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舞端阳》散文

郑铮舞纱,抚平红袍;深呼吸,耸肩,挺胸,提臀;跺一脚五寸高的皂靴,铿锵的鼓声里有一声霹雳:“哇——”摇摇摆摆,舞到放满烟花的红旗中央。在聚光灯下,一张彩绘的脸狰狞而迷人,有力而温柔。

“噌——”,腰间的剑出鞘了,钟馗睁开眼睛,透过浓雾,怒视着被黑云包围的广阔大地,透过手中剑的寒光。

五月初五,一年中最晴朗的一天,应该是三界恶魔最恐惧的一天。钟馗微微得意,冯刚长袖飘飘。突然,他看到黑蝙蝠在他身边大摇大摆地走着,这个丑陋的东西让他觉得有点堵。转过头,立刻有一个可怜的小孩讨好地笑着,并送来一条毛巾。钟馗暗暗叹了口气。他恨他们,但他不能没有他们。比如那只臭蝙蝠,在黑暗中,他利用它的方向感寻找邪恶。

他突然感到虚弱和疲惫:他怀疑自己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抵御无处不在的邪恶。他感到一阵疼痛,就像他在地球上踏*到石阶时一样。不自觉的,他摸了摸额头,手上全是红漆。

五月初五先属草木。如果不同的时间会呈现出不同的质感,那么这一天的24小时就会充满汁液和刺鼻的气息。

这是一年中与中医关系最密切的节日。“艾叶”、“菖蒲”、“雄黄”,把这些药用名称放在一起,几乎能让中国人立刻跳出“端午节”这个词。

端午节各地习俗不一,但千百年来,大部分地方都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在门上洒雄黄酒。其实这些药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艾叶,在医学书上的名字叫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捣绒、制条烧等作用,使热气注入人体,可以温气血,渗透经络;菖蒲能开窍、燥湿、和胃,用于神昏、胸闷等症;雄黄能解毒杀虫,常用于治疗痈、疥疮、疥疮、虫伤、毒蛇伤等外用。这些草药乍一看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似乎也不应该一起出现,但细想之下,还是有* * * *的特征,而且都有特殊的气味:艾叶、菖蒲香味浓郁,就连矿物的雄黄也有类似大蒜的浑浊香味。大多数有气味的植物含有挥发油。据现代医学研究,艾叶和菖蒲的挥发油能抗菌,与雄黄混合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古人对现代化学一无所知,药物的一般知识来自经验,也有一部分来自神秘的感官。像菖蒲,别名水草,因为叶子狭长且中心有脊,很像剑,应该可以辟邪;而且生命力顽强,几乎“无节色,无地”,长期以来被视为神药,如《神仙经》中所称:“水生植物之精华,长生不老药”,历代都有传说,吃了菖蒲会长生不老,甚至长生不老。但自从雄黄被方士采用后,其功效越传越神奇。据古书记载,“(雄黄)能杀诸毒,祛诸邪,控古毒。人不敢近鬼神,入山虎,但川水涉毒不敢害。”在民间故事中,只有一碗雄黄酒成就了千年白蛇蛇蛇。Ai是最古老的药物之一。古人认为艾治百病,时间越长越有效。《孟子》里说,平时不准备,就来不及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种药来历不凡,疗效非凡。古人在成千上万种药物中挑出这三味,在端午节隆重使用。有什么深意吗?

深吸一口弥漫在端午节的药香,隐约能闻到一股来自远古的神秘味道。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如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吴越的民族图腾崇拜等。,但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恶日论。

端午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险要的关口。

早在先秦时期,五月就被视为恶月。《礼记》云:“是月,日久,阴阳斗,生死分。”意思是5月进入夏季至日,夏季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然后由盛转衰。所以这是阴阳争斗最激烈的一个月,生和死平分秋色,也就是生死概率平分秋色。根据官方的历法,五月属于午月,自然午月中的午日更为邪恶——为了计算方便,人们逐渐将五日视为午日,尽管有时根据历法它们并不是同一天。

总之,五月初五是古人眼中的晴天,所以也叫端阳,意思是太阳极盛,不和谐不中性,所以是不祥的坏日子。

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这一天的不祥记载。比如海关童说这个月一切都不顺利:“五月盖房子让人秃顶”“五月到官我就不动了”——我再也不会升职了,只能等着被免职。另外,五月五日生的儿子很可怕:“俗话说,五月五日生的儿子害了他爸他妈”,“五月生的儿子会害了他爸他妈”,“五月生的儿子会杀了他爸他妈,却抬不起头”。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五月出生的婴儿在襁褓中被担惊受怕的父母掐死。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漏网之鱼,踩出脚印。比如战国时期的名将孟尝君,就是被母亲背着丈夫偷偷养大的。东晋著名的演奏家王镇恶也出生在这一天。他的父母想把他送人——可见这种恶俗在魏晋南北朝并未失败——但他的祖父王蒙——前秦重臣,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这孩子不同寻常,令他心生忌惮,但毕竟心生芥蒂,所以取了个名字叫镇恶。

镇邪,这两个字代表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午后三时的恐惧,希望平安度过。但是端午节的这个“邪”怎么治?

对于这种根据阴阳五行计算出来的邪恶,人们用同样的理论设计了一些方法来击退它。比如,在中国的习俗中,端午节要在手臂上系五色丝线,称之为“长命绳”(魏晋战乱频繁后,这种丝线多了一个功能,也叫“避兵”);或者挂五色桃符,据说可以驱邪。

但阴阳毕竟是玄妙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再惨烈的情况,一般人也很难感受到。玄学之外,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端午节之恶:毒虫瘟疫。

农历五月是天气炎热的开始,在雷声中蠕动的蝎子、蝎子毒虫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后羽翼丰满;随着夏季的炎热,一些瘟疫也来到了人间,炎热的天气和易腐的食物也导致了许多肠道疾病。在医疗水平较低的古代,如何适应夏季气候的确是对人体健康的考验,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儿童。被动的方式是逃避,比如“躲端午节”:端午节,父母带着孩子去外婆家躲,为的是避祸,这种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但无论我们去哪里,都是端午节,避开只是心理安慰。人们还有一个现实的减毒方法:那就是在端午节进行大规模的清扫、杀毒、辟邪。

于是选择了艾叶、菖蒲、雄黄,它们气味浓烈——人们愿意相信那是能避秽的正气——古老而神奇的药物成为了平安度过端午节的法宝。

用药物辟邪的习俗也很悠久。据说是夏朝的历书《夏郑潇》中记载:“贮药一月,以消毒气。”

总之,千百年来,在端午节,人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来消除不祥——消灾。

人总想在保护自己方面变得更强。纤细脆弱的丝线似乎并没有太大的神奇功效,雄黄菖蒲之类的也只是几种常见的中药而已。为保险起见,端午节那天,庇护全民的神终于在众人虔诚的祈祷下下凡。

据史料记载,最迟在北宋时期,就有中午张贴《石天赋》、《五雷赋》等符咒的习俗。也制成张天师的各种神像,有的是泥捏的,有的是以艾草为头,大蒜为拳的草药制成的,还有的是用菖蒲等雕刻而成的。,挂在门楣上杀恶。石天需要一个器械架,于是古代的菖蒲艾叶也被收集整理:菖蒲的叶子被剪成剑形,菖蒲的根被刻成龙,艾叶被编成老虎,甚至雄黄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象征着石天附身的老虎的保佑。

民间信仰多种多样。道教的张天师并不是端午节的唯一守护神。他的同行包括佛教保护者韦陀,甚至还有年事已高的姜太公。但是,如果要选出最权威的神或者端午节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人就得自觉靠边站,留下一个宽广的神案去迎接一个冉冉升起的神——

更确切的说是鬼,一个以捉鬼出名的鬼。

钟馗。

相传钟馗生于唐朝,祖籍钟南山。

宋代沈括的《孟茜笔谈》和明代的《天中记》中记载的《唐逸史》,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钟馗及其事。云塘玄宗有一次生病,据说是恶性疟疾。经过多日的忙碌,太医并没有好转。一天晚上玄宗睡着了,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色香囊和他的玉帝,大发雷霆。这时候,一个大鬼得意地来了,一把抓住小偷和鬼,二话没说,先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然后撕咬。玄宗问他是谁,大鬼回答说:“我终于南下进入钟馗,但我没有迅速行动,死在寺庙的台阶上。誓为陛下除恶务尽!”玄宗醒来后,病很快痊愈。于是他命令吴道子给钟馗画像。画完之后,他盯着看了很久,说:“你是不是和我做了同样的梦?怎么会这样?”于是他把钟馗像雕像一样挂在宫门上方辟邪,用刻字印刷的方式送给大臣们。后来,每年年底连同来年的历书一起颁给所有大臣,成了一种习俗。从此,钟馗名扬天下。一开始是看守,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从明朝开始,逐渐流行起来,逢年过节都要供奉给nave辟邪。端午节,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镇邪求福的责任。

吴道子的原画早已不翼而飞。据有幸看过原著的人描述,吴笔下的钟馗是那样的恭敬:“他衣衫褴褛,只有一只脚穿着皮靴,双目失明。他腰带上系着手帕,戴着头巾,但头发蓬乱(郭颂·徐若的《图片与故事》)。钟馗的法门以其丑陋的面目牢牢地镌刻在世人的印象中,仿佛千百年来大家都做着同样的梦,都见过钟馗的真身。

但钟馗这个区区鬼,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神力,可以让堂堂的石天和韦陀悄然退居二线?

有没有可能只用一张张丑的脸来吓鬼?

历代有人考证过钟馗的来历,钟馗生于唐代。虽然结论不一,但都偏向钟馗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其实存在了很久。如阿明胡应麟说:“钟馗之名,六朝以前就有,流传已久,以持鬼”;还有人发现南北朝时期很多人取名钟馗或钟馗是为了辟邪。根据这一谐音线索,明代学者杨慎、顾等人得出结论:钟馗为追鬼古椎!

早在《李周》中就提到了“钟馗”,并解释为:“钟馗,椎也。”椎,即古代驱魔仪式中用来打鬼的大木棒,多为红木。考证很厉害。从音韵学上看,“钟馗”或“钟馗”这两个字就是“椎”字!

所以,钟馗的原型应该是一根红木棒槌。

当然也有其他解释,比如可能是古代傩仪驱赶瘟疫的主角,以及大神“方想”的演变。从一些流传至今的傩戏可以看出,傩面具都是刻绘恶毒的,这也可以解释钟馗长相丑陋的由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由驱魔人或上古神灵演变而来的钟馗,确实应该有几千年的法力,远比张天师和姜太公深远。但问题是,这些考证都是钟馗盛行后,后世学者在那堆旧纸上推导出来的。乡亲们不明白,他们心目中的钟馗,不可能和古代的神力有联系。他们所信任的钟馗神通从何而来?

或者换个问题:从古代到盛唐之间有几千年。钟馗作为人格神,为什么躲在幕后那么久才突然出现?

自吴道子以来,钟馗一直是历代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流传下来的佳作很多,形成了一种“钟馗画”。画中的钟馗形态各异,但大多头戴纱帽或头巾,身穿长袍,一身文人装束。钟馗的事迹,包括现存的三部明清钟馗小说,进一步发展了钟馗的原话,把他塑造成一个科举失意的举人。据说钟馗在高中时是个才子,状元,但皇帝却是全裸的。当宫考被他丑陋的外表吓到的时候,他刷掉了资格;钟馗气得要死,死在皇帝面前。

钟馗的很多画,简单的标题就是“钟金石”。

这个面目狰狞,法力高强,能震天下鬼神的凶神,竟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书生——

和一个落败于世的自杀书生!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可思议,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钟馗的神奇力量的根源,大概就来自一个“文”字。

更确切地说,它来源于“黄”字支撑的“文”字。

到最后,钟馗被唐玄宗的一个梦迎来了人世。这个浪漫的天子掌管的世界空前和平繁荣,处于整个古代社会的巅峰。相比于几百年前乱世的皇帝、割据的皇帝、常常无法保全自己性命的矮皇帝,他们有着自己远非后者所能企及的权威和神圣。虽然玄宗很快带领他的王朝走向衰落,但毕竟历史的趋势是皇权越来越集中。这种趋势反映在民间,就是“天子雄辩术”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凡是得到皇帝封爵的,都可以脱胎换骨,何况钟馗一出场,就显示出了他的独门绝技——吃鬼。在小说《倩女幽魂传》中,钟馗被皇帝封为驱魔人,立马从一个不义的傻子变成了一个连阎王都要“招呼下座”的神仙。

但古往今来,皇帝册封的神数不胜数。为什么一个只出现在梦里的虚幻的大鬼钟馗,能跻身于世界上最受信任和喜爱的神之列?

皇帝只是提供了一个爵位,但为钟馗穿上官服、戴上官帽、佩戴玉剑的却是历代文人。他们这么热心打扮钟馗。应该是钟馗的出现深深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我终于南下进士钟馗,却没能举起,死在家门口!”原来这个钟兄也是我的温柔老乡,而且,他也是一个有着乖张时间的倒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