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历?

中国日历:

中国的第一个历法大约在四千年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文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这一页甲骨文也叫日历。

但是真正的历法出现在大约1100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园,那时皇宫里已经使用皇家历法了。第一天是一页,记录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御历共分十二卷,每卷页数与每月天数相同,每页标明天数和日期。后来开发时,提前在上面写上月份日期、官支、节日等内容,下方留白做笔记,类似于现在的“台历”。当时侍奉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的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月底,经皇帝审核证明无误后,送至史官处备案。这在当时被称为历法,这些历法后来被用作历史学家撰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大臣纷纷效仿,编制历法供自己使用。

至于月历,发展到挂历、台历等各种形式,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历法的品种增多,图案不断翻新,但仍然保持着古代历法的格局。

公历:

朱利安记日期的方法是由法国学者约瑟夫·尤斯图斯·斯卡利格(1540-1609)发明的,它的名字可能取自斯卡利格的父亲,意大利学者朱利叶斯·凯撒·斯卡利格(1484-1558)。自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以来,天文学家一直使用儒略历为每一天分配一个唯一的数字。这就是所谓的儒略日保持法(JD)。JD 0指定为从UTC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到UTC公元前4713年1月2日中午的24小时。

“儒略日”不同于“儒略日”。儒略历是由朱利叶斯·凯撒在公元前45年发明的。它一直使用到大约1582年,当时各国开始使用罗马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大约是365 1/4天= 365.25天。所以每128就有一天的误差。累积的日历错误促使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改革日历,以符合特伦特会议的精神。

在罗马日历中,一年大约是365+97/400天= 365.2425天。所以对应罗马历法,大概需要3300年才能累积一天的误差。

大约365+97/400是通过使用以下规则得到的,这些规则规定每400年有97个闰年:

能被4整除的每一年都是闰年。

但是,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

但是,能被400整除的一年还是闰年。

所以1700,1800,1900,2100,2200都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都是闰年。相比之下,在旧儒略历中,只有能被4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

1582年2月,教廷要求从1582年10月减去十天,于是1852年10月4日之后就是15日。意大利、波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这样做了。其他天主教国家很快效仿,但新教国家不愿意修改,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直到本世纪初才修改。这一改革于1752年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进行。所以9月2日,1752后面是9月14日,1752。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日历上的周格式是从周日开始的?”

因为在西方计时中,星期天是一周的第一天,而不是像中国那样是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