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元宵节的独特习俗

宜都市。

它是一座有着265,438+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花套北碚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在这里耕作、捕鱼、狩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县为益都县,取“益都县”之意,派将军张飞为益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吴国大将鲁迅占领宜都郡,取得宜岛、宜陵、秭归三县,任命宜都为知府,建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中国。因此,市政府所在地称为“鹿城”。益都自古以来就是楚、蜀的咽喉,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姐姐出生于70年代末的城市郊区。

小时候就开始期待8月15日以后过年。你为什么捏?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为了过个好年,很多东西都会在过年前几个月开始酝酿。比如学习一定要好,寒假期间成绩单一定要全红,因为过年回家亲戚朋友都会拿出来传阅。还有,买什么样的衣服,要趁早想好,为了多买一条围巾,要和妈妈多磨N张嘴。唉,一条红领巾,那是我小时候最大的奢侈品。

冬月初一刚过,年味就开始显现了。相互起伏的猪不绝于耳。杀猪是家家户户最大的喜事。2008年杀猪意义重大,但不景气。记得我们家有一次,杀猪的不小心打翻了血盆,这是大忌。当时我爸脸都黑了,杀猪的不知所措。最后他不要钱,没吃饭就走了。而爸爸为此担心了整整一年,直到第二年杀年猪安全了,爸爸才放下。据说杀猪后很长一段时间,邻居们讨论的话题都是“谁家的猪300多岁了,岂止是打耳光。”而且我一点都不在乎。我最期待的就是晚上熬猪油的时候。一大锅香喷喷的猪油煮好了,妈妈总会把香脆的猪油渣和白糖拌在一起,奖励我们在灶后烧火。呵呵,那味道,一个“美”字怎么好?

很多家庭都想在这个时候拓展汤圆和面条。"对"--饺子面条是这样写的吗?一个石窝,一个木锤,人站在一端的木板上,上下踩,糯米泡一天沥干,放在石窝里,木锤两下。。。。。。然后米饭变成了面条。我记得我们这边高家只有这么一个家伙。每次这个时候,高家都是人满为患,整天排队。用簸箕把准备好的汤圆带回家晾几天,直到干了,再放在坛子里,可以吃一年。在我的记忆里,那是寒假,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干汤圆,抓鸟和嘎子,每隔一段时间就拿一根筷子在簸箕里搓一搓。

转眼间就是腊月了。这几年家家户户真的很忙。有合伙人承包了堰塘,于是去钓鱼。这也是一件大事。早,开始一起讨论了。那一天,所有的劳动者都来拉网,网一落,大大小小的鱼就在堰里扑腾开了。女人和孩子站在堰上做最后一期,而老人则在讨论今年要存多少斤。姐姐早早从家里带了一篮子来准备鱼。一般画两张网就差不多了。接下来,男人们按照鱼的大小来分,每家一条,这样才公平公正。回家的鱼,大的收拾干净和猪肉一起熏制,小的用辣椒、葱花、大蒜、香菜一锅煮,大锅冷冻。

据说有的人家家里有老人,而且规矩大,还会自己做豆腐。对了,我姐没有。我父亲擅长酿酒。酿酒也有很大的规律。这似乎有点像运气。运气好的话酒会很甜,运气不好的话会搞得一塌糊涂。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做的酒几乎每次都很甜。共青团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姐会把酒从碗里逼出来当饮料喝。酿酒的关键是酒调好。最好是在青石板路老南门有个老头买的酒调,爸爸总是在那里买滴。要说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听说过。

腊月二十过后,住户开始扬尘。全家人开始清理房间里所有的人头和脑浆。那些在房梁上、门角上、柜门背后沉寂了一年的蜘蛛网,都被清理扭曲出来了。偶尔会找到一只丢了很久的袜子和一个发夹。据说这种灰尘可以扫除一年的污秽和厄运。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老人说那是老鼠娶女孩的日子。典故从何而来?我还没想明白。

一般腊月前,爸爸都会跟孩子说:“听话,小心过年好好吃一顿。”呵呵,我现在已经把这句话用在儿子身上了。

腊月二十七之前,种子、花生、水果都要炒熟。正所谓“七不惹事,八不惹事,九不扰匪。”这意味着腊月不能炒干货。顺便说一下,我真的被说服了。几乎所有的邻居都会选择一天炒干货。炒干货用的沙子是轮流借的。你家炸的时候沙子还是热的然后带到我家炸。这是每个家庭的回合。我仍然记得那一幕。几个女人帮我点火,我帮你筛瓜子,然后一个帮手炒。三下两下,十斤干货就炒完了。这个时候,最欢乐的人是各家的孩子。从第一口锅煎起,他们就没有停止过。在家旁边吃。呵呵,在那个年代,要不然怎么说“孩子盼着过年”?也有太细的人,会炒“范申子”。这特别麻烦,涉及许多程序。一般没有老人在家是不做的。但是我在家做饭总是多加鸡蛋,炒出来的味道比买回来的好吃多了。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只做过一次。这玩意现在超市有卖,但我真的不知道学名是什么。去年过年回家,在东方超市买了几斤,解解馋。味道远不如我妈做的。

腊月二十九晚上,那是重头戏——烤猪头。白天,各路妇女拿着猪头骨,坐在砧板上,香肠,猪蹄等。把镐拿下来洗干净。大锅刷刷灌满水,在厨房烧柴火,然后把猪头骨放在砧板上,依次放在锅里烤。这种劈柴需要烧几次,直到猪的头骨完全腐烂,用手拉的时候骨头脱落。我一般熬到半夜,等着我妈把骨头弄断嚼碎。呵呵,那个味道好美!

就这样,30岁的我在姐姐的期待中走了过来。我起得很早,帮父亲生炭火,糊东西,搬凳子,挂对联,看横批。。。。。。都说炭火必旺,有“三十火,十五灯”之说。当时我是开心的,也是激动的。做完这些,我就去帮忙洗杯子,擦桌子,摆餐具。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忙着洗澡换衣服。据说这叫“抓口”。洗完澡就过年团聚,一年不管去哪都有饭吃。中午12点前,妈妈做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这时,爸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卫生纸,念叨着:“哎呀,祖宗都回来过年了,保佑子孙后代来年平安。”。。。。。”然后在桌脚点上,倒上酒和茶。在这个过程中,不允许孩子触摸桌椅。于是,我就远远地看着,生怕惊扰了祖宗。等所有的祖宗都吃完了,爸爸会叫大家坐下,然后在门口点一大串鞭炮,团圆饭就正式开始了!

这顿团圆饭是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气氛中于下午结束的。收拾完毕,长辈带领晚辈,带着香烛、纸钱、鞭炮,三三两两开始上坟。那时候妹妹也跟在爸爸屁股后面,吃着瓜子一路小跑去爷爷奶奶的坟前。在路上会遇到很多村里的邻居,父亲会礼貌地说:“我太小心了,不尊重我的祖先。”在坟墓上经过点灯、磕头、烧纸和鞭打的仪式后,天很快就黑了。在回家的路上,在恐慌的郊区,在远近的田野里,你会看到一点点光亮,那是祖先坟墓上的“光”。据说死者只有借着这道光才能看到回家的路。

有必要在30号晚上庆祝新年。一家人围着一盆旺旺的炭火,吃着瓜子看春晚。对了,小时候看的凯歌牌黑白电视,14寸。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觉得春晚有什么好看的,只是喜欢那种氛围,很开心。抬不起眼,但还是舍不得上床。呵呵,多么甜蜜的回忆。

从正月初一开始,就是我们孩子的好日子。第一天拜舅舅,第二天拜嘎嘎。到处都有美味的食物和压岁钱。那时候收五块钱压岁钱是个大数目。一般是一块两块的。还记得那张印着钢铁工人的照片吗?唉,伤心姐姐小时候胃不好,正月头几天会“吃硬”,经常因为看着好吃的不敢吃。太令人沮丧了。

“拜年到初七初八,不抽烟不喝茶”。这意味着到了第七年的初七初八,一年就快结束了。然而,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一年要到吃粑粑的第十五天才会结束。女人把糯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在一起很久了,十三岁左右就要磨了。每个老人,每个老住户都会有一个石磨,男人推磨,女人喂饭。干了一晚上的活,就把面推了,然后隔着窗帘压两天厨房灰,吸干多余的水,就住在一起了。正月十五,女人早早起来,把过年没吃的猪头肉全滴了。然后红白萝卜切丁焯水,葱花蒜苗肉炒熟,核做好。那时候姐姐还帮我妈做粑粑。呵呵,可能是我以前基础打得好,现在当妈了,包子饺子巴巴的很好。

现在,年关将近,我却没有闻到浓浓的年味。我怕爸妈累,就没再让他们喂猪了。汤圆面超市里都是现成的,或者更简单的说,汤圆也是现成的。超市卖瓜子花生,水果n年没吃了。有超市真好。你想要什么都可以。现在家里不用生火了,今年的团圆饭也可以妥妥的做了。但我想说的是,他为什么没有那种味道?

我太珍惜这些温暖的回忆了。时不时会翻出来尝尝。我真的很庆幸,当很多事情都过去了,我还有这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