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的民俗
在一年一度的民间“谷多”驱魔仪式上,人们要准备一顿非常有趣和特别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大多数藏族人喜欢用青稞和糍粑熬粥或做面汤,藏语统称为“土巴”。送鬼那天的晚餐被称为“谷图”,因为它含有九种食物,如谷类、豌豆、青春痘、人参果、萝卜等。为了让这顿特别的晚餐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特意挑选了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比如有的物品象征着吉祥,有的象征着人的性格和人格特征。这些具有预测特征的食物被包在面团里,和面疙瘩一起放入陶罐中,烹制出美味的面食。吃“顾涂”之前,每个人都要把一团湿湿的面条丢在手中,挤完之后揉遍自己的各个部位,嘴里甚至还会说:“啊!在新的一年的12个月360天里,请带着我心里的苦,身上的病和所有的邪灵、厄运,到海的彼岸去。”然后把充满疾病和厄运的面团放进一个刻有“鬼”形象的破陶罐里做完这一切后,女主人亲自为大家做饭。当有人吃到太阳、月亮、书籍和佛像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并向他们敬酒,以表示好运。当有人吃到有羊毛、石头、火种、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都评头论足,称赞他们的性格像羊毛一样柔软,意志像岩石一样坚硬,对别人的热情像火,心灵像乳房一样纯洁;吃食物时包括盐、胡椒、瓷器、歪脖子、木炭等。,人们劝他们干活不要重如盐,说话不要尖酸如椒,做事不要偷懒如瓷,干活不要弯脖子,不要太黑心,并要求上面的人用歌声表达防范措施;如果幼女吃野孩子形状的食物,大家会大喊大叫,提醒保持纯洁;有一种食物叫“Smaré果”,全身都是刺。谁吃了,说明这个人处处伤人,无法和谐相处。因此,他应该被罚款,像驴子和狗一样叫。最后,大家把碗里剩下的“古图”倒进人们送鬼的破陶罐里,说:“今天,等我喂饱你之后,就让你把家里所有的邪气都带走。你必须头也不回地去那个遥远的地方。”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了这顿特殊的晚餐。
晚饭后,举行了驱魔仪式。一个人拿起写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面,后面有人举着火把喊着“滚!”把鬼魂赶到十字路口,然后人们回到紧闭的门前,一起唱着赞美诗:
大门是金门,
白色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宋二石的门槛多美,
如意树的大门是明亮的。
吉祥门朝东,
日月照耀满屋;
幸运会给房子带来幸福,
祝福越来越高。
我们在家里驱鬼,
邪灵和恶运都灭亡了;
回来时是清白的,
请为我们开门。
门开了,门槛上点燃了一堆火。每个从外面进来的人都要一个一个穿越火海。这时有人往他们身上泼水,表示所有的病原体都被冲走了。腊月二十九的传统驱魔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中结束了。
除夕夜,家庭主妇们要准备一顿团圆饭,类似于汉族的年夜饭。开饭前,若家中有和尚,便会在堂上念经或经幡,备在堂上神龛上,用青稞和酥油平铺,插上象征吉祥的木板,点上酥油灯和藏香。这个时候全家团聚,一起吃晚饭,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家神。晚饭后,我们通常喝酥油茶和青稞酒聊天。
在元旦,家庭主妇起床最早。五点左右,我们会煮一锅“羌Ku”,也就是用糟酒、红糖、奶渣熬制的青稞酒,给大家发一碗。这家人起床前,在床上喝了“强Ku”,蒙着头继续睡觉。家庭主妇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他们就急匆匆地提着水桶去河边或井边打水,为新的一年打第一桶水。传说此时的水是最圣洁最甘甜的,谁先放上吉祥水,谁就能在新的一年里避免许多灾难。天一亮,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祝贺新年,互相说“Tashildler”(祝好运);然后开始早餐,互相喝青稞酒。在牧区,家庭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人数煮羊头,拿着食盒在最年长的男子面前,他会按照年龄顺序给每人发一个羊头和一把刀。走到灶边,我们剥了羊头吃了起来。同时互祝新的一年家庭和睦,人增牲畜。大年初一,一般都是不接待客人的。街道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典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亲戚朋友开始拜年。客人上门时会说“祝洛塔扎西德新年快乐”,主人贝会带着“车马”到门口迎接客人。首先,客人会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起一把粘棒和几粒青稞,抛向天空,以示对上帝的尊敬。拿起一撮巴赞和青稞,送进嘴里,感谢主人的款待。然后坐下来喝酒聊天。从这一天起,民间艺人也外出表演活动,演唱藏戏和“哲嘎”。
有钱人家提前和民间艺人约好,准时回家唱歌,和客人一起欣赏。没被邀请的艺人也可以主动唱。歌手戴着白色的面具,拿着一根木棍,用即兴的歌词取悦主人,比如女主人有多漂亮,男人有多睿智,新的一年他会很幸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奖励。在街道和村庄,人们还举行群众歌舞和藏戏表演。这种相互拜访、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会持续三到五天,然后逐渐转变为以娱神为主的佛教活动。在拉萨,人们主要参加赵传法会。在东部的昌都和北部的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向山上拜佛,向寺庙焚香,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正月初一,主妇们听到第一声鸡叫就起来梳洗。到了泉边,他们先把手中的藏香放在泉的上方,供奉给河神(或春神)。供品包括酥油、奶渣、年糕和羊毛。背着淡水,主妇会生火煮茶,到田里去点燃先准备好的杂草和垃圾。茶烧开后,在房前阳台上煨桑葚。在准备新年第一碗茶时,家庭主妇要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碗,包括已故的父母或已婚的兄弟姐妹,并在茶碗中放上酥油、奶渣、糖、饼干等配料。
主妇煮茶时,男人要起身给马备鞍。喝完茶,我和全村的男人一起骑马去圣山祈福煨桑。这是一个庞大的煨桑团队。去圣山的人要给自己的马配备漂亮的马鞍,自己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圣山回来,骑手们会去宽阔的草原进行骑马比赛。在赛马场上,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骑手会被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披上哈达和彩带。接着,寨子里的年轻人表演了耍狮子、打灯笼、玩春牛、跳锅碗瓢盆,然后听著名老艺术家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一天,人们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外,并不互相拜访。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互相拜访,拜年,请客。在新的一年里,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是“Rosangen”(新年快乐)和“Tashildler”(好运)。寨里耍狮子、春牛、舞灯笼的表演队,也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各部落。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访三到五天。拿着吉祥桶祝福的人在门外大声许愿。里面的人一听,赶紧出来拿着“车马”互相打招呼:
“塔什德勒彭松措!”祝你好运幸福!)
“阿玛巴朱功桑康!”愿女主健康长寿!)
“最多,德瓦图巴秀!”愿岁月平安吉祥!)
“郎阳总是抱巴修很久!”愿你们年年如此相聚!)
拜年时,主人手捧“车马”祝福来宾。客人用手从“车马”上取一点糍粑和青稞,抛向天空。然后他们尝一些在嘴里,并祝贺他们:“塔希德乐”(好运)。然后,女主人端着一个上面有哈达的铜锅,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是祝福,到处是祝酒,到处是歌舞。不管你知不知道,不喝三碗不准过。
藏历初三,人们祭拜“屋脊神”。这一天,人们爬上各种房屋的屋顶,在屋顶插上崭新的经幡,然后煨柏树树枝,将巴赞抛向空中。飘扬的经幡和升起的“桑烟”向空中传递着人们的祝愿...
在新的一年里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人,过年也要准备一件袍子或者一两件装饰品。这些,当然来自于藏族人爱美的天性。然而,根据民间传说,在新年穿新衣服意味着取悦上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队地去东边的宝瓶山和西边的王耀山,插上旗帜和横幅,祭拜山神和水神。然后,他们成群结队地在背风和阳光充足的地方唱歌、喝酒、聊天、大笑。
从农历正月初四开始,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赵传大法会隆重举行。此法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院近两万名僧人齐聚大昭寺,为释迦牟尼佛像祈福,并举行格思学位考试。除了政府给僧人布施,西藏等地的藏传佛教信众也来到这里加灯给佛教徒布施,法会在1月15日迎来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会举行盛大的耕田仪式。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额头上画着酥油图案,角上插着彩旗和羽毛,轭上套着贝壳和绿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彩色丝带,就像一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样子。犁地前,农民们要从家里抬出一块白石头,这是去年从农田里采来的,恭恭敬敬地放回农田中央。它被称为“阿玛色多”,意为“金石母亲”,是农作物的保护女神。农民在田里煨桑烟,种经幡,赶牛,围白石耕五畦。每畦撒一茬作物,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蚕豆等。耕田仪式结束后,大家聚集在一个地方,连续喝酒唱歌。随着酒碗的转动,早春的歌声弥漫了整个山谷,直到太阳落山,他们才回到家中。
传统上,庆祝藏历新年需要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