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道

茶道历史

饮茶可以安神定志,有助于陶冶情操,排除杂念,符合崇尚“清静宁静”的东方哲学,也符合佛、道、儒的“自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泡茶、品茶、品茶来陶冶身心。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中国人最早把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唐代的《冯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甚盛,王公大臣皆饮之。”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当时,茶宴是社会上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律文在《三月三茶宴序》中生动地描述了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奇妙魅力。唐宋时期,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仪、操作都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分为宫廷茶宴、寺庙茶宴和文人茶宴。

宋徽宗·赵霁是个爱喝茶的人。他认为茶的清香味道能使人无忧无虑,清静有趣:“茶若为物,擅瓯民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川之精神,清朗和谐,则非庸少年所知。”荷花里悠然清净,韵高至静..."

宋代发起“斗茶”,最早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在文人之间。茶斗会的茶馆一般是两层小楼,当时叫“茶亭”。客人们在楼下的客堂等候,直到茶亭的主人邀请,然后去二楼的太阁喝茶。“台阁”四面都有窗户,可以俯瞰室外风景。室内屏风上挂着名家的画作,屏风前的桌子上铺着锦缎,上面摆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里摆放着一对装饰柜,里面摆满了奢华的奖品,中奖者可以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的方法。每位选手喝十份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叶的“产地”和“水质”,根据分数决定胜负。茶叶的“产地”是指本地茶和非本地茶,“水质”是指制茶所用的水质,即水源。

流行于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日本的“团茶”,是唐代文人使用的一种茶。“团茶”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只要将茶叶晒干,用茶臼捣成粉末,用少许水揉成团,晾干,储存备用即可。

平安中期(九世纪末),日本废除了驻唐使节,“团茶”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盛行于宋代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精制的茶叶用研钵捣成粉末,饮用时将水放入茶粉中,用茶篮(竹刷)搅拌均匀饮用,既有营养又有味道。

南宋二年(公元1191),日本高僧荣第一次将茶树品种带回日本。此后,日本开始在世界各地种植茶叶,并撰写了《饮茶养生》一书,大力提倡喝茶可以延年益寿,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南宋末年(公元1259年),来自日本南浦的昭明禅师来到中国浙江省余杭县景山寺,在此寺学习茶道宴礼,首次将中国的茶道介绍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日本《名物集研究》对此有明确记载:“自茶道始,郑源所建崇福寺第一山南浦昭明,自宋传入。”日本《朝僧传》也有描述:“南浦昭明自宋归来,携茶桌、茶道具至崇福寺”。

从南北朝时期(1336)到室町中期(15世纪中期),“斗茶”的方法和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但室町中期以后,中国茶亭被废除,作为俱乐部举办歌会、歌会。“斗茶”的味道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奢华,而更注重高雅的品味。

于是,贵族茶器和大众化的品茶方式出现了。诸光制定了第一个品茶方法,因此被后人称为“品茶之祖”。诸光把品茶从娱乐变成了茶道。

朱光六茶道历经几代,在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 ~ 1598,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一位茶道大师森无理和森无理创立了李秀六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全球,将茶道的发展推向了巅峰。森no Rikyū被誉为“世界茶道第一人”,高举“茶道”。森诺里基在人民中的声望威胁到当权者的权威。满嘴脏话的丰臣秀吉将军发布了一项关于学者、农民和商人身份的法令,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命令Sen no Rikyū剖腹自杀。

森野里雄死后,出现了“表达千校”、“千校中的千校”、“武士之路的千校”等千校。

茶道各流派基本都采用抹茶法,但早在江户时代(16世纪末),中国在明代开创的炒茶法热潮就在士人中开始了。炒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需将普通茶叶晒干,然后蒸熟,用手搓开,放入茶壶中用开水冲泡,再将茶叶倒入茶碗中即可饮用。其实当时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泡茶”,而真正的“炒茶”方法是不一样的。先把开水倒进茶碗,再把茶放进去喝。现代人统称为煎茶。因为煎茶方便,不受场地限制,所以在现代家庭中广泛使用。当然,在正式的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传统的抹茶法仍是主要方法。

中国的茶道比日本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精神大于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茶各不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净、尊雅、真”的精神。

什么是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就是“把茶当作一种珍贵而高贵的饮品,因为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万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对人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仪式。庄万芳先生也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诚、美、和、敬”。他解释说:“诚实、节俭、美德、美丽、诚实、真诚和尊重他人。”

陈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括茶道、茶德、茶道、茶理、茶情、茶理、茶道指导七大原则,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谐。中国茶道是通过茶是一个过程来引导个体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完成品格修炼的方式,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和谐与幸福。陈先生的道德茶道理论可以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随口说的。他对茶道的理解是:“茶道的意义,用普通的话来说,可以叫做下班休假,在苦难中享受快乐,在不完整的现实中享受一点美好与和谐,在一瞬间体验到永远。”

台湾学者刘先生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茶的方法和意境。”

1977年,谷川三际先生在《茶道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通过身体动作表演的艺术。它包括四个因素:艺术因素、社会因素、礼仪因素和实践因素。

而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是全面的、统一的、包容的。它包括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和文化,其核心是禅。

熊苍功夫先生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术功能。艺术可以使人本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群体,通过对人体的陶冶,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文茶汤文化研究所仓泽幸山先生认为,十一茶道的深刻哲理是思想背景,综合的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他还认为“道是通达人生之路,茶道是通心之路,是由心入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和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用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叶的色、香,注重茶具的品质,饮用时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氛围、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

最高境界——茶道:将哲学、伦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动中,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享受。

中国茶道精神

台湾省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纯、敬、雅、真”,其诠释如下:

“清”

即洁身自好、清廉清静。“茶艺”的真谛不仅仅是事物的洁净,更重要的是宁静、安详、诚实和知耻。在寂静的境界里,只有喝到纯正的茶汤,才能体会到“喝茶”的奥妙。英语就像纯洁和宁静。

“尊重”

尊重万物的基础是不可战胜的。尊重意味着尊重他人,谨慎对待自己。朱说“主不知所措”,即表示尊重的态度要真诚,表现在真诚的外表,不理会虚伪,相敬如宾,无论主客,一举一动,都有“敬和”的心情,不入俗,一切烦恼都是由。

“易”

据说在《文解子》中注释了“易哲、桨叶”。可见“一”字的含义非常广泛。和的意义在于形式和方法,悦桨的意义在于精神和情感。喝茶苦中带甜,激发生活情趣,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让我与人之间的纷争消失在形式和快感中的精神,在于不要自命不凡,要有节制,培养谦逊。

“真实”

真理的真理、真知的真理和至善是真理和真知相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保存自然,摆脱物欲,不为利益所诱,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换句话说,用科学的方法寻求一切事物的真诚。喝茶的真谛在于激发智慧和良知,让每个人都能淡泊智明,节俭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英语可以用真实来表达。

其他声明:

中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庄万芳教授提出了“诚、美、和、敬”。庄老解释说:“诚实节俭培养德、美、乐,安居乐业,爱人如己。”

武夷山的茶客林志先生认为“和、静、雅、真”应该是中国茶道的四大真理。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练习茶道的方法。“易”是中国茶道实践的精神感受。真实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