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有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新郑”。在正月初一,人们天一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这就是所谓的“郑恺”。1994结尾,城区禁止燃放鞭炮,很俗,但农村依旧。主妇煮好甜面汤祭神后,大家都会吃,祈求全家幸福长寿。然后,用三碗红纸花的米饭,俗称“春枝饭”,祭祀祖先,祈祷一家人有足够的食物备用。然后拜年;
去给长辈、亲戚朋友、邻居说“恭喜”;主人家用竹盒(俗称“荐盒”)装糖果、糕点、蜜饯,泡上甜茶,热情招待客人。至亲好友,主人以美食美酒款待,称之为“春节酒”。当客人离开时,双方都给孩子们“红包”(压岁钱)和偶数个橘子。清代同治在《竹枝词》中有一句话:“大年初一春,大家陪他一个礼物。孩子也说恭喜,赚得红橙满袖。”;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称“上元节”。明,用木头在热闹处做灯台或结灯棚,十一夜试灯。灯是用纱或纸做的,五种颜色混在一起,人物极其精致,一登就有人花几十块钱。14日和15日,街道与城市相连,灯火通明,如同一座火城。游客络绎不绝,或欣赏精美音乐缓步而行,笛声琴弦幽幽,被称为“走街串巷”的儿童游行着船灯,在集市上行进,击鼓高歌;
年轻人聚集在佛堂里比拼机关枪,烟火流星四散,观众如潮。十五、十六夜特别繁荣。到了清代,孩子们除了做灯笼、搭鳌山、放炮,还玩神仙狮子、竹马、龙灯。《竹枝词》咏元宵:“城中灯火巧排,鳌山风光美。北管南腔不停听,好几次击鼓过前街。”新婚媳妇站在灯笼下任谁看;
为了祈福,明清时期的农历二月十五,各村筹钱捐物,准备祭祀仪式,祭祀土地神。祭祀结束后,这群人在庙里喝酒,然后返回。号称“做福报”,现在已经很少有福报了。然而,二月初二是厨房王子的生日,家家户户都用蛋糕和糖果祭拜厨房王子,祈求家庭的平安和牲畜的兴旺(有些家庭还为公众提供土地)。清代《竹枝词》中说:“与祈农报土无关。鼓和笛子也是学会演奏的。最近民俗动作多了,农村也在河外唱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