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正统天顺
1986年,一尊青花牡丹兽耳像(修复不全)在港出现,器底露出“明二年正月(1437)吉日,弟子金城供奉”字样。其书法为明代风格,造型丰富,青色浓郁,牡丹纹饰层次分明,造型、绘画、青花色彩不失其德。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类似的瓶瓶罐罐,经常画孔雀牡丹、仙人骑鹤、龙凤麒麟、高适闲适、琴棋书画、访友、老子讲道、莲池鸳鸯等。,而云雾环绕的仙山亭的画面更为突出。
1973年,江西新建县明二年宁王朱权长子朱蟠宣墓中发现五件青花罐。全部用荷花装饰,整个坛子上盖着五层轮纹。有的衬以荷花、八宝,青花瓷富丽,与宣德青花瓷风格一致。
还有两个一模一样的青花笔筒,都是五峰山的形状。一幅重青花绘的山云亭画,被日本陶瓷界称为“云堂手”;另一件正面用中国青花书写,背面绘有类似竹笋皮纹的纹饰,以示山峦叠叠,颜色黑褐,笔法厚重。虽然是民窑制作,但却是正统青花瓷的代表佳作。
景泰的青花瓷,至今未见年代实物。江西景德镇景泰四、七年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三足鼓炉、戟等民窑青花器。画风古朴,特点与前朝相似。烧制量大,进口材料和国产“平等青”材料并用。“平等青”,又名“咬唐庆”,原产于江西省乐平县。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苏尼波清”。其特点是色泽稳定,毛色青灰色或蓝色,含铁量低,故不出现黑斑,重而不浮,以温润飘逸著称。其纹饰、绘画精美,用笔细长柔和,清晰透彻,衬以洁白细腻的釉色,使这一时期的青花器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1973、1987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了大量成化御窑碎瓷,以青花瓷数量最多。其中有松、竹、梅等装饰图案的盘、碗,有双狮戏球、麒麟和海洋动物,有灵芝或飞龙的缸等。,形状大小不一。成化时期,盘、碗、杯、碟和高足杯是最常见的小器皿,胎薄、重量轻、造型美观。装饰图案多以双线勾勒、填色,极为精致工整。花鸟、冰地莲、秋葵、九秋、莲池鸳鸯、海藻、吉龙、摩羯座、云亭、贵士等画。都生动飘逸,佛门十字杵、梵文经书通顺。轮胎修补薄如蛋壳的三秋·花蝶杯,是一代人的奇迹。官窑器物较少,多为私窑烧制。天启的蓝白颜色明亮生动,还有一种灰色程度很大的蓝色。与明初相比,工艺明显粗糙,纹饰以画染为主。有的是蓝黑色或灰色,同时又有混水的深浅,层次分明,色彩葱郁,是向清色彩过渡的清新色调。有梅瓶、炉、罐、盆、坛、花坛、净水碗、盘、碗、杯等。一般胎体粗、粗、松,紧实者并存。他的精品,薄而轻,轻描淡写,柔如宋画,为历代所罕见。如《明天启元年夏梦月造》一书所绘八仙龙钮钟、官窑松竹纹小杯等,均为明末精品。青花盆,色彩鲜艳深沉,是用浙江材料画的。起初采用染色法,改变了万历的密密麻麻的风格,纹饰粗放。既有达摩、罗汉等人的故事,也有虎、牛、鹿、鹅、鱼、虾等动物,还有写意山水,具有豪放夸张的写意特点。日本陶瓷学者将这类作品称为“古染薪”,属于出口商品,具有日本陶瓷风格。
崇祯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停废。至今看到的民窑种类很多,工艺较差,且多为供应商,如圆柱形香炉,往往画出粗糙的龙纹,颜色多为灰色至深褐色,多为晕色。崇祯7年、8年、9年、10年的器物风格相同,颜色较浓,有暗斑,严重影响纹饰和字体的清晰度,经常模糊不清。此时的青花瓷器有着向清代过渡的特殊风格,如“明崇祯年制”风格的青花圆盒,以青花为底,留有精致工整的白莲纹,器底平切,趾部露胎较多;再如描绘罗汉图案的青花香炉,达摩登高,上肩刻金银花图案,图案古朴疏朗,蓝色鲜艳,底部有“大明崇祯年”字样,字迹工整。
装饰图案多为粗线条,有的用淡描,有的用泼墨画。题材以素描为主,所画人物有粗有细,具有晚明时期粗放生动的风格。其细致优美的清幽人物和优美的山水,是清代青花的先声,并有各国故事、山中贵士、八仙、罗汉等画面,颇具典型性。