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识
茶道的历史
虽然“茶道”一词自唐代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新华字典》、《辞海》、《词源》中都没有这个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接近它,去理解它。中国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茶道”一词,比如《冯仕文吉剑》:“因鸿渐之论,茶道成俗。”唐代刘写道。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中国的人们首先把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唐代冯的《文健集》中记载“群臣皆饮茶”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唐代寺院,僧尼念经打坐,都是喝茶清心养神。当时,茶宴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赏茶赏景,各抒胸臆。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唐鲁文生动地描述了品茶的高雅气氛和奇妙魅力。唐宋时期,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仪、操作都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分为宫廷茶宴、寺庙茶宴和文人茶宴。宋徽宗的赵霁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他认为茶的清香味道能使人无忧无虑,清静有趣:“茶若为物,擅瓯民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川之精神,清朗和谐,则非庸少年所能知之。”
南宋邵熙二年(公元1191),日本高僧荣熙首次从中国将茶籽带回日本,随后日本开始在全国各地种植茶叶。南宋末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中国浙江省余杭县景山寺取经,在此寺学得茶宴之礼,首次制作了中国。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日本《名物考证》中有明确记载:“自茶道始,南浦昭明引入崇福寺,始建郑源。”本朝日本《高僧传》中也记载“南浦昭明自宋回国,以一种形式将茶桌、茶道具带到崇福寺”。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65438年),森野理次才在明朝中后期出家为日本茶道僧,高举“茶道”大旗,总结出茶道的四大法则:“和、敬、净、寂”。显然,这一基本理论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其主要礼仪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比日本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遗憾的是,虽然中国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却没能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发展这项事业,规范传统的茶道礼仪。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茶道起源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精神大于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于“茶道”的旗帜更为重要。虽然没有仪式而自称有“茶道”也不是不可以,但似乎泛化了,最终会是“陶陶”和“非常道”。
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两个动作:放茶叶和倒水。但在茶道中,仪式太复杂或者太讲究,一般人肯定不会把这种小事搞得这么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不仅仅满足于用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化,而是更敢于探索茶对人体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天然原料相结合,使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茶道最实用的一面,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关注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专家说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就是“把茶当作一种珍贵而高贵的饮品,因为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万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对人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仪式。庄万芳先生还把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诚、美、和、敬”。他解释说:“诚实,节俭,道德,美丽,诚实和快乐,真诚和尊重他人。”
陈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括茶艺、茶德、茶道、茶理、茶情、茶理、茶道指导七大原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谐。中国茶道是引导个体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从而实现全人类和谐幸福的途径。陈先生的茶道理论可以概括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随口说的,他对茶道的理解是:“用通俗的话来说,茶道的意义,可以叫做放下工作,一边苦一边乐,在不完整的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一瞬间体验到永远。”
茶道学者戴蒙德指出,茶道是一种表达茶所赋予的人生方向或方法的方式,也指出了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所知道的道理或道理。
台湾学者刘先生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茶的方法和意境。”
1977年,谷川三际先生在《茶道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一种通过身体动作表演的艺术,它包括四个因素:艺术因素、社会因素、礼仪因素和实践因素。
而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是综合的、统一的、包容的,包括艺术、道德、哲学、宗教、文化,其核心是禅。
雄仓功夫先生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术能力,可以使人的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群体,可以通过对人体的修养来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
人文茶汤文化研究所仓泽幸也先生认为,十一茶道的深刻哲理是思想背景,融合了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他还认为“道是通达人生之路,茶道是通心之路,是由心入茶之路。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自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作茶叶。但直到明朝才真正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其中森no rikyo(1522-1592)是高手。他明确提出“和”,要求人们通过在茶馆喝茶来反省自己,相互交流,在沉默中摆脱内心的污垢和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和谐与尊重的目的。“和、敬、净、寂”在日本被称为“茶道四则”。和谐与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喝茶来调节人际关系,可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清、寂指的是环境氛围,以清雅幽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营造出空灵恬静的意境,陶冶人。但日本茶道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禅宗),并形成严格的组织形式。它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繁琐的表演程序来实现“茶道四则”,缺乏轻松自由的氛围。
朝鲜茶道
清、京、河、越朝鲜自古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中国的儒家礼仪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中庸思想传入韩国茶道,形成了“中正”精神。“中正”精神是由一草僧人张以庸(公元1786-1866)所创。指的是茶人凡事不宜太多或太晚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劝他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虚荣,不要用一点知识到处炫耀自己,不要假装自己有很多什么都没有。人们的性情暴躁或极端,这不符合钟政精神。因此,钟政精神应该成为形成一个人个性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将消极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生活方式。把悲观的人生态度变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这种人才能称之为茶人,而中正精神也应该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原则(尹炳湘:《韩国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发表于《农业考古》第2期,1997)。后来,韩国的茶道归结为“纯洁,尊重,和谐和欢乐”或“和谐和尊重”
中国茶道
便宜,美好,和谐,恭敬,像韩国茶道,中国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表现。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道家的说法,但并不是宗教。而是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给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茶道形式和理念,并不断创造。所以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纪律。只是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的热潮,很多人觉得应该总结一下中国的茶道精神,几个便于茶人记忆和操作的“茶德”。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万芳教授在1990《文化交流》第二期发表的《论茶文化》一文中,明确主张“弘扬茶德”。恰当地运用茶艺,是茶人修身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该是“诚、美、和、敬”,并解释为:诚而德,美而真,和而诚,爱人。具体内容如下:
廉价——提倡诚实、勤奋和美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对外饮酒,节约外汇。
美女——名品,尝美食,闻香味,谈友情,长命百岁。
和谐——讲究茶道,相处真诚,改善人际关系。
尊重——尊重人民,热爱人民,帮助他人,纯洁甜美。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其坤、研究员姚国坤在《中国茶》1990第6期发表的《从传统饮茶习俗谈中国与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与茶德可以用“理、敬、清、和”四个字来表达:
李——“李,品茶,有理和气。两个人喝酒介绍茶,促进相互了解;洽谈商务,以茶待客,以礼相处,有理和气,营造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讲道理,心平气和,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为理想,益智提神,思维敏捷。”
敬——“拜者,客来拜茶,茶为礼。无论是过去祭祖,还是现在祭茶,公平都充分体现了对奉茶的尊重。是久别重逢的朋友,欢迎品茶,叙旧,增进友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为礼,以茶为媒,边喝边聊,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相亲相爱,其乐融融,这才是文明和尊重。长辈、上级来了,敬茶、祝寿、互贺,拿包装精美的茶叶当礼物,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朝——“一个人清正廉明,就是强身健体的意思。一杯茶,以茶代酒,是古代清朝的廉政行为,也是现代崇尚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杯茶,可见其高贵文明。”桌上的茶还在,国景常新。“‘一杯绿茶’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光大。‘清’字还有清心健身的另一层含义,提倡饮茶养生是有科学依据的。已故的朱德主席曾写道:“庐山吴韵茶显示其强烈和辛辣的性质。如果你喝它很多年,你可以延长你的寿命。深刻的体验令人钦佩。"
和谐——“和谐、和睦、友谊就是和谐。举行茶会时,大家往往聚在一起,捧着香茶。谈笑风生,其乐无穷;亲朋好友聚会,喝杯茶,交流感情,气氛融洽。小组讨论和协商,在和谐的气氛中,往往能促进相互理解和迁就,有利于联合与合作,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由此可见,茶在友谊中的桥梁群体作用不可低估。”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可以用来陶冶性情,友谊,展示天赋,传达感情,培养道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个阶层和很多场合,是因为它的味道和性质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比如平凡、淳朴、好客、勤劳、贤惠、尊老爱幼等。
在此之前,台湾省范增平先生在1985中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在于和、俭、静、洁”(《论台湾茶文化》第43页,台湾省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茶艺的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上面说的茶德。尽管没有详细解释,
更早在1982年,台湾省一大批华人学者林景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德”,即“美、健、修、德”,被称为“茶道四义”。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之事,法是茶之令。人若待茶,必先净身,但若对,必敬而诚之,方能筑一茶德。对清洁度的要求体现在外观和气度上。所谓的东西,属于茶的东西,比如品茶的环境,一定是美好和谐的。”
健康——“‘健康’是茶疗的根本。茶叶一定要精挑细选,劣质茶不能用,变质了也不能喝;脏水是没有的,而且要注意水温,泡茶、倒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参与茶疗的当事人必须身体健康,身轻如风,恶寒,不能泡茶待客。作为权宜之计,第三方必须为他们做这件事。茶是一种健康饮料,无疑对人的健康有益。推广饮茶,要从家风做起,感谢茶,感谢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国家。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性——“‘滋补’是茶的妙用,人的本性与茶相似,但由于人类被生存环境污染,本性越来越坏,失去了善;好在茶树生在灵山,有雨露日月光华的滋养。和平精神代代相传,被誉为尘外仙蕾。所以茶人一定要遵循茶的本性,从纯趣中修身养性,涤净污垢,恢复本来的善,发挥茶艺,延年益寿,持之以恒,领悟禅理,利用天地之和。石所谓的彼岸,可以在一个有着明窗的壶里找到。”
伦——“‘明伦’是儒家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永恒的文化。茶的作用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古代有贡茶奉君,君赐茶敬臣;在家里,媳妇端上茶汤伺候父母;丈夫陪女方唱歌,就是为夫妻俩喝酒;哥哥是茶的朋友,哥哥是茶的兄弟;朋友来了又走,聚在一起喝茶。今日以茶为饮,符合五常(父慈、子孝、夫唱、妇从、兄谊、弟敬、友信、友敬、臣忠),则茶有通天下之功,无所能代替。”(蔡著《现代茶艺》,200页,台湾省文化公司。
此外,近年来台湾省的周瑜先生也提出了“正、静、清、圆”四个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瑜:从自然到个体主体的探索与文化再生,《农业考古》第2期+0999)
以上各派所总结的中国茶道(cha de)的基本精神虽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尤其是清净、静谧、和谐、美好,符合中国茶道精神和茶艺特点,也与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的基本精神相通。根据陈教授对的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于是,天人合一实现后的和谐之美就产生了。“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和而尊、和而纯、和而诚、静而信、和而俭、美而爱、和而中和、和而容、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敬而远之、和而远之、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和合(古代说汉族和少数民族是结盟友好的),和合(二)它不仅包含了“敬”、“清”、“默”、“诚”、“俭”、“美”、“乐”、“静”的全部含义,还涉及到天时、地利、人和等等方面。 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没有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的了。认为“心的和谐与清净”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出版,1993)。
茶道和茶道
茶道是以修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包括茶道、礼仪、环境、修行四个要素。茶道是茶道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道为基础,又依赖于茶道。茶道重在“艺”,通过学习茶艺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重在道,旨在通过茶道修心悟道。茶道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含茶道。茶道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艺术”是指泡茶、泡茶和品茶的艺术。我们这里说的‘道’,指的是艺术品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艺术无道,艺术无精无灵。茶艺,名而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茶道是精神,是真理,是规律,是本源,是本质。它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可以通过你的内心充分体会。茶艺与茶道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和茶道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要严格区分,不能混淆。
喝茶、品茶、茶艺和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用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叶的色、香,注重茶具的品质,饮用时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氛围、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
最高境界——茶道:将哲学、伦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动中,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享受。
个人认为中国没有茶道,只有中国的“茶文化”!原因如下:
1.在中国,“道”是很严肃的东西,不是生命的枝叶。另一方面,它从中国带走的一些皮毛,却被公开称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在中国,但发展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的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原因有五: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大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的茶文化美学强调天人合一,从一把小茶壶中探索宇宙奥秘,从一口清淡的茶汤中体味人生的种种滋味。
5.中国的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角度对茶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人格形成等方面。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思想随风潜入夜,默默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的空灵之美,又有道教的神秘旷达之美,还有儒家的典雅含蓄之美。
另一方面,日本茶道强调以下三点:。
(一)尊重和沉默
“和、敬、默”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则。它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提起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茶道。茶道思想的主旨是:主体的“元”是对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有形的理念是和谐、尊重、纯洁、纯粹。
(2)一期一会。
“一届”中的“一届”,是指“一届一命”、“一生一世”、“一生一世”。一届意味着一生只相遇一次,不会有第二次相遇。这是日本茶人举办茶会应该持有的心态。这个观点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敦促茶人尊重每一分钟,认真对待。
(三)独坐的概念
术语“独自坐着的想法”也来自景宜的《一会儿茶和汤的集合》。“独坐”是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馆里,“想法”是指“琢磨”和“沉思”。面对一个茶壶,独自坐在茶馆里,想着这一天的茶,沉思着这一天不会再发生,茶人的心不知所措。
可见日本茶道中,刻意淡化人的存在,一味强调茶。这是两国茶文化的最大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它的特点是博大,所谓茶文化,它与儒家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把中国茶文化和儒家思想割裂开来是不现实的,正是因为中国文人洒脱,中国茶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因为在中国文化中,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流社会把茶上升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需要,把茶放入神圣的光环中,对事务一丝不苟。不能说他们是通过坚持外表而被简化成形体的。在茶道中,人成了茶的奴隶,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表象上看,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趋于衰落,但不如日本的后来者;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从属于人的文化现象;而日本则是一个神圣而严肃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