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中的苗族有哪些习俗?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广阔,湘西苗族就是其中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族在服饰、节日、婚姻、丧葬、娱乐、礼仪、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第一,服装

湘西苗族古装男女差别不大,都是“五颜六色”;身着花衣,百褶裙,长发,赭色花手帕,船形花鞋,各种银饰。

清朝雍正年间,政府下令“衣服要分男女”后,变化很大,很多人甚至换上了汉服。比如今天永顺、龙山两县的苗族,在服饰上就和汉族没什么区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芦溪等县,苗族服饰仍各具特色。

苗族男子的服饰比较朴素;头上裹着一条布手帕,穿着一件对襟大衣,长袖子和小袖子,短裤子和大裤子,喜欢裹蓝色的脚。头帕有两种:绿帕和花帕。手帕有一尺多长,有三尺之多。缠在一起时,多为十字形,大如帽子。衣服的颜色有格子,全蓝,全蓝等。,其中以格子布最有特色。通常有七个按钮。有些年轻人穿多达七件衣服,让人羡慕他们的富有和大胆。最外层衣服只扣最下面的一对扣子,最下面的两对扣在第二层衣服上……以此类推,直到最里面的七对扣都扣好。这样从外面就能看到层层叠叠的新衣服,别有情趣。

与苗族男性朴素的服饰相反,苗族女性的服饰非常精致复杂。

Toupa:苗族妇女的Toupa因地而异。凤凰县的苗族妇女有一条三尺多长的短手帕。从额头一直包到后脑勺,连耳朵都包在里面。花垣等县的苗族妇女喜欢用黑手帕(戴白帕以防父母亡故),折叠整齐,包裹整齐,不偏不斜,末端打结,恰到好处。吉首县苗族妇女头帕杂,凤凰县毗邻地区用花帕,花垣县毗邻地区用黑帕。泸西、古丈、吉首东部的苗族妇女戴白色头巾。手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简单、美观、独特。所谓“头纱四角,四角绣飞蛾”,指的就是这种白手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按原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银饰最常见。从佩戴的部位看:银帽、银盆、凤冠、素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皮带扣等。,还有手镯和戒指一定要经常戴。从造型上看,耳环只有一种,有瓜子挂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挂瓜子耳环,耙子耳环,龙头瓜子挂耳环等等。

衣服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腰长腰大,袖大袖短,无领。袖口大约一英尺或更长。在胸前和袖口上,习惯卷、绣或穿纱,并加栏杆花瓣。有的还需要在叉和挥的前后两侧边缘绣上挖云钩。服装款式都是全排扣,没有双排扣。制作一套苗族女性内衣需要几十个工作日,通过缝纫和刺绣,制作精美。裤子短一些,裤腿大一些。裤筒边缘的滚边、刺绣或纱线支数与衣服相同。礼服又长又宽,绣线布满废边,还有滚动的栏杆和大大小小的花瓣,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鞋子上满是刺绣,头大嘴大,后面是穿用的耳朵。

解放后,在一些苗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影响很大,一些年轻人也换上了汉服。

二、节日庆典

湘西苗族有很多节日和大型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赶上年。农历正月,湘西苗族最热衷赶年货会,日期由各地自行决定。那一天,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互相邀请,成群结队地去追赶。一年一度的集市上,人潮如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们不仅可以交换材料,还可以参加或观看荡秋千、舞狮、玩龙灯和爬梯子等活动。青年男女也更多的利用这个机会寻找恋人,做爱。更有甚者,歌女们各显其能,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说古道今,唱歌相和,或互贺,或讲传统故事,或即兴新词。唱的人越多,兴趣越高,听的人越多,精力越旺盛。即使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一年一度的交易会也会如期举行。

2.三月三号。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自动聚集在约定的唱场,参与唱对话、听歌、跳舞、看舞,其乐融融。

3.赶上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会,又称“清明歌会”。相传由于苗族散居在深山老林,所有生活用品都要在偏远的汉族地区兑换,经常上当受骗。因此,苗族人同意以清明节为他们的场地,互相交换材料,同时会见亲友。就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

清明节有一个传统的中心场地。吉首东部苗族赶上清明节,其中心会场在每年的丹青清明节上。届时,苗族歌手会双手托腮演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天黑还不肯开完会,唱了一夜。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的那一天开始,每天都是看龙El,以前叫观龙日,然后每天看侵日,男女老少都休息一天,积极参加。如果你在这一天干农活,这是一个禁忌。所以苗族人非常重视“观龙”。

5.4月8日。“四月八日”是凤凰县罗潮井乡一座小山的名字。传说在古代有一个苗族首领叫雅仪,他领导苗族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村苗民在现在的“饮血坳”地方喝鸡血,誓与* * *联合,战斗到底。并同意4月8日在一座山上集会。起义后,起义军连连获胜,直抵四川、贵州。次年4月8日,雅依布心在贵阳喷泉附近去世。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方便苗族人民在每年的4月8日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雅仪的功绩,为战争死难者扫墓。清朝甘家苗族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举行这一活动,使苗族失去了一个极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4月8日”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号。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是苗族人民纪念自己的六男六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有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凤凰县落巢井一带的苗族人都会在沟梁山举行盛大的歌会。花垣、吉首等周边县和贵州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也赶来参加。参加会议的人数往往达到两三万之多。

7.七月七日。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在吉首、矮寨坡、古丈等地最为流行。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苗族人穿上新衣服,聚在鼓场,敲鼓,跳舞,纵情欢乐。

8.赶上秋天。捉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苗族人都会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邀请朋友相伴,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田,参加或观看各种娱乐活动。传统秋农场有吉首县矮寨农场、花垣县麻栗场、凤凰县沟梁山、泸西县潭溪、梁家滩。这一天,秋场上的人群摩肩接踵,山坡环绕,人影晃动,百花盛开,歌声袅袅,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追秋的由来,有人说“立秋日”,也有人说“荡”。相传,很久以前,苗寨里有一个叫八桂大雅的小伙子,为人正直、勇敢、善射,深受大家的敬仰。一天,他外出打猎,看见一只山鹰从空中飞过,于是他拉开弓,用箭射中了山鹰,同时扔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得很精致。一看就知道是聪明漂亮的苗族姑娘做的。巴吉达雅决心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村民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个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状的秋千,并取名为“八人秋”。初秋的这一天,他邀请远近村庄的男男女女来玩秋天游戏。荡秋千本来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八桂大以为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八桂大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天的田野上,他找到了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感情,结为夫妻,生活十分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效仿这种做法,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选择好的情侣,形成了“追秋”活动。

9.樱桃俱乐部。庙山有许多樱桃树。每当春天樱桃成熟时,年轻的苗族男女会在樱桃林中聚会并唱民歌进行社交活动。这种活动在苗语里叫“六必娃”,中文字面意思是“摘樱桃”。花垣县和保靖县的一些苗寨最受欢迎。

10.跳香党。香条会流行于吉首、古丈、芦溪、沅陵一带。当它举行的时候,它主要是关于跳舞和其他娱乐活动。

第三,婚姻

湘西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在1949之前,一些富裕家庭或有不孕妇女的家庭也有一夫多妻制。50年代以后,男女双方按照新婚姻法结婚。

湘西苗族的婚姻相对自由,但需要订婚、送礼、结婚、回门。

男方看中了女方,准备了酒肉,让媒人先去女方家“谈一谈”。媒人到了女方家,如果女方很高兴,很热情,说明女方有意,媒人会把情况反馈给男方家。每隔几天,媒人又去乞讨,正式提婚。按照习俗,乞讨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要越贵”。如果女方家有意把女儿许配给别人,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同意才有效。吃完“一口酒”就正式订婚了。

订婚后,男方家选个吉日,给女方家送礼,叫“送亲”。仪式前一个月,媒人先通知娘家,娘家通知家里人和其他人,要来吃酒。男方给的礼物主要是糯米粑粑、茶叶、盐、米酒、猪肉、糖。一个人的亲戚,每家都会去一个人帮忙提礼物。走到女方住的村头,要放鞭炮。女子听到鞭炮声,立即出来迎接,宾主互道祝贺。客人到家后,稍作休息,洗洗脸,主人会请他们吃甜酒和米饭。女方家,家家户户照例去一男一女家吃一顿饱饭。如果有会唱歌的青年男女,可以在早餐和晚餐时互相唱歌娱乐。一个* * *要走两天三夜。

仪式结束后,可以选择结婚仪式。当婚礼队伍走到女方家门口时,主人首先要关上门,“拒绝”客人。屋内的主人和屋外的客人竞相放鞭炮。鞭炮放完后,结婚的人送一包钱进门,这叫“开礼”。关门的人接受开门仪式,然后开门迎客。客人进屋,休息一下,饭后送亲戚。当新娘穿戴整齐时,她的哥哥(表妹)要把她抬上轿子。新娘坐轿子去男方家,有亲戚陪着,还有几个闺蜜陪着。特别是要请两个有完整孩子的女人做“妈妈”。用布伞牵着妈妈,走在前面,开路驱邪。另外,应该邀请歌手、歌手作为父母家庭的代表参加比赛。嫁了人,把亲戚送到男方家门口,要放下轿子,用一只鸡把轿子打破后,让新娘下轿。新娘进家门前,必须在男方家门口烧一堆火,象征好运和繁荣。有些地方需要在入口处放一个筛子,让陪伴新娘的女子绕过筛子,只有新娘才能踏进去。许多年轻女子,都穿着盛装,哪一个是新娘,过了筛子就清楚了。新娘步入房间后,一路走到地下火坑,向内坐下。婚礼上筛下两碗酒放在桌上,倒上一杯酒,给新郎新娘一块肉吃,表示彼此亲密无间。吃完肉酒,还送了一盆洗脸水,是用草药煮的,用来洗脸。据说它能驱走一切恶灵。洗完后,主礼唱了一首“和谐之歌”祝福新娘和新郎。歌词大意是:夫妻和睦相处,天长地久。女为月,男为日,日月明,万事吉祥。嘴对嘴,心连心,夫妻和睦。梅绮老在一起,百子充满荣光...

唱完《和谐之歌》,婚礼就结束了。当天,新娘可以和女伴一起出镜,熟悉村子,但不能去和男方家同姓的人家里。晚饭后,夜幕降临后,我们将开始唱歌和娱乐。一般来说,习惯上是男歌手唱,女歌手答。两个歌手唱的歌词,一开始是互相谦让,后来是互相争夺胜利。唱到深夜的时候,为了让很多听众振作起来,双方歌手都不唱对歌,而是互相调侃,其乐融融。于是唱出来的歌词互相嘲笑,猜谜语,讲故事。讲古道今,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这时,男主人撒上枇杷或煮好的甜酒给客人和听众吃点心。宵夜过后,唱完片尾曲,大家分散休息。第二天,吃完早饭,我又唱起了客饭歌。要唱三天三夜才唱完。新郎新娘刚见面,这几天不能在一起。三朝之后,新娘一大早起来,挑着一担水往水缸里倒,表示从此在夫家勤勤恳恳,绝不会偷懒惹人笑。在一些地区,为了表示自己的好客,男性的亲属往往会留下来吃饭,每家都有一顿饭。苗语称“列侬上”或“列侬高”,意为“排村饭”,一般称为“排贾凡”。有时候亲戚多,所以请你吃饭的户就多。客人一天要吃七八顿饭。往往他们就是这边把碗放桌子底下,然后那边喊吃的喝的,真的是太娱乐了。“家庭餐”越多,客人待的时间越长,父母越满意。

散场后,新娘会回娘家过夜,这叫“回门”。第二天,女方家派人或者兄弟护送她回婆家。那天晚上,是新郎新娘在洞房里结婚。按照习俗,新娘先去新房睡觉,新郎要等到客人和全家人都睡完了才陪新娘在新房住三个月后,男方要陪新娘回娘家休息三天。回国后,夫妻俩从事各种劳动,和* * *一起成家立业,白头偕老。

苗族婚姻有几个特点:

汉族姓氏相同但苗族姓氏不同的人可以结婚。苗族人都有自己的苗姓,虽然汉姓一样,但是苗姓不一样。湘西苗族中,有汉族同姓而苗族不同姓的石、龙、张、吴等姓氏。比如石姓就分“瓜”和“卡”两种情况。“古阿古阿”,俗称大石,祭祖为“椎牛”;“克卡”,俗称小石,祭祖为“吃猪”。所以,看似石姓和石姓的联姻,实际上是“瓜”和“克卡”两个姓氏的联姻。

汉族姓氏不同但苗族姓氏相同的人不结婚。比如廖和石不能结婚,因为两人都属于一个系统的“瓜”。

爱情的自由。年轻的苗族男女在恋爱,爱情比友情更重要。一般来说,男女之间至少要经过几次接触,双方有了更深的了解,才愿意把事情作为证据,这关乎友情。

第四,礼仪

苗族人虽然世代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但是头脑简单,非常讲究礼仪。

年轻人见长辈。年轻人见到长辈,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熟识还是初次见面,都要说话真诚,举止毕恭毕敬,面带微笑打招呼,并使用一定的恭敬词语与之匹配。如果晚辈在走路,遇到老人或长辈,一定要停下来;如果晚辈在坐,老一辈来了,要马上站起来,让他们坐下。眼睛直直的,手放下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长辈,对方比你大一二十岁,男的叫“德讷”,女的叫“德木”。对年长的人,男性称为“阿达”(爷爷)或“安能* *”、“安能果”(老人),女性称为“阿达”(奶奶)或“安能* * *”。称呼过后,晚辈可以坐下,也可以互留。

同行见同行。同龄的人见面,一定要点头。如果认识,就要用固定的称呼称呼对方;如果不认识,男性可以叫“阿郎”(大哥)或“八秋”(堂姐),女性可以叫“阿雅”(大姐)。

长辈看晚辈。长辈看到晚辈,一般都会点头。熟人之间用固定的称谓称呼对方;如果陌生人正值壮年,男性可以叫“Dena”,女性可以叫“Aya”。如果对方年纪小,男女都可以叫“德狗”(小弟弟小妹妹)。

杂项礼物当老人或长辈与年轻人或晚辈同行时,年轻人或晚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面。老少同桌吃饭,老人坐上面,成熟的坐下面。大部分人两边都能坐。老少在底楼火坑边坐下聊天时,靠近柱子的一侧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动词 (verb的缩写)葬礼

湘西苗族一般实行土葬,仅对麻风病人实行火葬。成年人用雪松棺材收尸,未成年人用木箱收尸。去世的老人,要先用桃叶或菖蒲的开水洗澡,然后披着寿衣上柳床,再进棺材。棺材放在大殿中央,三代之后才能上山安葬。棺材上山,晚辈要找年纪最大的人,拿着火把带路。不要在丧中走弯路,每次爬山,遇水涉水。把死者送到山上安葬后,所有踏上新墓地的人都将回到他们的孝顺之家。孝屋外放一碗饭。每个人都应该拿一粒放进嘴里,然后吐出来。吐完之后,他们就可以回自己家了。

对于英年早逝的人,你不能阻止,尸体放在屋外。你死了,埋的时候,不需要棺材,用木板钉个木箱装尸体就行了。吊死、跳水、难产或被刀枪打死的人,苗族人称之为“大甲”,其棺木不能放在屋内。而死者家属甚至全家人应该立即把所有装着酸菜的锅碗瓢盆扔出屋外,摔得粉碎。如果你不忍心打破它,至少把神坛里的物品全部清空,放在野外,拿回来也需要一段时间。

六、禁忌

苗族有很多禁忌,主要有以下几种:

避免在家和晚上吹口哨。苗族人认为吹口哨可以引来凉风,而各种妖魔鬼怪则经常乘凉。所以在家里吹口哨会引鬼入室,遭受不幸。晚上吹口哨会引鬼,带来灾难。

避免踩在三脚架上。苗族的火坑里有一个铸铁鼎,是专门用来烧饭和煮锅的。没有人能用脚踩在上面。传说这个鼎是三个保护火的祖先做的。踩在三脚架上是不尊重人的。

忌“杭锅”。在苗族火坑的右侧(背朝北,面朝南,以此类推),柱子脚下有一个祖庙,苗语叫“杭锅”。年轻人和妇女严禁坐在这边取暖,小孩也不能在这里打闹。

忌摇龙岩。苗的大殿中央有一块石板,石板下有一个小坑。坑里有一碗清水,是“龙”的栖身之所。如果这块石板被摇动,据说“龙”会被吓得离开,它的主人会遭殃。

父母健在,晚辈包不住白头手帕。

避免小年。从立春那天起,每个儿童节都是小年。如果正月初四是正月初一,那么从第三夜的午夜开始就是禁忌。这时候,一家人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静静地一声不吭。这两天,全家休息,闭门不出,不上坡,不干农活。直到第四天晚上,禁忌才被解开。

避免用词。早上起床后,早饭前,避免谈论龙、蛇、虎、豹、鬼。

七、饮酒食物

苗族人的饮食以大米、玉米、豆类和土豆为主,其中以大米和玉米为主。最有特色的是酸菜鱼肉。苗族人民忠诚好客。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对客人很真诚。如果有客人来家里,不管是常来还是刚来,都要千方百计用酒肉招待。并且认为餐桌上没有鱼,那就认为主人不贤惠,对客人不尊重。因为平时在苗乡买肉不方便,所以一般人都是提前准备,避免客人到了之后临时规划。保存备用鱼的最好方法是腌制。杀猪抓鱼后,往往切成小块,用米粉和盐腌制,放入缸中,封好缸口,倒扣在浅水锅中,使之不透气。两周后鱼米线转微酸,可取出油炸,口感异常。

八。牺牲

湘西苗族的祭祀活动很多,都崇拜三十六神七十二鬼。其中,吃猪、吃牛、接龙是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此外,还有一种“还傩愿”的仪式活动也在苗族中流行。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迷信且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的大型祭祀活动就不再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