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唐朝和清朝?

明照岭

明昭陵位于大禹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任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陵墓。它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个大规模修复的陵园,也是陵园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墓主人的生活

(一)明穆宗朱载垕

世宗朱侯的第三子朱载垕,嘉靖十六年(1537)生于皇宫。18年2月加冕为禹王,45年12月继位,次年改称“隆庆”。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干青宫,时年三十六岁。谯“齐天龙道元义宽仁贤吴文光淳德弘帝孝庄”,9月19日葬于昭陵。

朱载垕* * *有八个兄弟,他们都不是独立的。后面会介绍他的兄弟艾冲太子和庄敬太子。穆宗排行第三,为孝成帝杜太侯所生(康妃初,康妃于嘉靖十五年,穆宗即位后为太后)。还有五个弟弟,长兄王铸载振,为卢所生,与同岁,才嘉靖十八年一月被封为王,四十四年卒于德安(湖北安陆)王宓,二弟英为王竹载、姜苏飞所生。第三个兄弟,齐王怀朱载相,是赵一菲所生;第四个兄弟艾吉·王铸·扎伊是陈永飞所生;五个兄弟都想念王竹斋和赵(四个国王都在他们的第一个生日之前去世)。

按照明朝的礼仪,艾冲和庄敬死后,穆宗应该被任命为太子。然而,世宗认为穆宗的两个兄弟在被立为王子后过早死亡,所以他们不敢再立王子。结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依靠他的母亲陆,受到世宗皇帝的宠爱,有时想夺取皇储。当时君臣议论纷纷,世宗在嘉靖四十年下令景王为德安诸侯。四年后,景王死了。世宗对大学者徐阶说:我儿子一直有夺位之心,现在终于死了。

穆宗登基之初,有一次相当节俭的旅行。在国家大事的处理上,穆宗初进入政坛,不乏振兴之举。面对世宗王朝遗留下来的严重财政危机和不稳定因素,他信任宫中正派宦官方莉,在大臣中任用了徐阶、高拱、张等一些杰出的政治家,使朝鲜政治有了新的起色。

执政之初,内阁首辅徐阶在起草《世宗遗书》和《穆宗即位圣旨》时,提出为嘉靖年间被判建言(劝帝)罪名成立的官员平反,将与世宗闹僵的方士交由法务部处罚,停止斋戒活动,停止织布,停止购买珠宝香料等无用之举,嘉靖四十三年(1560)大赦天下。这些民心措施实施后,“朝野之恩”对消除世宗王朝的种种弊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穆宗即位后,虽然政治上有所提升,但他习惯了宫中生活,早期政治的美好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陶醉在后宫的享乐之中。

他不顾当时国库空虚、民生萧条的经济状况,多次将太仓白银带入内府。他还命令户部到处购买猫眼石、翡翠和各种珠宝,大规模修建宫殿。在任六年间,他订购了数十万枚银币。

在皇宫里,滕翔、蒙冲和陈洪三名太监“努力装饰他们的独特技能,以取悦皇帝”。宦官方莉提出抗议,但穆宗将其革职。陈皇后因谏被逐出宫。大臣们也纷纷提出抗议,但穆宗就是不听,许多人被朝廷的工作人员砍掉了手脚。

穆宗整天沉溺于放荡和玩乐,对帝国政治感到厌倦。他多年不上朝,不愿出宫,体察民情。

幸运的是,隆庆执政期间的几位内阁大臣,如徐阶、高拱、张等人,都是相当成功的政治家。穆宗皇帝对国家事务不感兴趣,但他能够采纳内阁的意见。因此,隆庆的统治虽然时间短暂,没有形成“盛世”的局面,但也极大地缓解了世宗王朝遗留下来的一系列政治危机的局面。

(2)孝义村皇后李

孝义庄皇后李,北京昌平人,锦衣卫百户(后为女权贵,锦衣卫千户官,封德平伯)李明之女。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世宗向礼部传话,说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和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景王)已经长大成人,结婚合情合理,下令将所有在京的14到16岁的未婚女子送到二王关选拔。三天后,请礼部选拔1200良家妇女,李被选为玉公主,暂居宫中,次年二月举行婚礼,官书为玉公主。

婚后两年,李生下长女,皇帝于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并于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死于。世宗皇帝为他的亲属制定了葬礼条例。同年7月葬于京西金山风雨口。穆宗即位后,于隆庆元年(1567)二月,谥号孝义皇后。隆庆六年七月,宗申被尊为“孝皇后,惠珍顺者,公任丽天香”,迁昭陵。

(3)孝皇后陈

孝安皇后陈,北京通州人,国子监之女(陈中选姬妃后,授中城兵马都指挥使,后授锦衣卫副千户,赐固安伯)。嘉靖三十七年(1558)九月被选为王禹的妃子,隆庆元年(1567)被立为皇后。

陈无子多病,被冷落。到了二年,纵情声色,陈谏之,命其迁宫。隆庆第三年正月,御史詹阳弼巡视帝都,医官出宫。医官透露了宫里的情况,说女王住在另一个宫里,病情很严重。展阳丕立即到蜀中,对说:“皇后是先帝为陛下所选,是宗庙和国家的主人,也是各方家族效仿的榜样。”。现在皇后搬到别的宫里住了将近一年,以至于抑郁症都成了病,但是皇帝从来没有视而不见过。将来一旦传到国外,岂不是有损皇帝的圣洁,被天下人耻笑?请收回你的指挥权,让皇后回坤宁宫休养。却说曰:“皇后与连多年,未曾生子。最近她生病了,为了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养病,搬到了另一个宫殿。”。王志远也给穆宗提了建议,但穆宗仍然固执己见。

穆宗死后,继位,尊陈皇后为“仁圣太后”,住在慈庆宫。万历六年(1578),加“一真”,十年加“康静”。在历史上,宗申对这个非母也很孝顺。早在他还是王子的时候,宗申每天早上都要去奉先殿(宫中祭祖的地方)。见了父母之后,他总是去问候陈皇后。陈皇后听到从传来的脚步声,非常高兴。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驾崩。宗申被尊为“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孝”,葬于昭陵。

(4)后孝,李

孝宗以后,李出生在通州永乐店,是的母亲。起初是宫女,隆庆元年(1567)三月被封为贵妃。万历元年(1573),被宗申尊为“慈禧太后”,死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

明昭陵宫殿建筑

(一)祖陵孙勇,大禹葬穆宗。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在干青宫病逝。

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去天寿山为穆宗选陵,他选的是永陵(德陵今所在)左侧的谭玉龄。同年6月,下令大学士张和监太监在登基大典后到陵区视察。张对说:死是一件大事,找陵的风水理论很精妙。如果事情很重要,在处理时要考虑周全;如果原因微妙,我们应该收集公众意见,以便做得恰到好处。他建议参考嘉靖年间选永陵的例子,派两个礼工部尚书,一个科道官,一个通晓地理官、阴阳等的秦官。,然后推荐其中一位擅长地理、为人正直的朝臣一同出访。

于是,宗申命户部尚书张守智、右工部侍郎朱耷、左工部侍郎赵进、礼部给刘树德、江西御史杨稼祥、工部主事易科等官员陪张游天寿山。回国后,在张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将大禹山作为陵的修建地点。

你为什么选择谭玉龄而不是大禹山?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有二。

首先,大玉山的“风水”比谭玉龄好。张曾经这样描述大玉山。他说“山川环抱...天地之地,才是皇帝真正的居所”。然而,谭玉龄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吉利的。比如,清凉粉曾说是“孤峰,左右水中山,参差不齐。”他还说“主山险峻,无脉。”那里修建的德陵是“左肩受北方东方之风,右肩受西方北方之风”。到了明朝中期,虽然也有“风水”之说不再太讲究的情况,但尽量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埋葬,也是合理的。

第二,张是务实的政治家。大玉山有现成的玄宫和一些地面建筑。只要稍加施工,墓地就可以事半功倍的完成,省时省力又省钱。

为什么大禹山会有现成的弓玄建筑?这还需要回顾一些世宗王朝的历史。

郑德十六年(1521),三月,放荡的武宗朱厚照死在他的淫窟——豹房里。由于武宗没有子嗣,兴贤亲王朱厚熜(武宗的堂兄)继承了皇位,即世宗皇帝。

世宗皇帝即位后,经过“大议礼”之争,于十六年十月,尊其父朱由体为兴王,其母蒋介石为皇后。嘉靖三年(1524)四月,拜父为高拱母皇帝,拜母为张生太后。同年,陵庙整修,推荐号为“仙灵”。九月,一些大臣为了讨好世宗,提议把葬在湖北安陆仙灵(今钟祥县)的献帝葬在天寿山,这正是世宗想要的。他命令工业部处理此事。大臣赵晃认为不可能重新安葬。原因是:科举考试安全不可侵犯;山川秀美,不可轻泄;国家是根本,不能轻举妄动。他主张不迁仙灵到天寿山,就像唐太宗不迁皇陵,唐太宗(即成祖)不迁孝陵一样。礼部尚书、西蜀等大臣也极力反对,世宗只好作罢。

十多年后,世宗的母亲张生太后于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去世。世宗突然下诏在天寿山建墓,打算把父母一起葬在天寿山。他亲自去天寿山选陵址。他看到大禹山是一个修建陵墓的好地方,立即命令武定侯国勋和工部大臣江瑶完善内外人员服务,开始修建陵墓。他还命大学士夏衍和礼部尚书严嵩制作了一幅《自贡开皇图》,并在迁仪上做了注解。不久,世宗又改变了主意。他说:“迁陵之事,半夜思之。皇帝在西藏二十年,一旦暴露在风尘中,就会被震离道路,感到不安。”我要带我的母亲张生太后去南郊的陵墓。他命锦衣卫传令赵君去湖北仙灵,开玄宫,察大内。但是报道说神秘的宫殿里有水。于是,世宗亲自到显灵,下令重修玄宫安葬。世宗在回京途中路过姚母亲的墓。他灵机一动,想模仿姚父母葬在异地墓的故事。他没有把父亲的棺材搬走,而是把母亲葬在了大禹山。嘉靖十八年(1539),他亲自到大禹山见陵工,说:“山谷荒凉荒凉,与春德山(仙灵背后的山)一样完美,所以绝对有必要提出为慈公山南服务后再使用。”由于世宗的不确定性和无常性,几经周折,这座新建的玄宫空无一人。穆宗生前并没有提前建造首功,所以他只是使用了首功。

隆庆六年(1572)七月,工部大臣朱恒从工地回来,向宗申描述了玄宫的情况。他说,苏皇帝为瑞祖(献皇殿名“宗瑞”)所建的玄宫,“紫光四射,门庭清净,宛如“暖房”。宗申听了非常高兴,立即下令礼部同意引进。8月22日,孝义皇后李的灵柩葬于昭陵,9月19日,的灵柩也葬于昭陵。像这样用别人建的玄宫来安葬皇后,在明朝还是首例。

(2)两次开工就花了几百万。

自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五日,宗申上谕在大玉山建陵,开始了大规模的地面建设工程。工部尚书朱恒任山陵事务巡抚,左工部侍郎赵谨负责监督木石的修建,右工部侍郎熊如达、内宫太监周宣负责工程的修建。此外,锦衣卫左都督朱和锦衣卫秘书也在现场监督工作。

工程进展非常迅速,仅仅一年时间,昭陵工程就全部结束了。为此,神赐工部尚书朱恒等人若干银币,还准许侍候郎雄如达的儿子入国子监学习。

但是好事多磨,因为施工不细致,才过了一年,陵园建筑就出现了地基沉降的问题。万历二年(1574)七月,昭陵金谷宫监陶金说:“六月以来,下了两天雨,此墓临根门内外砖石下陷。”工部主任王书玲下令检查,回来时与陶金一致。他还说寺庙、明楼、宝城都没有损坏。结果,工部还向报告说,陵墓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事故发生在定陵建成后不到一年,内外管理官员都应对此进行调查和处理。侍郎张还举了湖北仙灵殿阁漏水的例子,处罚管理官员,要求对此进行调查。因此,宗申批评王书玲的回声,说陵墓是重要的地方,怎么能说下陷不重要呢?他还决定对提督工程太监周宣、左监工郭全根、工头易、外交大臣、官修工匠王选进行质询。

事情还没完,工科老师吴就对说:“伦根的大门和寺庙都有大量下陷,宝城的砖石坍塌损坏更令人担忧。”于是立即命令工部侍郎陈和主管此事的胡汝琴再去一次。回来后报告说墓地严重下陷,单笔和伦根寺的方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陷和闪光,跟陶金和王书玲演的差远了。宗申·兰佐非常生气,立即命令都察院加入工业部参加这次事故。这一次,惩罚比上一次更严厉。周宣、各降三级,免去管事之职。熊如达做了官,有了皇冠,生活清闲,雍容华贵地出了商;易、各降三级,调离工作岗位;等法务部再问;朱恒以尚书为官;杨俊青等4名监事被降级,郭元祥被减薪半年;马陆等法务部提问。

陶进、免于虚报,是因为上报时间与陈、胡相差一个月,其间大雨不断,地陷相继增大。

由于灵恩门、灵恩殿、昭陵城墙下陷严重,万历三年(1575)正月,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等知府重修昭陵。七月,宫铃结束了。

因为昭陵多次开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一次动工(指地面建筑)时,工部于万历元年十月对施工所用的钱粮进行了清点,清点库银390932两,还不包括神木等三厂植木用银、大同桥梁厂白城砖用银、大石窝等厂折旧石用银、户兵雇军工粮用银。万历元年十二月,工程署验厂库赠梁式等。修建昭陵所用的钱和粮食的数量。除了上面提到的工部实用银,还有户兵二部110119银,共计50105O。其中;公司用银204422,宇恒13145,都水118854,屯田164628。

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第二次修复所用的银量。然而,根据明朝Xi的记录,用于建造* * *的白银为65,438+50万元。这还不算嘉靖年间建造弓玄的费用。如果算上嘉靖年间陵营的开支,总花费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几乎相当于隆庆的财政总收入(隆庆一年的收入约为230万两)。因为建设昭陵需要巨额的资金和粮饷,工部极缺库银。万历二年八月,涿州桥修好了,但工部拿不出银子,兵部也派不出军事工匠。于是,侍郎张只好请求万历皇帝让他母亲捐钱雇人修建。

陵园建筑的特点及其修复

(1)“哑院”制度始于十三陵。

昭陵的陵墓体系在十三陵中属于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长约2公里,由长陵神道七孔桥北向西分开。途中有五座空石桥,单座空石桥。陵墓附近建有碑亭,亭后建有三座单空石桥。宫铃大厦南偏东38度,占地面积约34600平方米。它的整体布局在前面也是圆形的。宝城前有两个院落,方城地下通道是前后直行的方式,五堂附堂三堂的规定都像泰国和康竹岭。

昭陵最大的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整的“哑院”体系。明陵从仙灵到康陵周边的六陵。宝城的封土是从宝城的环形排水沟开始的,形状自然隆起。《长平山水》记载为“隧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昭陵不一样。宝城的围土特别饱满,几乎和宝城墙一样高。中间有一个上小下大的圆柱形夯土墓。围土的正面用弧形砖墙挡住,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墙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俗称“哑院”,院外的月牙形墙称为“月牙城”。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很有讲究。宝成是前低后高的形式,城内围土中高外低。宝城内侧配有凹型砖砌洗手池,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方井略靠前。水井上盖着漏水孔的水箅子,地下排水沟通向哑院两侧的排水道。每当大雨降临,城内的雨水都能从哑院两侧的排水沟顺利排出,有效保证了玄宫上方封土的干燥。

方城后面的琉璃影壁,也从泰、康墓靠墙而建的方式,变成了一半嵌在墙里的方式。

昭陵的宝城比泰、康更精致壮观。那么,昭陵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哑院”的形式呢?这还要从昭陵宝城养土的事说起。据《明神宗》记载,万历九年(1581)五月十五日,工部上书奏折。他说:“永陵宝城黄土,自嘉靖十八年至今已四十二年。不算太长,但还是亏了八个。”他还提出了六点建议供宗申批准。宗申看完剧后写道:“皇族祖保城的填海造地为什么四十多年了还没完成?”由于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使用凌军和班军,将会延迟几个月,我们最终不会完成游戏。我们将根据拟定的段落进行招聘,并按时报到。"他又说,"我们去拜谒陵墓时,看到昭陵宝成也是缺高缺厚,我们正在整体上加以改善,不准我们蒙混过关。“这样一来,雍、赵二陵宝城黄土同时耕种,大臣们怕被控‘得过且过’,自然也就按同样的条例耕种了。这就是昭陵的保定与永陵相同,而与昌、贤、京、台不同的原因。墓前的挡土墙、排水系统和墙的形式与宝城、方城的关系,应因围土的高耕而重新考虑,从而形成陵区第一个“哑院”。由于墓前挡土墙大大增加,这种形状既能满足永陵位模式下宝城黄土填筑的需要,又能使方城下的地道和宝城通往明楼的左右转拱继续使用而不被土封掩埋。这种月牙城哑院的方式被后来的清朝和德国的陵墓所采用。

也许有人会问,昭陵的月牙城和哑院是原创设计,还是原创创新之举?

从昭陵修建的历史背景来看,不会是这样的。因为从整个陵墓建筑的规制来看,昭陵是按照泰国和康的墓葬来建造的。此外,昭陵建成时,正是明朝中叶著名政治家张统治时期。张受孝顺皇后李的委托,辅佐年轻的皇帝,决心以务实的精神改变这种弊端。虽然他对始皇帝陵墓的修建非常认真,但他绝不会把精力花在陵墓制度的革新上。因为这种创新只会增加工程量,增加成本。当时,张正在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开源节流,节省国家各方面的财政支出。这也可以从7月份在隆庆任职6年的工业部高级部长朱恒的内容中看出。根据宗申的神谕,昭陵的建造“不应因其丑而简朴,不应与其亲属节俭,也不应浪费金钱。可见昭陵的“哑院”是在一个偶然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2)受损墓地及其修复开放。

明朝灭亡后,昭陵两次被毁。1644年,明楼被战火焚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五日,天降倾盆大雨,灵恩殿和灵恩二殿遭雷击起火。陵墓士兵竭尽全力只保存了两个灵恩殿,灵恩殿被完全烧毁。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座寺庙和林根门相继遭到破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对十三陵进行了修缮。昭陵也在修缮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绒的工程只有三个:明楼、林根门、林根堂。这次改建使墓地体系更加完整了一点,但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定。

按照明代制度,明式建筑的牌坊都是上檐上翘,上檐七拱,下檐五拱。但经过修缮,昭陵已成为单上翘、单翘、五步斗拱。明式建筑中还增加了一个石券屋顶。

虽然墨恩门和灵恩寺的重建次数没有大的变化,但规模有所缩小。灵恩寺,原为五间(30.38m)宽,四间(16.77m)深;清代重建后,面积数和宽度不变,但规模缩小到23.3米。进深改为三室,比例尺缩小为11.92米。伦根门,原三室宽(18.44m),两室深(8.04m);清代重建后,宽度降为12.52米,深度降为6.77米。陵内两庙及陵前圣德阁虽未重修,但废墟也已拆除。只有一面周宇墙建在石碑周围的旧亭基上。从那以后,200年都没有修过。昔日金碧辉煌的陵园建筑一片凄凉,只剩下残破的明楼和陵墙。

为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内容,经有关部门批准,十三陵特区从6月1985开始筹备昭陵修复工程,4月1987正式开工建设。主要修缮工程包括:更换明建筑的木框架结构和瓦饰,修复和建造林根堂、林根门、两座寺庙、沈工圣德碑亭、祭祀亭、神厨和神库。1990年8月,除祭祀亭、神厨、神库外的工程全部完工。1年9月,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祭祀亭、神厨、神库也相继落成。据《长平风光》:“十三陵陵陵恩门左右各有屠亭、五堂、三厢、一亭、一血池。墙壁四周有黄瓦,但长陵只有一个亭子,没有厅堂。“现场清理的情况表明,昭陵祭祀亭、厨房、图书馆的规定与文献记载一致。其中五厅为厨房主室,隔间为图书室。”《明惠殿》记载昭陵之前有“二或左”墓,而昭陵有二。重建后的昭陵建筑雄伟壮丽,具有完整陵墓体系的特点。林根堂里还有一个“明昭陵秋季修复展”。

昭陵石桥和新改建的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寺内供品丰富、乐器齐全的盛况。左右两侧大厅分别有“明代昭陵皇后史料展”和“明代皇陵史料展”,介绍隆庆皇帝和孝义、孝安、丁晓三位皇后葬在昭陵的情况,以及明代王公贵族和嫔妃的墓葬规定。

唐昭玲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的陵墓,位于Xi西北的礼泉县九嶷山,是关中“唐代十八陵”中最大的一座。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了安葬长孙皇后去世前因山势而要求下葬的。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墓依山而建的先河。墓前有200多座扇形墓,包括初唐国王和公主的墓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基、方、尉迟恭等英雄的墓。著名的“昭陵六马”浮雕,原放在墓园北面的祭坛——司马门的东西两侧。现在其中的四个陈列在Xi安的碑林中,另外两个生活在美国。昭陵博物馆建于1979。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