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有哪些历史典故?
从1592年4月到1598年4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两次投入国力,两次入侵朝鲜。
两次都被朝鲜政府和明朝的援军打败,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军队从朝鲜撤出。
这一仗是明朝对外战争的最后一次辉煌,保卫了朝鲜半岛,但明朝国力损失巨大。
朝鲜从亡国到复兴,实力被严重削弱。
日本人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影响力被削弱,间接导致了德川幕府的崛起。从此,日本三百年来不敢觊觎朝鲜半岛。
但由于明朝国力的削弱,东北的女真族逐渐脱离明政府的控制,逐渐强大起来。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被称为“教育他国智者可汗”,称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称号天命。
努尔哈赤在东北的割据对明朝中央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抚平努尔哈赤的统治混乱,明朝中央政府在全国征收“辽薪”,导致明末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农民起义,明朝最终走向灭亡。
(19319年9月19日,日本侵略军装甲部队攻入沈阳,随后进攻锦州)
二是二战中著名的“蝴蝶效应”诺门罕战役。
“九一八事变”和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东京当局对“北进”和“南进”的战略举棋不定。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其他战役相比,诺门罕战役是一场没什么名气的战役。
“这是一场奇怪的、隐秘的战争”,《纽约时报》7月20日社论1939这样评价苏联红军和日军在蒙古草原上的斗争。《泰晤士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正在世界上人们不注意的角落里发泄他们的愤怒”。
两年后,当日本轰炸机编队在珍珠港投下炸弹时,美国人意识到,正是这场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战斗,决定了日本“南进”与美国开战。
正是由于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红军的迎头痛击,日本帝国主义放弃了“向北推进”的战略,转而“向南推进”。
当时德国和苏联在莫斯科战役上势不两立,双方都耗尽了石油。正是因为日本放弃了“北进”。斯大林敢于在关键时刻从西伯利亚调来20个师,加入莫斯科战役,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日本“北进”从两个战略方向进攻苏联,苏联很可能面临更危险的局面。
如果日本不“南下”偷袭珍珠港,美国仍可能“隔岸观火”。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如果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没有被苏联红军击败,二战的走向就扑朔迷离了。
选择就像一个站在岔路口的人。采取哪种方式取决于他自己的决定。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