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习俗中的婚俗

徽州民间传统婚礼礼仪习俗,基于封建礼教习俗,多为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以说相当庸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以昏(婚)为基,重于丧祭,专事征朝,射乡。这个礼物也一般。.....惊(婚)者,亦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对婚俗的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仪式繁多的婚俗文化。徽州的传统婚俗,大体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徽州地区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雇佣婚姻、转介婚姻、童婚婚姻、灾荒婚姻、贵族婚姻和权势婚姻。其中订婚婚姻尤为盛行,彩礼和金钱缺一不可,其遗风至今仍可在徽州看到。

订婚婚姻在惠州历史悠久。光绪《徽州府志》记载:“在婚姻中,槟榔是常用的聘礼,而且越多越贵...其订婚仪式及嫁妆,称为家财万贯。”在过去,槟榔在中药店有卖。在订婚仪式中,它是象征性的,而真正的订婚仪式传统主要是关于金钱和食物。《正史》说彩礼“关乎家财”,但实际上彩礼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徽州的传统婚礼礼仪非常复杂,从最开始的媒妁之言,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习俗,其间经历了布姬、定礼、报日、大礼等各种婚前仪式,以及铺屋、迎亲、拜堂、延寿等隆重的婚礼仪式。

徽州复杂的民间婚俗是由封建婚礼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载,当时应遵循的结婚程序是“接新娘”(媒人提亲)、“问姓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承认婚姻)、“领证”(仪式结束)、“邀婚期”、“迎新娘”(迎娶新娘)。这六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也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两千多年后,六礼虽有变异,但依旧如故,至今仍能在世界各地的婚礼仪式中看到它们的影子。

徽州的传统婚礼习俗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徽州传统婚姻之初,第一件事就是求婚。一般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讲和。求婚是六礼中“受礼”的一个变种。“伊利?《世婚礼》一书中说:“婚礼发出,鹅被收养。“也就是说,秦汉以前,求婚一般都是养活鹅作为礼物。这是取其适合阴阳交流的意思。秦汉以后,饼羊、金合欢、嘉禾、胶漆等物作为礼物。后来,有30多种礼物,一般象征着夫妇的坚定和和谐。在徽州传统婚礼上,大部分的结婚礼物都是用活鸡或布料做成的。这种鸡被民间称为“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求婚中,媒人受男方家庭委托,用金口玉言与女方家庭沟通。因为徽州以前的媒人多为女性,所以徽州习惯称之为媒人。

媒人在中国自古就有,《诗经》中有一句诗“我被抢了时间,儿子却没有好媒人”。徽州传统婚礼仪式中的媒人一般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两种。职业媒人以媒人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说话,说假话,撒谎,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家庭的缺点,往往导致一些不正常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往往给人一种“欺神弄鬼,为他人谋财”的丑恶形象。婚前最隆重、最重要的仪式是婚礼前夕的“大礼”。在传统的订婚婚姻中,双方家庭共同商定的彩礼、嫁妆和嫁妆都要在这一天履行。这一天,男方家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彩礼用食盒、箱子、芦苇装满,贴上红柏树,或摘或扛,男方的姑姑、姐妹们浩浩荡荡送到女方家。一个男人在“礼物”里送整头猪、整只羊是常有的事,所以民歌里有“送礼物给猪”的歌词。蛋糕类食物也是必备。准备“大饼”是惠州的习俗。大饼有十几种,根据各家的条件和奢侈程度,从一种到几种都有。不过,十种蛋糕都准备好也不少见。此外,还有必备的烤猪肉、鸡肉、鹅肉、鸭肉、鱼肉、蒸糕等。

女方收到男方的彩礼,马上把嫁妆原件送给男方。徽州传统婚俗中的嫁妆主要是生活用品,如衣服、被子、枕头、席子、窗帘等,还有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桌等家具。现在除了主要的床上用品,嫁妆里还经常会有缝纫机、冰箱、电视、电饭煲。

一般在结婚典礼的前一天,节日气氛非常浓厚。那些送礼物的阿姨姐姐们,一般都是盛装打扮,上下打扮,抹粉抹油,游街示众。徽州风俗,送礼的队伍选择拥挤的道路,沿途互相诉说喜事。

“送大礼”的习俗与传统“六礼”中的“受礼”接近。《仪礼》说:“征,成功,使使者交钱成婚。”换句话说,彩礼和嫁妆是在女方可以结婚之前支付的。在古代,征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用的彩礼也是世代不同的。秦以前常用贵玄薰、丝绑、皮绑。汉代使用金和银。此后,风俗越来越盛行,礼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历代有识之士大多视之为弊端,想杜绝之,但这种风气古往今来一直盛行。“六礼”中,“征征”在“邀日”“报日”之前,利俗在报日之后。他们在时间上有些不同。“大礼”过后,马上结婚显得特别热闹,这大概也是这种习俗至今仍在徽州流行的一个原因。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接吻是“六礼”的结束,也是“六礼”的结论。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者古代人所说的结婚仪式,都是以接新娘的仪式为标志的。

在古代,婚礼仪式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迎宾、回门三个环节,历时三天。第一天铺或者暖屋,第二天迎客,第三天回门。惠州的风俗不一样。婚礼基本上就是指迎娶新娘和耽误新娘。至于迎亲(即接新娘),主要包括铺房子、坐轿子迎亲、撒盐饭、过火堆、踩凹柱等几个主要习俗。新娘到家,先拜堂,拜天地之祖,拜父母高堂,依次给男家长辈敬茶。这叫“喝新娘茶”;而长辈们也要回写“李”包,祝新婚夫妇好运。仪式结束后,将是一个大宴会“和新娘的酒”。新娘不出现在惠州的老式婚宴上。一般她都是一个人空着肚子坐在闺房里,不能抬头,不能笑,不能轻松行走,一个人听着正厅传来欢闹狂欢的声音。这时候新娘一般都会很担心,因为她知道,那些疯狂的酒鬼会在酒席结束后冲进新房“捣乱”她。这是徽州婚礼中最狂欢的场景之一——迟来的新娘。

被耽误的新娘习惯说打扰新房。“滞”是徽州方言,意思是戏弄,被耽误的新娘是在戏弄新娘。事实上,当新娘还在参加教堂的时候,新娘的延迟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新娘跪得慢一点,有人会踢新娘的后脚,让她摔倒在地。还是一阵起哄,人们把新娘堆在底下。以前,和媳妇一起来的阿姨、姐姐等人,总会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在堂前铺上草席,这样新娘掉下来就不会满身灰尘。然而,男嘉宾总是试图让新娘看起来很尴尬。

婚宴结束后,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新房。第一,要“吃新娘茶,抽新娘烟”。按照规矩,新娘要一盏一盏的点上茶。这时,人们往往让沸腾的茶倒满,故意让新娘去烧。并故意吹灭了新娘点燃的火,让新娘不知所措;后来让新娘走在几寸宽的长木凳上,这叫“过天桥”板凳两端容易倾斜,中间只有一掌宽,让人在上面走得不稳,还有一些捣乱的人故意提前把板凳脚弄断,让新娘从板凳上摔下来。至于要求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说猥亵的话,那是常有的事。越往下,顺序越乱。有的偷偷用松针等带刺的东西捅新娘脖子后面,或者往新娘脸上喷辣椒水,左右推搡。小姑和家人一起来的小姑尽全力劝她支持她,但无济于事。新娘也勉强笑了笑,但汗水和泪水顺着她的脸流了下来。新娘身上的这一招,往往会拖到深夜。这种习俗对新婚新娘来说几乎是残酷的。

古代闹新房在汉代很流行。因为逗新娘是新房闹的主要方式,这个习惯也叫“逗新娘”、“撒娇”。《常艳》中所写的当时的人们指出:“今天的婚礼上,打棍子是为了揶揄总督,酒礼是为了贪恋享乐。当众宣淫,亲属间揭淫。这只不过是污秽和粗俗。“说明当时新房很放纵,人们的行为违背了‘伦理’,污染了视听。所以作者斥之为“污秽庸俗,生淫久奸。“《汉书》也说:“新婚之夜,我偷听了新娘的说话,停在窗前,以为好玩。“这是‘听房’的传统习惯,也是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且颇具“污风俗俗,生淫久奸”的特色。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几代人都在互相攻击。即使在今天的徽州,也隐约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婚礼后的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为家人服务,并欢迎白天来访的亲戚和邻居。第三天,她会安排一些礼物,一大早就和新郎回娘家,也就是徽州习惯所说的“三朝归家”。这是徽州传统婚俗中非常独特的礼仪。如果说求婚、送祝福、定交易、报日报社、送大礼是婚礼前的仪式,迎亲、拖新娘是婚礼仪式,那么三朝归来就是婚礼仪式。

三朝惠门与古代“打夫”习俗密切相关。《昔阳杂妇》一书在描述南北朝“打夫”习俗时曾说:“夫拜亭(妇女居住的房子)之日,婆家妇女聚在一起,各以一棒打夫为乐,至最大限度。”

现代广东文学中也有“打老公”的描写。按照广东的旧习俗,丈夫回家,岳家待他是“等新女婿”,但他入座,岳家姐妹就聚在一起陪他玩,或以问题为难新郎,或强迫他对家里的一切俯首帖耳。

徽州的惠门,又称“迟来的新郎”,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打老公”、“打老公”的习惯相似。按照徽州的习俗,一对夫妇到了岳家,第一件事就是拜见岳父母,然后逐一拜见家中所有的亲戚。拜访宗族中的姐妹时,往往会开始“滞后新郎”。按照传统习俗,新郎去岳家祖上,岳家宅四神。这时候方便姐妹们在一边嘘嘘,或者让新郎拜几下,不让他起来;还是让新浪频繁下跪而不是随它去吧断断续续;有些好心人会把新郎拖到鸡舍或者猪圈,说是要新郎拜鸡舍或者猪圈的神,其实是在戏弄新郎。如果新郎不服从,姐妹们就会强行“执法”,使得新郎不得不服从。

祭拜后,岳家设宴招待丈夫。席间,张越和宗族中的长辈让新郎解决一些配对和问题,说是考验新郎的才华,其实是让新郎左右为难;而那些好姐妹,这时候就抄了“拖新娘”的做法来逗新郎,弄得新郎心慌。

虽然“延迟新郎”在程度上不如“延迟新娘”,但岳氏姐妹的矛头总是对准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方家被戏弄的一种“报复”。三朝回门是徽州传统婚姻的习俗,所以礼仪相当讲究。回门时,第一份礼物是鸡,民间称之为“带路鸡”。这是必要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鲜、山珍海味、糕点等。,都是你的。对于这些礼物,男方家一般会多准备一份,比如两块肉,两块。女方家收到礼金后,按照惯例回男方家要一块。其他的,比如大橘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大橘子,那就必须换成橘子。大橘子代表“好运”,新娘家收到礼物后。并还给那人的橘(姬)。

除了那些远嫁的,城里和郊区都有结婚的。在三朝,岳家通常邀请他们的丈夫、新娘和嫂子吃顿饭,然后在当天回家。

回门房的旅途中,有婆婆蒸的红发饼、红敛饼,“带路”功不可没。惠州也有婚后一月回乡的习俗。作为回报,婆婆蒸了一个大笼饼(一种糯米甜饼),婆婆蒸了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