母腿脚健壮;发线程,希望父母健康长寿;送鸭蛋,希望父母平安;送福聚,愿父母有福。

为了让年糕更好吃,老福清人喜欢做“金包银”。就是把年糕切成块,蘸上打好的蛋液,然后放油锅里炸,直到年糕表面颜色变成金黄色。

年轻:至少崇拜一整天

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北方人称之为“过年”,福清人称之为“待年”,是祭祖的时候。根据易趣网的说法,祭祀祖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一整天,这样30号晚上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

“当孩子”这一天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祭拜。早上我们在祠堂的大厅里拜,中午在家里的大厅里拜,下午在房间里拜...在厚厚的蒲团上,我们磕头一次,磕头两次,磕头三次,“拜拜”没完没了,但在大人身后的孩子却乐此不疲。

除夕:除夕是有讲究的。

福清有句老话:“好孩子除夕不赚钱”。在外地做生意、工作的福清人,除夕前一定会回家吃团圆饭。“人不在一起就不吃饭。”在老福清人眼里,过年的高潮体现在年夜饭上。

福清人吃年夜饭很讲究,切片炒年糕是必须的。还有红烧鸡、春卷、炒鳝、榨菜、蟹炒白糯米、番鸭汤、鸡汤、九节虾、南炒肝、芋头糊、太平燕等等。太平燕用肉燕和鸭蛋煮汤。在福清方言中,“蛋”叫“蛋”,鸭蛋的谐音是“压乱”,意为平安。

另外,老福清有句话叫“蒜”和“蚝”是除夕不吃的。因为福清话里的蒜茸和牡蛎的发音和孙、哥哥的发音一样,为了防止爷爷奶奶吃孙、哥哥吃哥哥,老福清年夜饭不能单独上蒜茸和牡蛎。

年夜饭的顺序也有讲究。菜品中,第一筷要吃俗称“皇帝菜”的菠菜,以示“青口平安”,第二筷要喝“豆腐汤”,因为豆腐吃得越多,生产收入就吃得越多。第三根筷子要含鱼,表示有一年以上。

孩子最期待的就是拿到红包。年夜饭后,长辈会给孩子红包和橘子。现在他们长大了,只能给红包,不能给红包,好桑。

另外,福清人曾经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年夜饭后,父母要给孩子擦嘴,就是说孩子胡说八道。如果孩子说错了话,希望诸神不要责怪他们。

现在保留下来的习俗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觉得做饭麻烦,就提前在酒店订年夜饭。

福清正月习俗。

大年初一吃一碗太平的。是红发酵鸡汤泡的面,面里加了两个鸡蛋。顾名思义,平面的可以放心食用。

正月十五前,娘家会给女儿家送灯笼。因为福清话中的“登”字与“丁”谐音,意为希望女儿早点生孩子,所以有“公婆叔伯送灯”的习俗。“送灯”很有讲究。女孩结婚的第一年,送她一盏“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她一盏“坐盆婴儿”灯,第三年送她一盏“冠军骑马”灯。如果第二年还没生,就加个橘色灯,因为“橘”和“急”在福清话里谐音。有孩子的话,多给一个孩子一盏灯,灯的数量要超过孩子的数量,比如关刀灯、走马灯、羊灯等。送灯的时候,把灯挂在两根甘蔗的两头,由公婆和叔叔们扛到我妈家。送灯的时候,妈妈或者姐夫会给公婆煮平,给他们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